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京
案例:
师:什么叫钝角?
生甲兴冲冲地第一个举手:老师我知道!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师:是吗?
师一边用拖长疑惑的语调,一边将征询的目光投向其他学生,众学生立即明白这个回答是错误的,纷纷举起了手。
学生乙: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
语音刚落,还没等其他学生细细思索,教师就激动地将手一挥,说:“××真聪明,表扬他!”教室里顿时响起很有节奏的掌声:“嗨!嗨!嗨!你真棒!”学生们齐刷刷地朝向生。伸出大拇指……
分析:
以上所描绘的情景,我们经常可以在低年级课堂上见到。“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尤其是《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普遍地认为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摒弃批评、指责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倡多鼓励学生。哪怕学生只有一点点小成绩,我们也要表扬;只要有一点点进步,我们也要鼓励,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越高。以至于整堂课“嗨!嗨!嗨!你真棒!”声此起彼伏,遍地开花,课堂中听不到一点批评和指责。那么透过这一阵掌声我们是不是应该看到下面这些问题呢?
首先,受夸的生乙是建立在生_受挫的基础上的。生,错了,老师没有给他再思考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就立即被别人纠正,心中已经不是滋味了,而别人还因为纠正他的错误而受到了隆重的表扬。在这个强烈的反差的过程中,一颗幼小的心灵无形中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这甚至会影响其今后的一生,以后把握不准的事,少说为妙,免得丢脸。
其次,答对的生:是否真正地为此而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了呢?未必!他受到老师和同学们那么“强烈”的表扬,肯定激动得难以平静,还能专心听下面的课吗?我就曾见到这一样的现象:一位同学被老师的隆重夸奖表扬后,整个一堂课都很兴奋,小脸通红,左顾右盼,课后一问,她说:“我在统计这一堂课还有哪些同学和我一样受到表扬。”
再次,学生的回答从思维的含量和难易程度上是存在着层次的,有的问题属于大众化,是大家都能想到的;而有的则代表一种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像上面这个问题:什么叫钝角?是属于大众化的,大家都能回答,而老师却以隆重地表扬的方式来评价生乙,这是否公平?学生的陶醉在过分的赞美声之中,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最后,掌声给参与夸奖的其他同学又带来些什么?当他们“嗨嗨嗨”过后,或许有些同学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夸奖他;或许有些同学会想到,他有什么值得这么表扬,老师真不公平!或许有同学在想:我的想法跟他不同,幸好刚才老师没有找我,要不老师一定会批评我了。这种奉命的表扬方式,使“是非决策权”牢牢地掌握在教师一个人手中,无疑扼杀了学生明辨是非,自由发表自我见解的能力。
反思: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所以我们要善于赞扬和感谢他人,而不要轻易批评他人。”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例也告诉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责难和赏识,方法不同,结果也大不一样。经常鼓励学生,用赏识和赞许的目光关注学生,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当一个教师真正爱学生时,他的注意力将不再放在学生错误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自己所喜欢和欣赏的行为上,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发生了:在我们真诚地赞扬学生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当我们充分相信学生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对学生不要总是说“你能做好吗”之类的话,而一句“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好”,变批评为赞赏,会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
赞赏要从小处着眼,积极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如果我们只关注学生的期末考试和开学考试成绩,而忽视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会使学生索性不去尝试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因为他一下子看不到长远的目标,会缺乏耐心和意志力。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这是永恒的真理。要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所取得的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这种赞赏和表扬可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我们教师既不能吝啬自己的热情,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但又要把握赞赏的度,还要熟悉每位学生的个性。如果学生完成了一件很容易做的事就受到赞赏,会使学生不能最大限度地认识自己的全部能力。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地答出来的问题,也给予过度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教学的真诚程度。也就是说,假如我们对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说“了不起”、“好极了”,那么学生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了。过度频繁和千篇一律的“棒极了”也会让学生感到教师赞赏的贬值。
我们倡导赞赏,但必须请注意赞赏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一方面要善于赞赏,哪怕当学生出现错误,对生活中的点滴的创新思维也应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又要注意赞赏的客观性,如果赞赏失去了针对性、真诚性,那么赞赏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