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红梅
两位教师上同一节课“角的度量”(苏教版第七册),他们教材处理不同、思路设计不同,教学效果也随之不同。
[案例一](某校教师的教学片断)
黑板上出示一个角“∠”,学生已经知道量角器就是度量角的工具。在预习课本第18页最下面两节如何测量角的大小文字后,教师要求学生拿出量角器测量黑板上的角的度数。一个学生拿着量角器测量黑板上的角的度数时,不知道究竟是从量角器的右边还是从左边找出O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量角器在黑板上转个不停。见此情景,只见这位教师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你的量角器怎么在黑板上打滚,我再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来测量。”……
[反思]从课堂现场看,学生测量黑板上的角的度数,量角器在黑板上打滚,正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意外生成,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滚”,帮助学生认清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内圈0刻度和外圈0刻度,初步体验利用量角器读出角的度数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虽然在“我再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来测量”中完成,其效果当然是使学生为了测量而测量。整节课显得非常单薄。
[案例二](全国数学赛课一等奖第一名强震球老师的教学过程)
出示∠1、∠2,比较∠1、∠2的大小,学生用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在不够精确的情况下,很自然地引出用许多大小相等的小角比较∠2比∠1大多少。但操作比较麻烦,在房老师的预设中学生自然而然就生成出把这些小角拼成一个半圆工具(即量角器的雏形)并且标上刻度,强调内圈0刻度线和外圈0刻度线。……学生在教师的提问、动手操作等过程中,学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和正确地读出角的度数,并且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形成量角的技能。
[反思]强震球老师这节“角的度量”,把我们教师平常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对量角器量角原理不明、对量角器上两圈刻度用意不明讲解得非常清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量角器的使用变成了学生自己制作量角器,很有创意,从而真正体现了角的度量的主要目的。整个课堂不仅让学生获取角的度量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精心预设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兼顾两面确实有点难。因此,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合理调整预设的教学内容,让课堂上的“意外”和“预设”生成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