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乳又称豆腐乳,即我们熟悉的酱豆腐,是我国独创的调味品。据史料记载,公元5世纪时,我国已有腐乳生产工艺,到明代,腐乳已大量加工生产。
■腐乳:中国奶酪
腐乳的原料是豆腐干类的“白坯”。给白坯接种品种合适的霉菌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培养,使霉菌大量繁殖,也就使白坯上长出白毛。这些“白毛”就是毛霉菌丝,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它们的作用是分解白坯中的蛋白质,产生氨基酸和B族维生素。对长了毛的白坯进行搓毛处理,最后再盐渍,就成了腐乳。
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腐乳的颜色和风味也各不相同。红腐乳是用红曲色素染的。不加红曲的腐乳颜色呈淡黄,叫白腐乳。臭豆腐则是在加工中经过细菌发酵,蛋白质的水解程度比较高,产生的游离氨基酸特别多,一部分含硫氨基酸分解成硫化氢和氨,产生臭气,因此臭豆腐才闻着臭、吃着香。
在超市的货架上,腐乳是与榨菜等产品一起作为咸菜类食品摆放的。然而,腐乳可不是普通的调味品,而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发酵调味品。准确地说,腐乳是大豆发酵食品,因此也享有“中国奶酪”的美名。
食品发酵过程中,要消耗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因此发酵食品一般脂肪含量较低。日本营养学家认为,日本人之所以长寿,每天吃发酵食品是其中一条重要因素。
■腐乳:营养高于豆腐
腐乳虽源于大豆,所含成分与豆腐相近,但其营养和功能都高于豆腐。豆腐中的蛋白质以大分子状态存在,而制成腐乳后,大分子蛋白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更易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还有很强的降胆固醇的能力。
腐乳的原料豆腐干本来就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豆制品,含有丰富的钙质,而发酵使得大豆中原本吸收率很低的铁、锌等矿物质也变得易被人体吸收。特别是发酵后的腐乳中,B族维生素的含量提高,这是豆腐所不及的。
腐乳和豆豉,以及其他豆制品一样,都是营养学家推崇的健康食品。腐乳的英文名称就是“大豆奶酪”。腐乳饱和脂肪含量低,又不含胆固醇,还含有大豆中特有的保健成分大豆异黄酮,这是它胜于奶酪的地方。
■腐乳:创造了维生素B12
之所以用“创造”这个词,是因为植物性食物中,原本是不含维生素B12的。维生素B12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的营养素。人体缺乏维生素B12,将影响造血器官的正常功能,使红血球不能正常生成,造成未成熟的较大红血球提早释放到血液中,因为这种红血球不能担负运送氧气的功能,从而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另据最新研究表明,因为维生素B12参与髓磷脂的合成,可以维护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所以缺乏维生素B12会诱发老年痴呆症。
维生素B12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然而营养学家在研究发酵豆制品的营养价值时,却惊奇地发现:大豆发酵食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这是因为在豆制品的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不仅分解了蛋白质,同时也合成了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人体必需的维生素。
■腐乳:红曲亦有益
腐乳通常分为青方、红方、白方三大类。其中,臭豆腐属青方;“大块”、“红辣”、“玫瑰”等酱豆腐属红方;“甜辣”、“桂花”、“五香”等属白方。这里要特别说说红方表面的红色物质——红曲。
红曲又称红曲霉,是用红曲霉菌在大米中培养发酵而成的,是一种天然色素,对蛋白质有很强的着色力。红曲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因而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防腐剂,在鱼和肉上薄薄地敷上一层,对保持食物风味非常有用,即使在盛暑蛆蝇也不敢接近。所以,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红曲为“奇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红曲“有治脾胃营血之功,消食活血,健脾暖胃,治赤白痢下水谷”。
现代科学技术发现并确证:红曲有调节血压,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红曲霉家族中的一种红曲霉含有降血脂的功能因子——洛伐它丁。美国科学家提取后,制成保健品投放市场。我国市场也有类似的产品。
摘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