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锟 张 霞
◆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讨论了战略贸易政策在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不确定性、不完全承诺、不完全信息等四个方面的新进展,分析了战略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启示。本文认为新贸易理论的新进展,使得脱胎于发达国家的战略贸易政策更加接近发展中国家市场经常失灵的现实,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贸易理论 战略贸易政策 发展中国家
早期战略贸易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关税抽取租金、补贴促进出口、进口保护促进出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贸易政策的新进展主要有四个方面: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不确定性下的战略贸易政策、不完全承诺与战略贸易政策、不对称信息与战略贸易政策。
战略贸易政策和贸易的政治经济学
战略贸易政策主张受到来自贸易政策政治经济观点的批评,这些批评与发展经济学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有相同的“基因”。既然贸易政策的“战略”用途有限,为什么这一政策经常使用?为什么产业受到贸易保护,为什么一些产业比其它产业接收了更多的贸易保护?经济学家提供了许多假说来回答这一问题。例如:压力集团和利益集团模型、加数机模型(Adding Machine model)、社会现状模型(The Status Quo model)、社会变迁模型、比较成本假说、对外政策模型(the foreign policy model)等。这一推进显然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更贴近: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寻租行为和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随着政治经济模型的理论发展,这一领域的文献向着结构方向演进,且有两个主要的分支:第一个分支是中值投票(median-voter)模型(Wolfgang Mayer, 1984),第二个占优势的分支为保护待售(protection for sale)模型(G.M.格罗斯曼和E.赫尔普曼1994)。
中值投票模型假定政策由多数投票决定,G.M.格罗斯曼和E.赫尔普曼(1994)的模型对政府在决定贸易政策时,如何同时考虑众多的院外活动集团捐款,以及消费者福利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分析。P.K.哥德堡和G.麦吉(P.K.Goldberg & G.Maggi,1999)对这一模型的经验检验是政府的主观函数对消费者福利赋予的权重要比给予政治捐款的权重高50到100倍。张宝莉(Pao-Li Chang,2005)将Krugman-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植入“保护待售”模型中,讨论了垄断竞争环境下,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的影响。保护待售模型则在另外的方向上得到了拓展。G.M.格罗斯曼和E.赫尔普曼进一步使用这个框架分析了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税大战,以及国际协定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J.N.巴格瓦蒂(Jagdish N. Bhagwati,1993)提出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加入地区贸易协定是促进了还是妨碍了多边自由贸易的最终目标。P.I.列维(Philip I. Levy,1997)用中值投票模型考察了这一问题,并证明了,如果投票人比整个经济有一个低的资本-劳动比率,并且进口是劳动密集型的,那么经济将有一个正的进口税。进口税会在资本丰裕的工业化国家被使用,进口补贴会在劳动丰裕的发展中国家被使用。
不确定条件下的战略贸易政策
对战略贸易政策文献,近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引入了不确定性。这一文献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允许扩展的政府政策空间和企业战略空间。
在需求不确定方面,R.库柏和R.瑞茨曼(Copper and Reizman,1989)首先把需求市场的不确定性引入到J.A.布兰德和B.J.斯彭斯的模型中,考察了政府在税收补贴和数量控制两种方法之间的选择。他们证明了在需求不确定时,直接的数量控制优于线性税收或补贴政策。沿袭R.库柏和R.瑞茨曼的思路,L.阿文(Lanny Arvan,1991)把行动时序因素引入模型中,作者证明,企业数量较少的一方将倾向采用在随机扰动前宣布补贴政策,并取得领先者地位。企业数量较多的一方则会在市场不确定因素消除之后宣布政策,并取得领先者地位。R.什瓦库马 (Ram.Shivakumar,1993)把上述三人研究集大成,证明了政策选择取决于随机扰动和企业数量。在不确定条件下,丘东晓 (Larry D.Qiu, 1995)也证明一个非线性的政策,在需求不确定和非常数边际成本的J.A.布兰德和B.J.斯彭斯模型中是最优的。政府采用非线性的政策工具不但可以保证本国企业的领导者地位,而且还可以改变垄断竞争行为,使之有利于本国企业。
为了克服寡头理论中的多重均衡的不确定问题,P.D.克伦佩勒以及M.A.迈耶(Paul D. Klemperer and Margaret A.Meyer,1989)对不确定条件下的博弈提出了一个新的均衡概念。D.劳塞尔(Didier Laussel,1992)吸收了P.D.克伦佩勒和M.A.迈耶新模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把其应用到战略贸易政策问题的研究中来。当需求不确定时,D.劳塞尔证明了最优的边际补贴率随出口递减。同样运用这一均衡解的概念,S.格兰特和J.奎金(Simon Grant and John Quiggin, 1997)证明了在政府间的政策博弈中,当出口垄断是在国家层面而不是在企业层面出现时,贸易干预的均衡模式是由模型的参数内生决定的。S.格兰特和J.奎金假定政府选择出口或者进口税作为贸易工具,企业作为价格接受者来采取行动。
此外,K.巴格韦尔和R.W.思泰格尔(Kyle Bagwell and Robert W. Staiger,1992,1994)研究了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他们指出传统B.J.斯彭斯和J.A.布兰德的模型并没有考虑到与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相关的不确定性。K.米亚基娃和Y.奥诺(K.Miyagiwa and Y.Ohno, 1997)对K.巴格韦尔和R.W.思泰格尔的研究进行了拓展,考察了专利保护水平与政府最优研发政策的关系,其结论是当专利保护水平很高或很低这两个极端时,政府的最优政策都是对研发征税。只有专利保护水平处于中间值时,政府的最优政策才是对研发进行补贴。
不完全承诺与战略贸易政策
赞成战略贸易政策的主张常常基于如下假定:政府在企业之前行动,并因此影响企业的决策变量。与这一假定相关的是政府可信地遵守一项特定的干预政策,并且这一政策即使在事后是次优的也不会发生改变。比如,J.A.布兰德和B.J.斯彭斯(1987)研究了一个贸易模型,本国企业在政府选择产出补贴之前选择其研发水平。假定跨国企业根据引致税收和关税水平来策略性的选择其生产地点和投资水平。C.M.卡麦克(Calum M.Carmichael, 1987)在一个两阶段伯川德双寡头模型中,考察了允许企业在政府选择补贴之前设定价格的情形,证明了企业和政府的行动次序如何能解释出口贷款补贴的产生。H.K.戈鲁斯派克(H.K.Gruenspecht, 1988)通过关注一个不同的政策环境补充了C.M.卡麦克的分析,在这一环境中相对于私人利润政府更关注补贴费用。D.M.纽伯瑞(David M.Newbery, 1991)特别考察了两种博弈:事前博弈和事后博弈。在前一种博弈里,政府在企业设定价格之前设定补贴值;而在后一种博弈里,预期到政府会在第二阶段进行补贴,企业会首先设定价格。
早期的假设显然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对贸易政策经常发生变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因此贸易理论家们试图以更接近现实的不完全承诺的假定来推进这一研究。P.K.哥德堡(Pinelopi Koujianou Goldberg, 1995)通过放松上述两个假定,推进了C.M.卡麦克和H.K.戈鲁斯派克对博弈时间安排结构的洞见。G.麦吉(Giovanni Maggi, 1996)发展了一个产能-价格竞争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当产能约束变得更重要时,均衡就从伯川德结果变为古诺结果。这一模型被用来重新考察战略贸易政策理论中寡头对价格竞争和产量竞争的敏感性。
接着,D.莱希和 J.P.尼尔瑞(1996)在一系列动态寡头博弈中考察了最优的产业和贸易政策,本国和外国企业进行研发和产量竞争。作者证明了,在政府承诺可信的条件下,动态一致均衡时本国的出口补贴,研发补贴和福利水平要比没有政府承诺时高,承诺因此产生了福利增加。 D.莱希和 J.P.尼尔瑞(Dermot Leahy and J. Peter Neary, 1999)在一个边干边学的两期古诺模型中,考察了预先承诺不同的假定对战略贸易政策的影响。如果企业和政府没有预先承诺未来行动的能力,就会激励企业的策略性行动,并使得出口税相对于出口补贴成为最优选择。J.P.尼尔瑞和D.莱希 (2000)提供了一个更一般的分析框架,这一模型确认了干预的三个明显动机:利润转移动机;抵消本国企业相对于其竞争者的战略行为。企业的这类战略行为,即使对手企业是国外的,也是一种社会浪费,政府政策应该用来抵消它;期望抵消本国企业针对政府未来行动的战略行为。
不完全信息与战略贸易政策
关于企业成本结构的信息不完全是新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政府对生产和市场状况方面信息的掌握总是不如企业,K.王(K.Wong, 1990)就曾指出,企业有激励运用信息不对称谎报其生产成本以获取补贴。企业决策将不可避免的扭曲并因此降低国家的福利。D.柯利和M.维德(David Collie and Morten Hviid, 1993)基本信号博弈的模型认为,政府可以选择不去获取企业成本的信息,此时将实现混同均衡,本国福利更高。他们认为不完全信息恰恰为政府提供了扭曲成本信号的机会。政府通过给本国企业更高的补贴诱致外国竞争对手想念本国企业具有低成本优势,从而帮助本国企业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丘东晓(1994)设计了一个两阶段模型来研究信号博弈这一问题。其分析表明,如果企业进行数量竞争,则一揽子方案更优,此时达到分离均衡;如果企业进行价格竞争,则统一的补贴政策将实现的社会福利更高,此时产生混同均衡。G.M.格罗斯曼和G.麦吉(1997)认为信息不对称使得政府无法选择出高效率的公司,为了得到补贴支持。企业会通过过度投资来向政府发送信号,这一行为会导致本国福利受损。G.麦吉(1999)考察了企业比政府有更多的产业利润信息时,均衡的贸易政策。分析表明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均衡时贸易政策的扭曲,最终恶化了政府间的“囚徒困境”。在信息不对称下,政府获得的均衡支付比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要低。企业产量要比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生产更多,并且得到更少的净利润。
近年来,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的企业内的委托代理问题也被引入用来分析对企业行为及贸易政策的影响,N.H.米勒和A.帕茨高尔(Nolan H. Miller and Amit Pazgal, 2001)运用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在这一模型里企业的所有者制定对经营者的激励方案,研究表明,只要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激励保持足够的控制,均衡结果便不依赖于选择数量竞争还是价格竞争。N.H.米勒和A.帕茨高尔(2005)进一步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拓展,在一个三阶段的博弈里,政府首先选择合适的补贴政策,然后企业所有者制定激励方案,最后经营者在第三国市场上与外国竞争对手争夺市场。研究显示,最优贸易政策只信赖于最优激励方案,而与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无关。
结论
战略贸易政策研究的新进展对贸易政策的启示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时候,在制定贸易政策的时候必须结合本国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状况。并不存在一个简单的大拇指法则来衡量贸易政策和发展战略是可取的。因此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政策更为重要。实际上,由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新贸易理论的战略贸易政策依赖于不同的具体情况。
参考文献:
1.Anam, M. & Chiang, S-H., 2000, Export Market Correlation and Strategic Trade Policy,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33, pp.41-52
2.Arvan, L., 1991, Flexibility versus Commitment in Strategic Trade Policy under Uncertainty: A Model of Endogenous Policy Leadership,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31, pp.34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