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X门”结构的认知基础与修辞动因

2009-06-10 05:30张虹倩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转喻认知

刘 斐 张虹倩

[摘 要] 本文主要从修辞学角度出发,对“门”的本义、空间意蕴及其空间转喻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门”的范畴化与再概念化予以了阐释,试图勾勒出其认知图景。最后本文讨论了“X门”修辞结构的修辞动因。

[关键词] 门;转喻;认知;修辞动因

[中图分类号] H13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9)02-0066-03

[收稿日期] 2009-02-26

[作者简介] 刘 斐(1984-),男,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修辞学;张虹倩(1988-),女,复旦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1 “门”的本义与“X门”认知性修辞结构

在现今的网络、报纸等媒体中,在一定的修辞动因的驱使下,“X门”结构大量涌现,已然成为一种新兴的修辞结构。如:

(1)温州爆发“购房门”被指以权谋私。

(2)英国保守党要求首相就“抹黑门”事件道歉。

例(1)中的“购房门”是指2009年4月初,一份题为“温州旧城改造建房挪作领导低价内部购房的清单”的帖子在温州当地论坛、天涯、网易等论坛相继贴出,揭露了当地官员以权谋私的丑闻。而例(2)中的“抹黑门”是指2009年4月,英国首相特别顾问麦克布赖德编造谣言对保守党领导人卡梅隆等人予以侮辱的事件。

“门”本来是个象形字,原指建筑物的出入口。《说文解字》云:“门,闻也。从二戶。象形。凡门之属皆从门。”[1]而上文例子中的“门”却表示具有丑闻性质的事件,即具有事件义。可见,在“X门”结构中,“门”具有了其本身不可能有的特征。刘大为提出了“修辞性辞格”和“表达性辞格”的概念。并将词所指对象的所有特征区分为三类:必有特征(区别性语义特征或内涵特征)、可能特征(外延特征)和不可能特征。指出修辞性辞格的本质在于接纳了不可能特征[2]。可见,“X门”结构实质上是接纳了不可能特征的“认知性修辞结构”。那么“X门”这一认知性修辞结构是如何接纳“表示事件”这一不可能特征的呢?

2 “X门”修辞结构的空间转喻

如今各大媒体报纸上总不难发现“X门”附缀式词语,可以说,这类词语的突发演变与推广几近铺天盖地之势。“X门”词族并非汉语原创,它源自20 世纪70 年代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被弹劾而下台的“水门”事件,因其发生在华盛顿水门大厦而得名,用来专指尼克松所属的共和党为赢得大选而做出的种种丑行。原来的“Watergate Scandal”因受语言表达经济性原则的驱使,逐渐被“Watergate”所取代,从而实现了事件发生地点同事件本身二者之间的转喻。Lakoff指出:地点转喻事件(THE PLACE FOR THE EVENT METONYMY)不仅是语言表达的问题,转喻概念已根植于我们的经验之中,成为我们思维的一部分[3]。类似的转喻在现实生活俯拾皆是。比如:

(1)手机没电了。

(2)车没油了。

例(1)表达的确切意思是“手机电板没电了”,即是用“手机”来替代“手机电板”;同理,例(2)表达的意思是“车里的油箱没油了”,即是用“车”来替代“车里的油箱”。这两个例子都是用显著度高的前者来替代显著度低的后者,从而实现了事物间的转喻。又如,报纸上常以“北京”来转喻“中国政府”。而用“Watergate”这一事件发生地点来喻指“Watergate Scandal”事件本身也是出于同样的认知意旨。

我们认为,“Watergate”的流行不单单同事件本身导致的重大社会政治影响有关,更重要的还在于“gate(门)”背后所涉及的语义功能和认知图景。因此“gate(门)”具有了反映了复杂的政治丑闻的特殊含义。它所拥有的特殊区位优势使其自身蕴含着“遮丑”与“曝光”这两种截然相反却又息息相关的义项。具体而言,门既可用来遮掩真相,又可用来揭发事实。此外,带贬义色彩的“gate(门)”也暗合了汉语中象形字“门”的比喻义即“门槛、难关”等,不仅反映出了中国人寻求直观形象的造字心理,同时也说明了“X门”词族在汉语环境中大量涌现的原因。

3 “门”的事件义与再概念化

由于“Watergate”影响重大,使得英语中逐渐开始将各类丑闻或影响性较大的事件称为“—gate”。“—gate”传入中国后,被译为“—门”。随着语言应用范围的推广和使用的频繁,门逐渐由一个语素演变成为一个意义虚化的词缀,并与之前的构词成分组成一个整体,以喻指“丑闻、不光彩的事件”,这种特殊的含义是汉语中表实义的“门”所不具备的。换句话说,“门”是一个意译的外来语素。“门”的事件义的产生体现和反映了“门”字意义上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是因语言间的借用(只借义不借音)而出现的,并非汉语固有。

“X门”在实现语域转化后,到汉语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它不再是一个个单纯的外来直译词,而是在引进的基础上发展、推衍,从而产生一批新兴的“X门”附缀式词语,这些词语中的“门”已然发展成为一个能产性极高又富有表义形象的新兴构词后缀。例如:

馒头门 铜须门 解说门 脏话门 邮件门

电话门 爆炸门 价格门 换芯门 昏头门

戴尔门 诚信门 工资门 服饰门 停车门

梦想门 拉链门 情报门 安全门 拉票门

肉松门 笑料门 娱乐门 月饼门 胶水门

碰撞门 漏油门 嫖娼门 资助门 包养门

抄袭门 婚礼门 交付门 谋杀门 裁判门

伊拉克门 芯片门 错字门 社保门 欠债门

偷拍门 印度可乐门 裁员门 剽窃门 毒品门

吸毒门 科尔门 打人门 工会门 纵火门

“X门”词族为何能大量涌现,关于其背后的产生机制李宇明提出了“词语模”的概念,他认为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4]。换言之,这属于语言的“类推”机制,通过推导衍生,使保留语素与可替换语素之间形成一个“词语模”,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多,保留语素最终演变成为一个类似词缀的成分。语言的继承和创新能力在新词的不断衍生中得到了证明,意义的不断引申和演化也反映出了人类的认知思维与类推逻辑。

在这种语言类推机制的作用下,“门”所蕴含的意义也随之发生演变。不难发现,上述“X门”附缀式词语中的“门”,其中一些已经不再表示原初义“丑闻”,而是喻指“具有轰动效应或炒作效果的重大事件”,这就实现了从专名到通名的转变,即开始出现意义的泛化(generalization)现象——“X门”词族的使用范围不再局限于政治领域,经济、贸易、生活、娱乐等社会各个领域皆有涉及。且这种意义的泛化还伴随着词汇色彩意义“丑”的程度的弱化趋势,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自然与汉语环境中词的再概念化(re-conceptualization)有着紧密的关联。

所谓“再概念化”,是词义、句式义等引申发展的重要手段,它指的是“门”的语素义经过重复多次的概念化转变过程。首先由“水门”这一事件发生地点来转喻“水门事件”,反映了人们通过概念化来认识客观事件;接着再将“丑闻,不光彩的事件”跟“水门事件”相联系,利用隐喻使二者“达成一致”,表现为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的“X门”附缀式词语。继而在这种概念形成基础上,借助于人们的认知能力,使得“丑闻,不光彩的事件”义推广引申为“具有轰动效应或炒作效果的重大事件”义,这是“门”的“再概念化”过程。

4 “门”的范畴化与认知图景

“门”作为新兴的构词词缀具有很强的能产性。由此,我们认为,随着语言的发展和“X门”格式的推广运用,将会有更多的“X门”附缀式词语出现。至于“门”喻指“丑闻、不光彩的事件”义包括喻指“具有轰动效应或炒作效果的重大事件”,这些特殊象征义到底能否在将来发展成为“门”的固定义项,“X门”格式到底能否进入现代汉语中,还有待时间考验。尽管如此,笔者认为,“门”正处于范畴化(Categorization)进程中,或者说,“门”作为一个新范畴正逐步走入语言世界中,成为一种潜在的语言事实。Ungerer&Schmid认为范畴化是人类对事体进行分类的心智过程(mental process of classification)[5]。事实上“门”族词的产生,正是人类对事物再分类的结果,将凡是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都冠之以“门”,从而使“门”成为一个表意类化的类词缀。

5 “X门”结构的修辞动因

刘大为指出,修辞结构是语篇的基本结构(或称篇章的语法结构)受到了某些修辞动因的作用后发生变异而形成的。每一种修辞结构中必当融入反映使用者的交际意图的特定语言形式[6]。“X门”的意义泛化和再概念化便是构建其修辞结构的手段之一。每一次概念的转化背后都涉及人类深层次的认知心理模块。我们称其为“修辞动因”。

每一次概念化过程都受到一定的修辞动因的驱使,从“水门事件”到“水门”,为的是遵循语言经济性原则;将“水门”推而广之,形成“X门”式词语,使得“门”开始喻指“丑闻,不光彩的事件”,随后又将其引申至“具有轰动效应或炒作效果的重大事件”,这些语言事实的转变都不约而同地反映出交际中的人们出于不同交际目的和交际需求,对语言现实的不断改造。与此同时,语言的变化发展还在于其趋新求异的趋向和对语言表达生动性、多样性的内在原则的遵循。深入探讨研究修辞结构的构建,有利于了解分析语言背后的修辞动因。例如:

(1)今天你……了吗?

(2)有一种……叫做……。

例句(1)的具体表达方式有“今天你微笑了吗?”、“今天你喝了吗?”、“今天你幽默了吗?”等。虽然并不明显存在着两种事物间的包含关系,比如例句(2),但是“你”之后的语言成分却是指每日必须要做的某一事件,即它象征着一种每日必做的寓意,所指定的事件被包含在每日计划行程内。因这种句式常带有较强的鼓动性,故常出现于商业广告、新闻媒体或是网络论坛等场合。

新造词丰富和发展着汉语构词方式与表达手段,反映着不断变化的大众认知图景与认知心理。显然,从“X门”词族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作为“X门”的事件主体,其经历了由总统等国家领导人(如“拉链门”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性丑闻),到明星等公众人物(如“艳照门”指网上传出大量女星艳照的事件),再到普通大众(如“逃跑门”,指汶川地震中老师范美忠不顾学生自己逃跑的事件)的过程。而“X门”也从专指丑闻发展到可以指中性事件(如“快男门”,指湖南卫视举行中国快乐男声选秀活动),正是反映了大众认知图景和认知心理不断变化的过程。也反映出追逐时尚、挑战权威、期待被关注等社会心理。

6 结语

本文主要从修辞学角度出发,对“门”的本义、空间意蕴及其空间转喻进行了分析,指出“门”的本义是表示建筑物的出入口,而“X门”的“门”却具有事件义,这源于美国的水门事件,并非汉语原有。在水门事件中,由于空间转喻关系的存在,使得事件发生的地点“水门”可以用来喻指整个水门事件。继而本文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门”的范畴化与再概念化予以了阐释,指出“X门”结构正处于范畴化过程中,而范畴化的作用导致了事件义这一类化意义的产生。最后,本文分析了“X门”修辞结构的修辞动因,认为“X门”修辞结构的不断泛化反映出了大众认知心理的渐变过程和追逐时尚、挑战权威、期待关注等社会心理。

[参考文献]

[1] 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8:247.

[2] 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10.

[3] Lakoff,George,and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35-40.

[4] 李宇明.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146.

[5] Ungerer&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itics[M].London:Longman,1996:2.

[6] 刘大为.自然语言中的链接结构及其修辞动因[M]//刘大为.首届望道修辞学论坛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6.

Research on Spatial Metonymy about its Basis of Cognition and

Rhetorical Underlying Forces from X-Men

LIU Fei,ZHANG Hong-qi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al meaning,spatial implication and spatial metonymy of “Men(门)”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interpreted categorization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of “Men(门)” by using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attempted to outline the cognitive picture. Finally,the paper discusses rhetorical underlying forces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X Men(X门)”.

Key words:“Men(门)”;metonymy;cognition;rhetorical underlying forces

猜你喜欢
转喻认知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