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如委
摘要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突出了人在课程中的应有之义,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本文首先阐述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内涵,然后提出了基于现代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构建新课程的原则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内涵原则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内涵
现代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的心理学基础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主义心理学,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完整的人”或“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
人本主义课程研究者认为,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这种“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和心理力量融贯一体”。人本主义的课程范式就是要鼓励学生的自我实现,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发现自我,最终实现自我。
1.2设置并行和“统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
从培养“完整的人”的需要出发,人本主义者注重课程的统合化。人本主义课程由三种课程整合而成:知识课程——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课程,旨在发展认知能力。情意课程——指健康、化理、游戏一类旨在发展包括情绪、态度、价值等在内的非认知领域的课程。合成课程——强调认知与情意的整合,把情感因素增添到常规课程中去,赋予课程内容以个人意义。
1.3强调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课程范式认为:知识对学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性因素。人本主义教育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与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它影响学习者的态度、认识、感情、行为和生活。
1.4强调人的认知和情意发展的统一,突出情意基础
人本主义课程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知性、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完整的个人。强调人的情意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
2 基于现代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构建新课程的原则
2.1 “适切性”原则
在课程内容方面,人本主义课程范式提出了“适切性”原则。一是课程内容要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联系;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还要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相联系,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2.2人性化原则
现代人本课程主义课程理论提倡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同时,充分发挥各自的个性,也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课程,就应当
是人性化的。
2.3综合化原则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设置统合课程,以促进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具有普遍联系性的知识才有确切的意义。那么,人本主义指导下的新课程就应该坚持综合化原则,以利于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4前瞻性原则
新课程不能只向学生传授前人的成果,还应尽量多地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果,让学生尽可能地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培养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和能力。因此,基于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构建新课程时应坚持前瞻性原则。
3 基于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构建新课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3.1应该考虑到教育代价问题
教育代价是在教育价值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由于教育价值主体需要的多样性和客体属性的局限性,而导致的人们为选择某种(某些)教育的主导价值所造成的教育价值主体所承担的与价值主体的理想目标相悖的消极后果。人本主义的课程观强调了个人的情意,但却往往会导致人的认知发展的落后,在基于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构建新课程时也应该考虑到教育代价问题。
3.2辩证对待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优势与不足之处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突出了人在课程中的应有之义,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纠正当下科技理性主导下功利主义的教育弊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片面强调学生潜能的作用而无视人的社会性,强调教学拘泥于满足学生个人自发的兴趣与爱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把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应用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时,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吸收其它课程理论的一些长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胥炜.人本主义思想对我国当代基础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7(22).
[2] 何秋钊.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评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
[3] 刘要悟,康艳明.试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本主义取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6).
[4] 郑三元.人本主义课程论与学前课程决策[J].学前教育研究,1999(5).
[5] 李勇.人本主义课程范式及其超越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7(2).
[6] 娄立志.课程观与教育代价[J].教育科学,20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