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时期发展河南高等教育的方向

2009-06-10 05:30冯建军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4期
关键词:河南大学研究型大众化

冯建军

核心提示:选择一般的地方高校和高职高专作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符合河南的省情,也符合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规律。河南高等教育的低重心发展,不是降低河南高等教育的水平,而是扎实地推进河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是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并使河南人民得实惠的一项务实举措。

21世纪,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整体提高河南高等教育质量,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而重振中原雄风,是发展河南高等教育所着力思考的重点。

基于河南的省情,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和趋势,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发展河南高等教育的几大方向,以供决策和参考。

一、分层发展,分类办学

最初的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研究人才和学术精英的场所,这是精英化时代的大学理念与追求。进入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并非说这一大学理念过时了、错误了,而是说,这一理念并不适合所有的高校。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是靠把精英降低为大众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把所有人都提升为精英来实现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既要保留少数的精英教育,又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分层发展、分类办学是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对高校的分类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办学水平和国家对高校的定位,分为“985”重点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等;另一种是研究者根据学校的职能定位提出的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当然,也有我们通常所说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虽然都是大学的职能,但不同学校在职能上应该有所侧重。研究型大学坚持大学的学术性,以原创性研究为主,致力于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维持一种精英教育的模式;教学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教学和研究兼顾,以本科教学为主;地方性高校和职业院校,应该紧密结合地方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市场化需求和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种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是大力发展研究型大学,而是主要大力发展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地方性高校和职业院校,它们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河南的高校,包括33所本科院校,除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几所老牌学校外,很多都是由专科升格而来的,而且有的学校连办专科的时间都不长,这些学校总体来说,办学水平不高,尤其是研究实力不够。如果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的现状,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一味地朝着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前进,盲目攀高,不仅不可能实现,反而不利于自身的持续发展。

河南高校在研究型大学上的突破和发展,也只能表现在目前具有一定实力和基础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几所老牌学校上。一些新建或升格的本科院校,基本不具备竞争实力。这些学校必须“改弦易辙”,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河南省委、省政府已经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列为重点建设的高校,力争推进“国家队”,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高校都要走同样的道路,都向研究型大学靠拢,以研究性来要求自己。在重点建设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的同时,对于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具有一定研究实力的高校,要重点建设它们的某个学科、某个学院、某个实验室,实行“重点突击”,而不是“全面推进”。更多的带有职业性质的高校,不是以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的建设来要求它们,而是要求它们在如何培养地方所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以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下工夫、做文章。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自我定位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建校于1887年的斯坦福大学比哈佛大学晚250多年,建校后第四任校长特莱塞明确提出学校的定位:将应用研究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将来要发展的事业主要是无线电领域、电话、电视、飞机导航系统等电子工业、应用性社会科学。这种“实用教育”的定位,使斯坦福大学没有走哈佛大学等老牌学校的学术之路,但不妨碍今天它与哈佛大学比肩而位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我国的高校经历了20世纪末的大发展后,很多学校存在着定位不明、职能混乱的现象。笔者以为,如果不能引导这些学校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厘正它们的主要职能,所有的学校不分实力,盲目追求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等,经过一番“苦力”,也可能拿到几个硕士点甚至博士点,但老牌学校比我们拿的更多,就永远是落在别人的后面。我们需要的是“我有你无”,重点大学不做的事情,职业院校做,而且一定要做好。

二、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合并、大转型,几乎所有的高校发展都出现了盲目的综合化,大量的专业重复设置,学校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与差异逐渐弱化和消失,专科和专门学院不复存在,出现了专业门类齐全、大而无当的“综合大学”“综合学院”。“综合化”的出现,不仅抹杀了一些老牌学校长期积淀的特色,而且为了追求综合化的学科门类齐全,一些升格或新建的院校,连基本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条件都不具备,就仓促上马新的专业,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在河南的老牌学校中,河南大学以师范为主,以文见长;河南师范大学也以师范为主,但以理见长。这是人们对河南两所高校的印象,也反映了它们的特色。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中,两校都突破了文理的局限,各校都是文理全面开花。不仅如此,在新一轮的高校合并中,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河南大学,使河南大学真正地“综合化”了。综合化的学校,什么专业都办,在办学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是顾此失彼,难以全面兼顾,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专业也办不好、什么专业也不突出,使原有的特色在综合化浪潮中也稀释得没有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在河南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中,综合化的情况可能更突出。如平顶山学院、许昌学院、新乡学院、黄淮学院,本都是以师范专科学校为主体升格而来的,现在基本上都丢掉了师范,至少不以师范为主,而是“全面出击,遍地开花”,办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学院。如果要问这些学院之间的区别何在,恐怕连办学者自己都难以回答。

河南大多数高校,总体上基础薄弱,河南经济发展的现状,也决定了后期的经济支持会非常有限。在这种省情下,高校走学科专业发展“全面出击”的路子,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笔者之所以提出“分层发展、分类办学”,就是立足全省角度解决一个优势选择的问题。在这里,笔者还想提出,一个学校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有你无”,因为我的地理位置、社会资源使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你没有,你想办这个专业都不可能。比如说,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的专业办在平顶山、焦作,要比办在开封、洛阳更具有优势,这些专业就可能成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或河南理工大学的特色专业。另一种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所积淀形成的特色和优势。又比如说,河南大学的文、史、教在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这些学科专业虽然其他学校也有,但因为它有长期的积淀,想赶上或超越它,并不容易。我们要使这些优势明显的老学科老专业在新时期显示出更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力争成为全国一流的学科。

以优势为突破点,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是河南高校发展的选择。各高校必须分析自己学校的地理位置、社会资源、办学传统和现实实力,凝练学科发展的特色,或寻找特色专业新的生长点。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发展方针,优先支持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的发展,使该学科、该专业逐渐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成为在省内外高校中的一个品牌。

对于已经有历史积淀的特色专业,我们需要的是走内涵发展之路,挖掘内部潜能;对于新建学校的特色专业,缺乏历史的积淀,但因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我们需要引进“外脑”,借助一些智力资源,加上我们的地理资源,共同建设。政府要提供支持,支持同国内甚至国外大学的一流专业联姻,使起步较晚的该专业,一开始就得到国内外一流的学术资源支持,有一个高的发展起点。起步阶段可以引入国内外著名高校在该地设立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在有了一定的积累后,逐步扩大影响,形成省内该高校的优势和特色。

三、低重心发展,属地化管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河南高校发展错失了良机,使诸如中国科技大学等部属高校没有能够落户河南,造成河南的部属高校很少。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尽管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很大努力,但也只有郑州大学一所高校进入了国家“211工程”。虽然在“十五”期间,取得了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国家重点学科,标志着河南的一些学科和专业已经进入了“国家队”,但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相比,河南全省的这些博士点和重点学科,不及它们一所“985”院校的多,和一所较好的“211工程”院校基本持平。就河南省内来说,这些学位点和重点学科也主要集中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即便是建设好了这几所高校,也并不代表河南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就高。

河南的高等教育不能盲目攀比一些发达省市,一窝蜂地追求所谓的“国家队”。我们在分层发展目标上,确立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具备一定实力和基础的学校,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向国家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迈进,但更多的学校不具备冲击重点大学、重点学科的实力和基础,对于这些学校而言,应该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这就是“要更好地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河南是全国的人口大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多,总体来说,河南高校的数量与其人口大省不相匹配,而且重点高校少。在这种情况下,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高等教育大省,其重心应该放在大力发展一般的地方高校和高职高专上,这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选择一般的地方高校和高职高专作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符合河南的省情,也符合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规律。河南高等教育的低重心发展,不是降低河南高等教育的水平,而是扎实地推进河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是服务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并使河南人民得实惠的一项务实举措。

河南84所普通高校,分布在河南18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都有高校。地方高校是地方重要的智力资源和人才输出中心,它应该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服务地方,就要确立一般高校的“属地化管理策略”。

首先,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以往高校的管理权限多集中于中央和省级政府,学校虽然办在地方,但似乎与地方无关,地方和高校互不往来。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不断下放,一些部委的高校纷纷移交地方或与地方合办,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地方高校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必须归属地方管理,这样才能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只有归属地方管理,才能实现办学主体的责、权、利的统一。可以说,地方政府投入、地方政府受益,既减轻了省级政府的负担,还可以使省级政府集中力量办好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使之早日跨入“国家队”的行列。

其次,属地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整合地方高等教育的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集中力量办好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河南的地级市中,有不少具有两所以上的高校,这些高校分工不明确,专业设置重复。实行属地化管理后,地方政府可以在地方内进行“院系调整”,有效地整合当地高等教育资源。同时,在地方的特色专业建设上,通过地方政府的投入,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到本地举办特色学院,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培养人才、提供服务。

最后,服务地方必须根据地方的社会发展需要,确立专业和发展规模。以往高校设置什么专业、每个专业招生规模多大,多是高校内部根据自己的办学实力而定,很少有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和了解,致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毕业生就业陷入了困境。高等教育地方化,必须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本地一定时期的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预测报告,高校根据地方政府的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满足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要,这样既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不会使毕业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责编:晓岚

猜你喜欢
河南大学研究型大众化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归 去 兮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咏 河 大
故 乡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