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因为年老的母亲受了风寒,马小姐最近工作、家庭两头都得操心不少。更让她心烦的是母亲总觉得医生看得不好,开的药不对症。她们连续三天去医院的不同科室做了检查,但母亲还觉得不对劲。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心理专家指出,过度就医除了反复到医院就诊之外,还包括不断要求做医学检查等。病人自己要求不断进行诊治的过度就医行为在临床上其实很常见,尤其是爱完美和偏激者,更容易反复就医。
研究发现,医疗资源的高度使用者一半有心理问题。其中,重症抑郁或心境恶劣占40%;躯体化障碍占20%;惊恐障碍占12%;酒精和其他物质依赖占5%。此类病人多数情况下是在非精神科门诊或病房诊治。与其他人相比,在非精神科就医的抑郁病人消耗医疗资源比在专科就医的多两倍,被送到急诊科的次数多7倍。
■原因分析——疾病知识缺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却缺乏相应的医疗保健常识,生病以后,总想多做检查,认为检查越多、越详细,对疾病治疗和身体健康越有帮助。
此外,有些病人没有考虑到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总想尽快把病治好。因此,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重复检查、求治。
■严重后果——病情可复杂化
如果病人因心理原因反复就医,就会使病情复杂化,提高诊断难度,导致多余的检查。过度检查,如核磁检查、CT等,做得太多,对身体其实有一定的伤害。此外,治疗也可能因此变得复杂,还可能出现医患交流、沟通困难,影响治疗。
过度就医如果发展到极致,容易导致在心理上出现疑病。除了缺乏应有的医疗、保健知识外,这和人格也有很大的关系。比较偏激、追求完美的性格的人群容易出现过度就医的心理。还容易导致焦虑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躯体症状。
■预防和应对——接受病人角色
专家指出,适当增长医疗保健的知识,能有效地减少盲目和不必要的检查及就医。很多盲目、冲动的要求,都是因为不了解产生的。
此外,如果生病了,应该接受自己是一个病人的现实,听从医生的建议和安排。遇到疑惑、不解等问题时,可以先向医生请教,听取医生的建议。
当然,对医生而言,如果在接诊过程中遇到此类病人,应该给病人讲解清楚,消除病人的疑虑,就能减少病人过度就医的心理问题。
林移摘自《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