作诗“惟造平淡”的梅尧臣

2009-06-29 05:03
科教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诗风宋诗

梁 燕

摘要梅尧臣在宋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一个诗人,其作诗素以不甘于平淡的精神追求“平淡”之意。他的平淡诗论,对宋调的形成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是“唐音”转“宋调”的关键人物。

关键词梅尧臣平淡诗论宋诗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在宋诗史上,梅尧臣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一个诗人,他愤慨当时的浮艳诗风,和欧阳修、范仲淹、尹洙、苏舜钦等紧密配合、遥相呼应,肩负廓清“西昆体”垄断诗坛的重任,成为开创宋代新诗风的先躯。

梅尧臣作诗素以不甘于平淡的精神追求“平淡”之意,这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元人龚啸说他“去浅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大家之先”。①宋人刘克庄对他推崇之至:“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②的确,梅尧臣勇于在诗歌的题材、感情表现、语言形式等各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其诗歌风貌奠定了宋诗的特质,是“唐音”转“宋调”的关键人物。

梅诗现存二千八百多首,诗歌风格多样,并不只限于平淡,论诗也并不只重平淡,但时人和后人却独看重他的平淡诗风,原因何在?探究其作品、诗论,就会发现:“平淡”是梅尧臣自为标志、最突出的特点。欧阳修说:“其初喜为清丽,间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后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③对于平淡,他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方闻理平淡,昏晓在渊明”(《答中道小疾见寄》,“中作陶渊明诗,平淡可拟伦”(《寄宋次道中道》),“重以平淡若古乐,听之疏越如朱弦”(《和绮翁游齐山寺次其韵》),在他的诗作中提到平淡,竟有六次之多。之所以提倡平淡诗风,梅尧臣“目的是为了反对晚唐五代以来时体情思浮靡、形式雕绘而提出来的一种审美主张,它是宋初以来追还三代的复古主义思潮在审美理想上的反映,要求诗人摒弃晚唐浮艳雕绘的作风,追踪中唐尤其是韩孟等人的诗风”。④这种的“平淡”既有对西昆诗风的否定,同时又是在融合诸种艺术因素之后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梅尧臣的诗歌创作体现了其诗学主张倾向。我们来看看他的一些诗作,其中“清丽闲肆平淡”之作很多,早年、中年、晚年都有。如:

《岭云》:林际隐微虹,溪中落行影。(30岁作)

《田家》:白水照茅屋,清风生稻花。(30岁作);

《鲁山山行》: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39岁作);

《依韵和武平……》:河汉微分练,星晨淡布萤。(41岁作);

《早至颍上县》:半灭竹林火,数闻茅屋鸡。秋天畏残署,不为月光迷。(45岁作)

《寄题张令阳翟希隐堂》:每读陶潜诗,令人忘世虑。……今时有若此,我岂不怀慕。(59岁作);

在他的抒情、感怀、赠答诗中,都体现出平淡风格,使其情感抒发尤为深挚而真切,对后来的诗坛影响极大。

自宋以来,对梅尧臣诗风的“平淡”这一特色,论者的评价是给予肯定的。严羽《沧浪诗话》“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胡仔所评:“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⑤方回肯定道:“若论宋人诗,除陈、黄绝高,以格律独鸣外,须还老梅五言律第一可也。虽唐人亦只如此,而唐人工者太工,圣俞平淡有味!”;⑥胡应麟对他的评价为“平和简远,淡而不枯,丽而有则”;⑦刘熙载赞叹道:“幽淡极矣,然幽中有隽,淡中有旨”;⑧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圣俞为诗,古淡深远,有盛名于一时”;宋末元初的方回《瀛奎律髓》评:“平淡而丰腴”、“梅诗淡而实丽,虽用工而不力”等等,不胜枚举。清人翁方纲说:“愚观宋诗之枯淡者,惟梅圣俞可以当之”。⑨现代学者也不少认同梅尧臣平淡诗风的。钱钟书先生说“梅诗于浑朴中时出苕秀”;⑩程杰《宋诗“平淡”美的理论和实践》中将梅尧臣的平淡诗论,作为宋人“平淡”诗观的一个“经典表述”;豘陈光明在《论梅尧臣诗歌的平淡风格》中说:“我认为梅尧臣所倡导和追求的确实是一种积极反映现实、干预生活的平淡诗风,尽管不是所有的梅诗都具有这样特征;豙吕美生在《梅尧臣“平淡”诗论再探》认为梅尧臣借助“平淡境界,体现了诗人强烈的‘愤世嫉邪的‘刺美精神”,成为开创宋代新诗风的先驱。豛尽管梅尧臣的诗风多样化,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但平淡是他执着不变的审美追求。“宋诗从整体上已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梅尧臣独特的风格的成熟与宋诗的风貌之形成乃是同步的”。豜

梅尧臣的“平淡”,不同于唐代王、孟的平淡,也不同于陶渊明的平淡。这种“平淡”,并非是那种无底蕴的寡淡,而是有着深远的内蕴,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化深警奇险为浅易的平淡。欧阳修言梅诗“近诗尤古淡,咀嚼苦难嘬 ,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豝以食橄榄来比喻读梅诗的感觉,实则贴切:初时苦涩,咀嚼后细细品味,苦中带甘,余味无穷。含蓄蕴藉,简单中承载深蕴的道理。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极见深刻。应该说,这中的平淡,需要极高超的技巧,非轻易堆砌华美的辞藻可达到的。堆砌成语典故,玩耍文字游戏绝对难出新意,只有经过诗人刻苦构思,斟酌锻炼才行。这种功力,是从千锤百炼中来,并非轻而易举可以达到的。欧阳修说“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豞而按梅尧臣自己的说法就是“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豟《东溪》就是其“意新语工”的代表作,实践了他自己的诗歌主张。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此首为典型的宋诗。它的句式、语汇、修辞手段读起来都很平常,避免了奇峭的词汇、浓艳的色彩,却是读来自然淡远,内敛而令人心境平和,成为一种老境的、平淡的美。特别是“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元代方回赞评“三、四为当世名句,众所脍炙”(《瀛奎律髓》)。前一句是从杜甫《漫兴》中的“沙上凫雏傍母眠”化来,可以说是“熟辞炼生”。而后一句“熟意炼生”:岸旁老树着花,乡村常见之景,“老”与“丑”相连也是正常之描写,而诗人说它“无丑枝”则是新意,开宋诗以丑为美、以老为美的新的审美追求的新路。大抵六朝至唐,多以华丽为美,生气外发为美,而“老树著花无丑枝”,却是内敛的、令人心境平静的美。清人冯舒所评:“三、四亦好,然非唐音”。纪昀亦称这两句:“此乃名下无虚”,这句的妙处在于把作者朴野之情,寄予清寂荒野之景,创造了一个枯淡的意境,被陈衍称为“三四的是名句”。豠宋代胡仔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苕溪渔隐丛话》)。梅诗相类似的诗篇如《鲁山山行》、《梦后寄欧阳永叔》、《闲居》等都是用水墨画的技法,色不鲜艳,却也淡雅自然,细致幽美,将宋诗的审美意识导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梅尧臣作诗为何偏爱“惟造平淡”呢?原因众多,而梅的身世遭遇对于他的文学成就、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他选择平淡风格的原因之一。前野直彬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指出:“梅尧臣可称为日常的诗人,因为未由科举而入仕,虽然作为诗人他名满天下,但至晚年却不得不甘于低级地方官的位置,在翻不了身的生涯中,他不断地观察着生活的种种细节,对家庭的关系尤其强烈,从中年时失去发妻之后,他近乎执拗地倾诉对亡妻的追忆及对遗孤们的思虑。又,历来不在诗中歌咏的卑小的事物,例如虱子等等,他也有意识的采入,加以人世间的批评性议论”。梅尧臣自少年时代就随叔父梅询生活,由恩荫入仕,一生沉沦下僚。直到他已名满天下,才被赐同进士出身。这与他的文学才华与远大抱负是无法匹配的。梅尧臣一直生活清贫,连妻儿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陶潜弃官屋无米,儿嚎妻啼付邻里”;身体虚弱又患眼病;加上连遭家人离世之痛:庆历三年八月母亲去世;次年七月妻子病死,竟然没钱为妻子买棺下葬;未几,次子又夭折,一连串如此巨大的打击!仕途的失意、生活的贫困裹夹着丧失亲人之痛,使他时常愤世嫉俗,创作了大量的批判现实的诗歌作品。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豣此评价甚对。他的人生经历,促使他用抑制的语言,平易地表达真实的情感。“梅尧臣的平淡是经历了坎坷而达于平淡,是悲愤慷慨后归于平淡。平淡对于他,是一种成熟的境界”。豤

原因之二,梅尧臣诗风的平淡受到当时的时代思潮影响。宋代的儒、道、释三家思想融会整合,对当时的文人有着很深的影响,使得他们既实际又超脱,审美趣尚中既带有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又颇切近个体人生。梅尧臣也不例外。相对于陶渊明生当玄学极盛的时代,其平淡的审美理想,更多地接受了道家美学的虚无成分。而梅尧臣的平淡却较多地含有普通的生活气息,而较少老庄陶谢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因此,陶的平淡主要是面向自然,而梅的平淡则主要是面向社会人生。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平淡是有差别的。张毅先生在《宋代文学思想史》认为:“当政局发生变化,诗人们的济世热情为困顿穷苦磨去大半之后,也就很少能浩歌慷慨了。这时梅诗那种‘石齿漱寒濑式的清切平淡,往往能够将雄豪和热情化于沉着而不失奇峭的平易之中……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这正是宋诗有别于唐诗的地方,因此后人有梅尧臣称为宋诗鼻祖。”豥他分析梅尧臣的诗是“由于经历学杜学韩,追求雄豪奇峭的阶段,在一些看似平淡的诗里,往往蕴含着‘忧思感愤之郁积,给人以曾经沧海的成熟感……诗里反映的是一种经过沉淀的情感,除去了一时的表面冲动,将经过思考的深一层的心理感受,用一种冷静客观不动声色的平淡风格表现出来。”豦

原因之三,梅诗的“古淡”,主要也是效仿韩愈诗而形成的特色。梅尧臣学韩诗的目的,是为了矫正晚唐五代以来诗歌中浮艳圆熟的流弊。而他学韩所最成功的就是,在平易中“间以琢刻以出怪巧”,饶有遒劲之态,形成自己“古淡”的诗风。来看看梅诗这类作品,如《和才叔岸傍古庙》:“树老垂缨乱,祠荒向水井,偶人经雨踣,古屋为风摧。野鸟栖尘坐,渔郎奠竹杯,欲传山鬼曲,无奈楚词哀”。入眼者无非老树、荒祠、古屋、野鸟一类。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写破庙如画”。又如《腊日雪》:“风毛随校腊,浩浩古原沙。寒入弓声健,阴藏兔径赊。马头迷玉勒,鹰背落梅花。少壮心空在,悠然感物华”。诗以“风毛”比喻腊日雪铺天盖地而来,设喻特别,且意境劲健;末二句融抒情议论一体,化雄豪于沉着,仍不出“平淡”之法,却又不失峭拔之气,这种风格正是梅诗特有的“石齿漱寒濑”式的“古淡”,也是宋诗的本质特点。

“平淡诗观不能不处于宋人诗说之重心”。豧在宋人眼中,平淡美至高的诗歌境界,而且在宋人眼中的“平淡”,是承梅尧臣的“平淡”诗论而滥觞的。从宋诗所形成的“平淡”内质立场出发,可以得知庆历年间诗文革新运动是唐音转宋调的关键的时期,“平淡”风格的呈现与定型主要在此阶段完成。而作为诗文革新运动领导者的梅尧臣,崇尚“平淡”诗风。正是在他的倡导下,才形成宋诗的风貌。豨梅尧臣的大力倡导,宋人是普遍响应,论诗多评“平淡”。如苏轼在《书黄子思诗后》说:“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王得臣《示儿编》(卷八)云:“贺方回言学诗于前辈,得八句云:平淡不流于浅俗;奇古不流于怪僻”;蔡梦弼《草堂诗话》(卷上)云:“杜子美之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卷二十五)云:“《雪浪斋日记》云‘佳树冬不雕,横塘春更绿此徐师川诗,颇平淡,无雕镌气”;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云:“梅尧臣亦能(善)诗,虽乏高致,而平淡有工”。这些“平淡”之论,都是梅尧臣“平淡”诗论的多重发散,与梅诗“平淡”内蕴一脉相承,也可看出梅尧臣平淡诗论的影响。

综言之,梅尧臣在诗歌的技法、内容方面的创新,走的是一条可以和唐人分庭抗礼的道路。特别是他的平淡诗论,对宋调的形成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对后人诗风的启迪奠定了基础。从开辟宋诗风格的新贡献来看,他的确是有独特成就的诗人,是“宋调”的开创者之一。

猜你喜欢
诗风宋诗
论李商隐诗风的形成上
宋代诗歌中刘邦形象接受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的宋诗艺术观
融古化欧的诗人
融古化欧的诗人
平淡,绚烂之极也
我会等你回来
《全宋诗》校读札记
论贾岛与唐宋清苦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