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2009-06-10 05:30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4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教育工作者素质教育

周 婷

摘要: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转型期的一种主导的教育理念,它立足于教育的目的性价值标准,兼顾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标准,具有稳固的社会合理性。我们要突破传统知识论的研究方法,摒弃形而上学的思辨研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领悟素质教育的本真意义,合理地把握教育者价值引导与受教育者自主构建的内在动力,使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在坚实的基点之上。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育工作者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就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新的课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早在1995年就有十多种说法,到今天就更多了。这些说法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但可以概括为: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的、完善的、无缺陷的教育的代名词,它既包纳了传统教育之精华,又吸收了现代教育之长处,而把一切缺陷都留给了非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

原国家教委出台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也对素质教育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笔者认为,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个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完善的教育,而不是已经十分完善的教育。应该承认,素质教育在满足我们的部分期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遗憾,但这些遗憾却铺垫了更灿烂的教育前景。

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探索素质教育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河北、江苏、山西、安徽、天津、浙江、广西、北京、湖南、黑龙江等省市已建立了一些有本地特色的素质教育试验区。尽管如此,素质教育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今后的路程还很长,困难还很多,阻力依然不小。因此,我们要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有充分的估计,同时还要深入探究素质教育究竟在哪些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生命力,它究竟有哪些优越于其他非素质教育的因素,以及应从哪些方面来进一步改造、完善它。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津津乐道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能认为素质教育发展到目前这个程度就是尽善尽美了,而要认识到,我们的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解决了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素质教育的明天才会更好,也才会让社会更加满意。

二、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误区

1.实施素质教育是对过去教育工作的否定

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我国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基础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在讲的应试教育,指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它客观地反映了现行教育存在的弊端。现在提出要向素质教育转变,不是否定了现行的教育,而是要对现行的教育进行改造、完善,因为素质教育应当而且只能在继承现行教育的优良传统、纠正现行教育的某些弊端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

2.素质教育就是要开设选修课、开展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发展特长

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开设选修课、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发展特长无疑很重要,也常常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因材施教,着眼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因而会忽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

这是一种误解。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就学生个体而言,指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就群体而言,指的是“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所以说,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一定会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4.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当把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区别开来。

素质教育反对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更反对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校长业绩好坏的唯一指标。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仅仅把考试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

考试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环节,是改进教学的依据和手段,它可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而那种频繁进行统考、出一些刁钻古怪的考题、把学生的考试分数公开并排队的做法,是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我们反对的是这种考试,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考试。

5.实施素质教育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向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倾斜,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的立足点是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的需要。

实践表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思想意识更健康,思路更宽广,知识基础更扎实,创造精神、动手能力也显著增强,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而这些,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1.转变观念是前提

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则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损失,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从理论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观念;从实践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一种教育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认可。比如上面所列举的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几种误区,持这些看法的人就是对素质教育的本质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要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观念,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2.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是关键

要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单纯的分数评价的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唯分”。如果评价“唯分”,就很难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区别开来。

应试教育从预习到讲课、练习、作业、考试,无一不是以分数为衡量标准,考试成绩好教育就成功,考试成绩不好教育就失败。而素质教育则需要一种新的评价制度:一是要对德、智、体、美、劳在评价过程里的权重进行有效调控,以弥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过程中这些方面的结构性缺失,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二是新的评价制度一定要简便易行,如果太烦琐,势必会搞很多指标,在实践中也很难操作。

归根结底,素质不是考出来的,素质的提高是靠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方法去培养、去熏陶、去诱导、去推动学生主动发展的结果,不能什么问题都用考试去解决,思想情操、感情、意志、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艰苦创业的精神都不是用考试就能培养出来的。所以,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去提高学生素质是不行的,一定要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制度。

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根本

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教师要有高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教师的教育思想、自身素质、教学水平等,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要勇于奉献。教师的人格力量往往是很大的,“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和谐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种旋律,就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

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社会道德规范人格化,因此,教师的人格非常重要,甚至对青少年的一生发展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大家用很多优美的词语来赞美教师——人梯、蜡烛、绿叶、老黄牛等,说明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质就是奉献,如果丢掉了奉献,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所以,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时,除了要求教师的素质要高、对他们的待遇要相应提高外,还需要他们具有高度的奉献精神。

4.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核心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某些方面搞一点小修小补,还要注意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因为这些都是薄弱环节。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实施素质教育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在智育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改变以往那种以卷面分数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做法,形成以综合素质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习惯。此外,还要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教学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还要求学校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和科学的管理理念,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人(管理者及教育者)的素质,提高物(硬件)的建设水平,提高精神(校风等软件)层次,使学校充分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一种多途径的整体教育,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主体教育,是一种培养多种人才的复合教育,是一种人人参与的全员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实施价值引导,培养个体精神,进而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转型期的一种主导的教育理念,它立足于教育的目的性价值标准,兼顾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标准,具有稳固的社会合理性。我们要不断突破传统知识论的研究方法,摒弃形而上学的思辨研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领悟素质教育的本真意义,合理地把握教育者价值引导与受教育者自主构建的内在动力,使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在坚实的基点之上。

参考文献:

[1]李文长.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责编:一木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教育工作者素质教育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应试教育与新课改并非对立关系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