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的经济学解析

2009-06-23 00:56冯社苗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4期
关键词:物流成本产业集群工业化

冯社苗

◆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从分析影响社会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出发,应用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对我国社会物流成本作了解析,分别从产业结构、工业化阶段和产业集群程度几个视角揭示了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例高的原因,并提出了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物流成本 GDP 产业结构 工业化 产业集群

物流活动由商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构成。物流成本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按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按发生的环节可分为将其分解为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按考察的领域从宏观上可以分为企业物流成本和社会物流成本。其中对社会物流成本的衡量,主要是看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所占比例被看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常见的理论是从管理运作的微观角度来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和产业集群程度上的差异,揭示出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例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所在,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供思路。

产业结构对社会物流成本的影响

根据产业结构划分理论,一个经济体最初的增长在于第一产业的兴旺,然后经历第二产业即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最终演化为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伴随产业结构演化的是生产要素结构和产品价值结构的变化:主导的生产要素依次经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价值结构从低附加值→高附加值转变。这是因为第一、二产业所运作的对象主要是农副产品、工业制成品、原材料等物资,第三产业的发展以金融、通讯、服务业和高科技为主,第一、二产业的产品决定了其运输和仓储的成本占运作对象价格的比重要高于第三产业的产品,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占有主导地位时,该地区单位GDP产生的货运量、仓储量较大;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时,单位GDP产生的货运量和仓储量则会明显降低。因此区域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区域社会物流成本与GDP比重的差异。

按照上述关联关系和产业发展规律判断,目前我国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明显偏小,而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偏大,因此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是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的。考察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可以判断出在其产业结构与我国相似的年代,其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重也是居高不下的。

我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对物流成本的影响

关于工业化阶段划分的理论很多,其区别在于划分的依据存在不同。经典的工业化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钱纳里的论述,该理论也是工业化阶段划分的重要方法,即基于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等因素进行划分。根据这个理论,结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国际经济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本文将工业化划分为重工业-生产资料主导阶段、轻工业-消费资料主导阶段、信息-知识经济主导阶段。

重工业-生产资料主导阶段主要是建立一个经济体的基本工业架构和基础,称为初步工业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生活消费品匮乏,而重工业优先发展,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许多国家经历过这个阶段,例如我国和前苏联建国早期就是如此。

轻工业-消费资料主导阶段是经济体的高速成长阶段,该阶段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主要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在这个阶段,消费导向型的工业优先发展,家电、服装、食品等与人们消费相关的产品增长迅速,重工业的比重逐步降低,农业的比重持续降低。在这个阶段的中后期,由于市场上产品逐渐饱和,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竞争加剧,产品库存周期变长,相应物流成本增加,但是由于经济规模的增加比例大于物流成本增加的比例,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迅速降低。

信息-知识经济主导阶段,由于实物产品的生产效率极高,市场上产品丰富,其生产重要性退居次位,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这个阶段,为了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满足人们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强化,知识经济到来,各种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出现,产品的物流成本承受能力增加,社会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重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基本稳定。

根据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水平来看,应该是处于轻工业-消费资料主导阶段的中后期,而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知识经济主导阶段,因此,我国的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是符合我国的工业化阶段的。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我国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这个比例会迅速下降。

产业集群程度对社会物流成本的影响

产业集群是指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通过集聚成群而不断提升企业及产业整体竞争力的现象及其过程。产业集群作为经济要素在空间结构上形成的一种组织形态,其理论研究最早始于马歇尔。他在《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中,把集中于某些地方的工业称为地方性工业,并将其作为工业组织的原始形态。到20世纪70年代末,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受到普遍关注。从分工角度考察产业集群,可以认为产业集群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

基于交易费用这个经济角度分析,至少可以看到四项产业集群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地理上的集中意味着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运输成本降低,可以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空间价值;地理上的集中意味着集群内的企业可以迅速得到上游企业供给的原材料或零配件,同时可以迅速把自己的产品传递给下游企业,可以降低库存成本;产业集群有利于信息共享,物流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降低物流信息成本;集群内企业可以发展共同配送、共同采购、共同运输等活动,最终促使第三方物流的产生,降低整个区域的物流成本。

产业集群可以按照一定的理论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基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在此基础之上,他把产业集群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他所说的“高级阶段的集聚”就是所讨论的产业集群,他所强调的产业聚集的动因也在于聚集所节省的成本大于增加的运费。

对我国主要产业集群区域进行考察发现,我国的产业集群基本处于第二阶段的初期,仅仅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个别地区有所发育,而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规模都很小,而美国的主要产业都存在集群现象,如旧金山湾和波士顿的医药产业集群,底律特的汽车产业集群,硅谷IT产业集群。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的现实反映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货物的运距偏长,货物周转时间长,因此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在所难免。

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基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和产业集群程度决定了短期内我国的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很难迅速下降,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物流水平落后,因为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必定有与之对应的社会物流成本。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加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产业布局的优化,我国的社会物流成本会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刘辉.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的互动发展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A(2002)[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3.陈柳钦.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产业集群成因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7

猜你喜欢
物流成本产业集群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简论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探析企业物流成本会计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框架探析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