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艳
◆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不确定性预期分析,揭示我国消费降低的原因在于未来收入不确定、未来支出不确定与未来流动性不确定,并说明了不确定性对利率政策效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不确定性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我国经济在保持多年高增长以后,2008年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为此,我国政府先后出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推进刺激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消费、投资与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由于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我国经济增长不可能再继续走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这条老路,必须转向依赖国内消费和投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事实,为我国政府既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间也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本文运用不确定性预期分析,有效解释中国人消费相对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减少不确定性、提高现期消费的政策建议。
我国居民消费、储蓄水平分析
20多年来,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而人们消费却没有保持同步增长,反而呈现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50%左右。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居民消费率逐步下降,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了2005年的38.2%。2006年和2007年继续降低,分别为37.3 %和36.3 %。另一数据最终消费率,也表现出同样态势。20世纪80年代,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2%以上。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开始降低,从1991年的61.8%下降到了2005年的52.1%。2006年与2007年分别为49.9% 和 48.8%,比国际水平略低20%。
与居民消费率下降对应的是,居民储蓄存款保持较高增速,表现在: 1979年到1996年,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1997年到2000年,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增长率从1994年的33.7%,一直下滑到1998年、1999年、2000年的15.4%、11.6%、7.9%; 2001年至今,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2001到2006年间平均增长率达到15%。在居民存款高速增加的同时,企业存款、政府存款也在不断增加。2006年我国储蓄率达到46%,是世界上储蓄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基于不确定性分析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
我国居民在享受高经济增长的同时却长期存在消费不足、储蓄过高的现象,使用不确定性预期分析可得到较好的解释。
(一)不确定性的主要表现
1.未来收入不确定。根据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人们的消费并不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是取决于永久收入。即人们将根据永久收入预期调整各期消费量,避免因出现偶然因素导致消费出现大的波动。通常情况下,人们从青年到中年这段时间所挣收入会逐渐提高,从中年到老年,收入慢慢降低,甚至为零。在未来收入不确定性情况下,为平滑一生的消费,消费者必然减少现期消费,积极进行储蓄。我国人口众多、职业竞争加剧,人们普遍存在对未来就业机会的担心,进而引起对未来收入的担心。加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政府政策和经济形势容易出现较大波动;我国日趋融入全球化,经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加深等,都强化了中国人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中国人不得不削减现期消费,增加储蓄。
2.未来支出不确定。在我国,除了未来收入不确定外,未来支出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中国人的未来支出主要体现在医疗、教育和住房三个方面:
医疗支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为缩减公共服务开支,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公立医院获得的政府拨款很少,被迫像企业一样运营,结果就是个人医疗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大多数家庭包含老人、小孩在内的一家人的卫生医疗费用都落在青壮年劳动人口的肩上。尽管这几年国家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并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与全国庞大的医疗支出费用相比,仍显得相当不足。为应对未来可能的医疗支出,人们只能加强储蓄。
教育支出。随着我国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我国政府教育支出增长乏力,占GDP的比例不到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家庭教育支出因此迅速增加,在大多数城市和城镇地区,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占家庭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为应对子女未来可能不断加大的教育支出,人们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住房支出。随着住房市场化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很快,人均居住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4.8%提高到2006年10.4%,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4%提高到7.7%;农村居民居住支出自1993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3.9%-16.4%的高水平,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仅次于食品居第二位的主要支出。收入中越来越大的部分用于住房消费,对一般消费品产生了很大的挤出效应。由于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会继续大幅上升,许多家庭抑制其他消费,以积攒首付款和支付月供款。过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显挤出了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绝大多数购房者纷纷削减了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
3.未来流动性约束不确定。如上文所述,我国居民未来收入与支出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如果我国信贷体系完善,信贷成本低,可以解决暂时性的收支失衡情况,则百姓就不必过多依赖自我储蓄。不过事实是:信贷体系不完善、信贷交易程序烦琐、且通常要求优质资产做抵押或担保,普通居民难以获得贷款。我国资产市场发展落后,资产流动性即在不发生损失状态下的资产变现能力差,使我国居民难以采用将手中资产进行变现这种手段来为自己筹集资金。我国居民对未来出现经济困难时不能获得信贷援助和不能变现资产的担心,或即便能获得经济援助但需要较高成本以及即使能变现资产但必须承担较大损失的担心,加强了他们对自身储蓄的依赖。
(二)不确定性对利率政策效果的影响
利率的变动会改变消费的成本和储蓄的收益,是调节消费和储蓄的重要工具之一。利率的变动对消费和储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但在不确定广泛存在的情况下,利率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某种商品的价格出现变化时,就会产生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前者指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会发生变化;后者指代表全部收入的购买力也会发生变化。将市场上的商品分为现期消费和远期消费两大类,并假设利率为r,现在就可以在未来收入、支出、流动性不确定的情况下讨论利率变动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即讨论利率变动对现期消费行为的影响。
不确定性使利率下降的收入效应显著,而替代效应弱化。根据前面的假设,现期消费和远期消费两大类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为(1+r),即今天放弃一个单位的消费,明天必须获得(1+r)个单位的消费来得到补偿。如果利率降低,则意味着今天放弃一个单位的消费只能换来明天更少的消费量,也即意味着今天消费的代价会被降低。于是,现期消费会有所增加,这是利率下降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利率下降意味着储蓄者未来的储蓄收入会被减少,从而使他们未来的实际购买力相应减少。为了未来的消费,今天必须增加储蓄,这是利率下降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现期消费;而收入效应倾向于降低现期消费,结果会怎样呢?在不确定性很高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在利率下降时也不会大量削减储蓄,增加消费。这说明利率下降的调节政策出现了一定的失灵,因为不确定性强化了收入效应而弱化了替代效应。
不确定性使利率上升的替代效应显著,而收入效应弱化。如果利率上升,则意味着今天放弃的一个单位的消费能换来明天更多的消费量,也即意味着现期消费的代价上升。于是,现期消费减少,储蓄增加,这是利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利率上升意味着储蓄者未来的储蓄收入会增加,从而使未来的实际购买力相应增加。面对未来购买力会增加这样的预期,人们会增加今天的消费,降低储蓄吗?答案是不一定,由于不确定性预期的存在,利率上升的收入效应会有限,低于利率上升的替代效应。说明利率上升的调节政策同样有限,因为不确定性强化了替代效应而弱化了收入效应。
促进我国消费水平提升的策略
(一)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前瞻性、可预见性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模式进一步向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透明化方向转变。在此过程中,为避免国家政策出现较大的变动,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必须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预见性。此外,在重大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应当具有社会各方利益群体充分参与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在此基础上,坚持信息公开,加强政策透明度,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切实保障大多数人利益,这样才能减少人们的怀疑,加强对未来的信心。
(二)加大政府的教育和卫生费用支出并加强对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
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国际公认考核各国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是由国家的能力及国家考虑对教育支出的优先程度来决定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目前的比例为3%,目标是2010年达到4%,与发达国家水平相距甚远。因此,持续地、较大幅度地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势在必行。
在进行医疗改革时,应坚持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要明确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补偿责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逐步改变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做法,不仅是投入的绝对数量加大,投入的比例也应加大,以此确保医院经费正常运转,确保群众能够享受最低医保待遇。
在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的过程中,为稳定房价,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必须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让百姓切实享受公积金贷款的实惠,降低购房负担;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和廉租房,加快解决城镇住房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加强监管,坚决打击房地产商的不法行为,坚决查处房地产领域涉及的违法违规、权钱交易行为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哄抬房价、偷税漏税、违规强制拆迁等行为,规范房地产市场。
(三)坚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以失业、养老和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程度。要多方面筹集资金,统筹考虑补充社会保障资金;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和管理,实现基金增值;要在充分考虑物价浮动的基础上,做好社会保障资金的落实和养老金的发放工作;要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在农村推广社会保障制度。
(四)减少各类资产的流动性约束
要完善金融市场的信贷制度,活跃信贷市场,让普通百姓在资金出现困难时能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援助。完善非现金资产的交易市场(如二手房交易市场)等,盘活二手市场,加强资产变现的能力。同时要完善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尤其是完善和监管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参考文献:
1.[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