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

2009-06-25 02:20朱礼霞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分母预设分数

朱礼霞

本真的数学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本真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开放的课堂,它可以让预设留有空白,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的错误生成,不过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本真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思维火花撞击,师生真正互动,学生自主探索的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要把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总存在着一段距离;以至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的“不本真”的现象。

一、情境的创设——俏而失实

案例:“有余数的除法”

情境:多媒体演示,在花果山上有一大片果树林。树上结了很多又大又红的桃子,让人看了垂涎三尺。在一阵阵“啧啧”、“哇噻”声中,教师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你们想去花果山游玩吗?”学生一起高声应道:“想!”于是老师话锋一转:“好,只要大家这节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春游时就带你们去玩!”而后,教师拿出6个鲜桃,平均分成3盘,每盘分得2个,列式6÷3=2。再拿出7个,平均分成3盘,每盘分得2个还剩1个,列式:7÷3=2……1。整堂课学生一直回想在鲜美的桃子和艳丽的画面中。下课后,学生蜂拥而上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什么时候带我们去玩?”教师冷冷地说:“如果学校有安排,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我才带你们去。”学生眼中顿时露出不满的神情。

[剖析]本案例中的情境设置表面很“俏”,且情境含有虚假成分。学生一直处于艳丽的画面和水灵的桃子的诱惑下,不仅无法对教学问题进行探究,还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教师课前的空头许诺会降低教师的威信,也是不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数学情境的设置必须摒弃浮华、返璞归真,立足数学学科本身,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还数学情境真实味。真,就是有效的数学情境应和学生的真实生活很贴近;实,就是实实在在,不拐弯抹角,让学生简简单单学数学;味,就是追求数学的思维含量,具有数学味。其实,本案例中可以创设游戏,如数手指,还可让学生分小棒或圆片。只要能激发学生探究有余数除法的规律,弄清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就达到了情境创设的本质目标了。

二、教案的预设——美而缺真

案例:“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情境:出示一个长方形。已知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5厘米,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学生已经学过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所以很快就说出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那么,要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该怎样计算呢?一生立刻举了手,没等老师喊就说了起来:“我知道,我知道,用长乘宽来求!”老师不满地看了他一眼,警告道:“举了手要等老师同意了才可以回答。你就以为你最懂,懂了也不能乱说。”然后继续对全班学生说:“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剖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能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精心设计的新授环节、为学生精心组织的探究活动还未展开时,便有学生一语道破了天机:“老师,长方形的面积应该用长乘宽。”这一结论本来是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共同研究之后让学生发现的。然而,这个学生在老师未预设的情况下直接说出结论。这位教师把它看成了影响课堂教学的绊脚石,希望尽快地“避开”它,得到了表面上的“一帆风顺”。但是。他剥夺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自由和权利,挫伤的是学生思维的热情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的预设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要把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等原因。他们对某种知识的认知不再是一张白纸。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正视学生的这种数学现实,恰当地引导这个学生,这样既尊重了事实,又顾及了那个学生的自尊心。把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作为学习的有利材料,反过来再引导学生去探索求证,岂不是比硬生生地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原先的设计轨道上去更本真?

三、教师的提问——滥而少思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

情境: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老大其中的一块,老二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老二2块。老三却要吃3块,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老三3块。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

生1:老大最多。

生2:老二最多。

生3:老三最多。

生4:三兄弟分到的饼同样多。

师:到底谁分到的饼最多呢?我们来看屏幕。(投影出示)

师:原来三兄弟分到的饼——?

生:同样多。

师:那我们可以用哪些分数分别表示三兄弟分到的饼呢?

生:1/4,2/8,3/12

师:三兄弟分到的饼同样多,说明这三个分数——?

生:相等

(师板书:1/4=2/8=3/12)

师:观察这三个分数,你发现什么变了?

生:分母变了,分子也变了。

师:但分数的大小——?

生:不变

师:先从左往右观察这三个等式,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的?

生:分子和分母都扩大了。

师:再从右往左观察这个等式,分子和分母又是怎么变的?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缩小了。

师:观察114变成2/8,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生:1/4的分子和分母都乘2。

师:那么1/4变成3/12,分子和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生:1/4的分子和分母都乘3。

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上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

生:不变。

师:同样,从右往左看又有什么规律呢?

[剖析]上例中,教师的提问多而滥,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小步子教学方法,用一些填充式的提问拽着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这种单一性的活动,教师独揽提问、评价权,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等待老师的评判,学生的任务,在多数情况下是听讲和附和老师的观点。在这里教师面对的是少数学生,关注的仍是标准教案和预设的教案。纵观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思维的含量并不高,教师问题的设计顺应学生思维的惰性,是把知识一点一点地喂给了学生。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思维。缺少师生的真正互动,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因此,我们应当把教学生学会思维摆在数学教学的核心位置。在情境创设、问题设置。活动实施等方面,都要围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做文章,并努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含量,预设时要设计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且尽量把问题设计得大一些,要能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如,在本案例中,当学生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教师不应该立刻投影出屏幕,而应该设计一个能让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如:“你能用你身边的学具来证明你

的观点吗?自己试一试。”当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出1/4=2/8=3/12这个结论时,教师再进一步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观察我们的周围,或利用手边的学具,你们还能创造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才能主动地生成,不断的发展。

其实,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与追求数学课堂的本真、有效是不矛盾的。但在当今的数学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偏差,所以数学课堂显得不够本真。比如,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地探究、个性地学习,一些教师就片面地以为课堂越活越好。结果课堂上表现出的不是学生思维、想象的活跃,更多的是肢体的活跃。那么本真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

★本真的数学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按照《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在教学中努力促使每个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观点,在细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实事求是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盲目追求创新,不回避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不搞虚假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还要学会倾听,只有耐心倾听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才能作出恰当的评价。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真正地参与中获得发展。

★本真的数学课堂是“引领思维”的课堂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亲自经历数学化活动的过程。数学化的构建过程强调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结论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数学地思考,数学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是一节数学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当今课堂中的形式主义比较严重,情境创设的“绚丽多姿”、合作探究的“放任自流”、追求预设的“完美尽致”、探究算法的“多多益善”,这些都是外在的表面形式,学生在其中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启迪思维、发展智能,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数学教学更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思维。

猜你喜欢
分母预设分数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分数的由来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