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产生愉悦、喜爱的情感。教师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吸引学生以乐意、主动的态度投入到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创设导入情境
(一)激活熟悉的题材,从谈话人手
宽松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在这种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情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感染,自觉地进入数学思维的领域,享受数学的知识熏陶。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较强,然而它也取材于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生活。所以教师不要拘泥数学教学过程的严谨和刻板,要把数学的生动多彩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新课的讲授中,导人情境的创设尤显重要。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对”是一个新增的教学内容,知识前后衔接并不明显,因此难以运用旧知识唤起学习的学生兴趣。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神舟“七号”的升空充分展示了中国航空事业的迅猛发展,当“神七”围绕地球飞行多圈安全着陆后,科学家们是怎样准确掌握返回舱落点呢?同学们一听,感到非常有趣。但是肯定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继续引导:原来是电子定向仪在从神舟“七号”飞船回收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电子定向仪能在较远的距离上捕捉到飞船返回舱发射的微弱信号,测定它的方向和位置,并与航天员进行短波双向通话,以最快的速度寻找返回舱和引导车队营救航天员。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的数对知识也有类似的功能呢,你相信吗?通过这样的谈话引导,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迅速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用已学的相关知识作铺垫,从旧知识入手
教师根据学生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铺垫,并根据新课的教学目标简单明快地确立本课的学习内容,流畅地勾勒出教学内容的大致轮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迅速进入学习探索状态。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点阵中的规律”这个看似独立的数学课,其实是在一年级看规律填数,二年级按规律接着画,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等知识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可以以寻找图形的规律来做铺垫,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延伸中不经意地进入新知识的领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再现课本情境,从实际片断入手
课本是学习的载体,也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例子。充分利用好教材,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领悟教学目标,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所以利用课本创设的学习情境再现于课堂当中,使模拟情境现实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在讲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最喜欢的水果”中,课本创设了一个新年晚会的活动情境引入新课,根据当时的实际时间,我把教材作了小小的调整,再现实际活动情境:圣诞节要开联欢晚会,我们班要买什么水果呢?要买水果必须知道同学们喜欢吃什么水果?从而引出水果的分类与统计。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不仅学得趣味盎然,而且领悟数学内涵,学会品味生活。
二、用学生感兴趣的情节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自觉地进入思维的空间,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并在自己不停地探索、追求、尝试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真理,所学的知识也更扎实,理解更深刻,创造性数学思维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一)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设置问题
直观的形象思维,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例如,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我利用《西游记》中的人物,生成下面的小故事:唐僧给师徒四人分西瓜,猪八戒分得西瓜的四分之一,孙悟空分得西瓜的八分之二……猪八戒一听就嚷嚷了:“不公平!不公平!哥哥分得多……”是不是不公平呢?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设置一个问题情境,直奔学习主题,同学们觉得很有兴趣,学习情绪空前高涨,参与探索过程尤为认真。又如在讲授“可能性的大小”的时候,我先和学生讲了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然后问:你觉得故事中的人能等到兔子吗?我这一问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学习状态。
(二)以游戏、体育活动为背景诱发问题
好动、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把趣味性强的游戏、体育活动融入理性的数学课堂当中,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气息。如在讲授完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最喜欢的水果”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我们要进行一次投球游戏,如何判断哪个小组取得胜利呢?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利用形象统计图可以统计出每一个小组进球的数量,很快就能看出哪个小组胜出了。同样的游戏在低年级的课堂中常常用到,比如摘果子、开火车、数学乐园等等,这种快乐动手、快乐操作的学习形式更能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的氛围,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抽象思维变为津津有味的形象思维。
(三)利用教具、实物创设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有些数学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例如,在推导圆锥的计算公式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利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具在实验中体会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关系。实验的过程中,我设计问题:①把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里,可能倒几次才倒满呢?②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③为什么要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才能完成这个实验呢?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实验过程中,经历了“萌发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结论”的学习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体验由“创设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有趣——产生学习兴趣”的兴趣培养过程。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不断的情境创设中健康发展。
三、运用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练习情境
苏联数学教育家奥加涅相曾指出:“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于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教师若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必须时时处处留意身边的数学片断,并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会生活,懂得生活。
(一)利用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生成练习
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也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正直、进取、务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态度。日常生活中理财购物是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经验,是很好的情境素材。学生理解并能体会这种活动情境,学习起来觉得分外浅显易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常常利用一些学生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实际问题创设具体的数学情景,指导学生解决,从而让学生学会俭朴生活,懂得珍惜生活。例如,我创设这样的练习情景:“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商场童装部打出了这样的横额:“买100元送50元”,这和商场平时的打“五折”一样吗?哪一种购买方法划算?同学们一听,有点疑惑,纷纷拿起笔算起来。通过比较,同学们懂得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事件时,可以算一算,比一比,寻找最佳的策略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理性的理财观念和简朴的消费观念。
(二)利用朗朗上口的诗词、歌曲,巩固练习
数学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渗透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文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数学的领域中,让人有妙不可言的感觉。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七的乘法口诀”这一知识时,教师运用了七言律诗来巩固七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知识熏陶的同时又深深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又如,也可以利用诗歌创设这样的练习情境:一位诗人作了首七言律诗,如果按一个字五块钱来算的话,他能得到稿费多少钱?这样的练习情境还在“用字母表示数”中利用孩子们熟悉的“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这首诗来创设。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未来探究事物藏下本原。”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而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使数学科成为孩子们爱学乐学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