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静
一个人只要学习就必然会采用一定的手段、方式或途径达到目的,这就是学习方法。但方法有好坏之分,科学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在主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取得优异的学习效果。
但是,目前的中学生多数仍习惯于接受性学习课本知识,学习过程中被动听课,对知识掌握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并依靠大量的习题巩固复习所学过的知识。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任务,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终身受益。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证明,把握学法指导的最佳时机,是使学法指导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一、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进行学法指导
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要进行长期的学习,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古人云:“不愤不肩,不悱不发。”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对于掌握科学的学法有强烈冲动之时进行学法指导是最有效的。
比如,在一个学期开始,学生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学习任务充满了兴趣。怎样才能学好呢?不少学生感到心中无数。这时教师应结合新教材及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新教材的特点和相应的学习方法。实践证明,这样的学法指导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其作用贯穿于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始终。
二、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进行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难以记忆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给学生介绍阅读理解的方法(比如圈点法、咬文嚼字法、图示法)、有效记忆的方法(如形象记忆法、分散记忆法、谐音法、联想法、口诀法、比较法、利用遗忘规律法)、审题解题的方法等。
用现代心理学观点来看:问题的解决是人在没有明显的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将给定情况转化为目标情况的认知加工过程。虽然问题解决的方法因问题的不同而异,但是,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通过人的认识活动来完成。在学生遇到学习困惑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方法指导,能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于要解决的问题,而不去注意某些与问题无关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出自己的原有知识与当前问题的关联,让他们能够较好地把自己原有的有关知识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学法指导是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倾向,能为学生显示一种积极的探索过程,使他们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大的自信心,而不至于因问题的复杂而泄气。
三、在课程复习时进行学法指导
学期末复习时,不少学生面对零散、纷杂的知识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介绍系统总结的方法(比如图表法、纲要法)、习题归类的方法等,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考试前,学生往往担心自己不能发挥正常水平,不能应付题型的变化。这时,教师可能教给学生一些考试的“技巧”(比如先浏览试卷后答题,不会做的题放到后面做,答题要有耐心、细心)。此外,还可能给学生介绍不同题型的解答技巧,让学生胸有成竹地走上考场。
一些研究者强调: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等加工活动全过程的调控技能。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不断反省自己的认知活动。柯比(B.Kolh)进一步解释,人的认知有两个互相作用并同时并进的过程,一是信息加工过程,二是控制信息加工过程的过程。此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四、在考试之后进行学法指导
考试之后,往往有一些平时非常刻苦的学生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另有一些学习成绩优秀,感到学有余力,想进一步提升的学生。教师在这时进行学法指导最为关键。对于前一种学生,教师一方面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个别指导,帮助他们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后一种学生,教师最好向他们介绍一些课外学习的方法(比如怎样选择课外读物、怎样选择和利用参考资料、怎样制定自学计划、怎样做读书笔记),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提高学习水平,发展自学能力。
考试后的学法指导,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是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当前全面推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形势下,也可以视为探索一条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考试之后的学法指导是在个体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寻找一条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路线。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都是有很大潜能的,教师的指导工作就是促进学生的这种潜能向现实性转化。考试后的指导会影响学生的内部动机,会把自己看做是较有能力的人,并将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促进其思维的开放,进而影响他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