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管理规划、内涵建设、资源积累、团队分工、教学应用、课程表现等方面,就高职学院如何建设精品课程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周玉芬(1977-),女,教育学硕士,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5-0019-02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和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2003年以来,我国在各级高等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CNPEC:China National Program for Excellent Courses)”,是充分利用优秀教学资源,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适应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战略举措。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具有系统工程的特点。高职院校应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从管理规划起步,以课程内涵建设为核心,以资源建设为辅助,充分利用教育技术,重视课堂教学应用,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资源、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加以探索和改革,提供制度、思想、人才、标准、技术、经费等全方位的支持,加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
一、管理规划,前提保障
课程建设规划反映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和学科、专业特点。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管理规划出发,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从制度上保障课程建设科学、合理、顺利、高效的进行。
精品课程建设应循序渐进。学校可采取重点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三级管理规划模式,配备各级课程申报、遴选、评审的制度与标准,提供经费、政策支持,夯实基础,积淀、培育精品课程。
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不同,其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也有所区别。它不强调本科的学科性及“重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而是要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为理念,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2]。因此,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不可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做法,应有参考,重特色。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之初,学校就要明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建设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学体系总体框架下,突出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强调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以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为重点,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学条件,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形成鲜明的教改特色和课程优势,以带动其他课程的优化教学,推动教学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3]。
二、内涵建设,本位核心
课程建设是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的素质与水平,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总体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长期踏实的内涵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成就“五个一流”精品的必经之路。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的主体,通过课程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具有先进教学理念、高教学水平、强科研能力、良好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引导教师科学研究,营造和锻炼“双师型”师资队伍,并形成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
重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深入全面地研究课程体系结构,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目的,始终保持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要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精心设计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开展研究性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重视课程教材建设工作。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进一步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辅助,由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共享型、立体化教材。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师生互动,鼓励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根据课程类型恰当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创建自主学习环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互动。
规范管理机制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运行机制,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监督机制、交流机制和新的用人机制等。构建良好的实施环境,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在科学制度的框架下,得以有序高效进行。
三、资源建设,厚积薄发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不仅指教材、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等教学文档,还包括电子课件、教学网站、网络课程、教学视频、实训录像、虚拟实验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可遵循“泛性教学资源-优质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资源”三级资源体系的建设方案进行,厚积薄发。以多媒体资源建设为切入点,为优质课程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发挥精品课程辐射效应,全面带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
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丰富了
课程内涵。
四、团队作战,分工合作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团队工作。知识结构合理、技术领先、分工科学、团结协作、战斗力强的建设团队直接决定精品课程开发的成败。完善的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应包括规划管理组、课程教师组、教育技术组。
规划管理组主要由行政部门承担,是课程建设的规划者,从全局上把握精品课程建设,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组织管理、质量把关等。
课程教师组由课程专业教师组成,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全面负责课程内涵建设与课程教学实施。包括教学载体和条件的建设,即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环境手段等的建设,也包括教学工作状态的建设,即教学工作文件、课堂教学、教改措施、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考试制度等的建设,还包括教学主导力量——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
技术支持组由教育技术人员组成,是精品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工作具体包括:前期调研、技术培训、网站编程、美术设计、视频制作、网络维护等。
五、教学实践,以用促建
精品课程网站不仅仅只是一个展示的形象工程,它已逐步成为在诸多优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积累、培育,经过精细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具有教学功能的网络课程。利用精品课程进行教学,边建边用,用建结合,以用促建,是保持精品课程建设活力与持续发展动力的有效措施。
《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明确要求“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4]。遵照此教学改革要求,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借助精品课程网站,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营造自主化、探究型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教学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另一方面,教学应用的结果反馈于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改进与完善提供现实依据。
在精品课程网站教学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
第二,强调建构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倡以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项目学习、工学结合等现代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将共同得到体现。
第三,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网络环境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共同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课程表现,锦上添花
精品的课程内涵需要精彩的表现形式。精品课程网站担负着集大成者的角色,从评审到应用、从共享到辐射,精品课程的全部内涵和功能都集中在网站上呈现和实现。因此,在注重课程内涵建设的同时,精品课程的网站设计与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
网站开发突出技术的先进性。可采用ASP技术、远程文件保存技术、数据库技术、客户端动态Html技术、在线网页编辑技术、Word冗余代码清除技术、Css技术、动画技术、流媒体技术等。
模块设计突出课程的高职特色。除紧扣评审指标外,还应增设能够充分反映高职特色的自有栏目。如实验实训、工学结合、学生作品、社会服务、培训考证等模块,应该在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上重点突出,专门设计,多下功夫,做深做透。
突出资源的可视化和多媒体化。精品课程网站不仅要内涵深厚,还应赏心悦目。进行专业美术设计,结合课程特性与内容特性,美化精品课程网站;所有材料、资源的展示尽可能多媒体化,加强可视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唐妙荣,魏海生.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技教育创新,2008(4).
[3]胡幸鸣,郭琳,陈宇.谈高职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5(8).
[4]教育部.2008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Z].
责任编辑:谢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