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引导

2009-06-10 05:30李若宾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4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

李若宾

摘要: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由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敏感等消极心理。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准确分析和把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并给予良性引导,消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关键词:贫困生群体;消极心理特征;良性引导;以人为本

近年来,我国高校通过助学贷款、贫困补助、勤工助学、国家奖学金、省级奖学金等形式给予贫困大学生以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持,但这些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甚至学习上仍存在较大的压力,他们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学生管理工作者如果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缺乏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透析,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出现被动的局面。相反,如果学生管理工作者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特征了如指掌,积极引导并给予人性化关怀,那么学生工作就会得到更为高效、顺利的开展,就会开创新局面。

一、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消极心理特征

贫困大学生身上往往具有很多优秀素质:他们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生活独立性强;他们有责任感,勇于为家庭分忧解难;他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勤奋好学,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的环境;他们节俭朴素、品德高尚、以诚待人、谦虚谨慎。但是,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由于贫困大学生在努力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还要承担因家庭经济困难所致的生活压力,所以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自卑封闭。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情感,是对个体得失、荣辱强烈关注的一种心理体验。其表现为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这是很多贫困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一种较明显的心理特征。学生管理工作者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有些贫困大学生每天默默无闻、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和老师主动接触。其实,不是他们没有沟通的愿望,而是源于他们的自卑心理。因为来自贫寒的家庭,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与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相差太大,这些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极度不适,总觉得自己在其他学生眼中低人一等,在很多方面不如人。这些使得他们变得非常敏感,情绪极易受到外界影响。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愿意多接触其他同学,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以逃避的方式避免自己自尊心受挫,所以他们经常郁郁寡欢,自闭一隅。

不善交际。众所周知,人际交往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人们在实践中锻炼形成。很多贫困生缺乏的就是人际交往锻炼。一些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卑封闭,自尊意识很强,所以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中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交际困难。个别贫困生甚至表现出胆怯恐惧的心理,在老师面前感到手足无措。

焦虑不安。心理学认为,焦虑是个体在预期面临原因不明的危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或局促不安的复杂情绪。一些贫困生认为自己在个人交际等方面不如别人,因此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希望以优异的成绩来重新找回自尊。他们强烈渴望早日改变自身命运,改变家庭困境。另外,他们忧虑自己在学校的消费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担心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的来源无着落。同时,一些贫困生忧心自己的前途,他们为了减轻家庭经济的负担急于想走上社会挣钱,但就业形势的压力又使他们感到焦虑。

二、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消极心理的诱因

一些贫困大学生出现消极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校园非主流文化环境是部分贫困大学生产生消极心理的诱因之一。进入大学后,他们生活在新的环境中,其中除了以学习为主流的文化氛围外,还有其他校园非主流文化环境,比如追逐社会时尚等。这些会给贫困大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这部分学生既感到自卑,又具有过强的自尊心,所以他们很容易产生对社会、金钱的偏激态度,如果情绪过激,很容易酿成大祸。

第二,他人对贫困生的不良态度往往会加剧一些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在大学校园里,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对贫困生缺乏同情和理解,甚至嘲笑讽刺,这让一些贫困大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社会上“以钱取人”“以钱待人”的不良风气往往会给这部分学生带来心理暗示,造成消极影响,这些容易使部分贫困大学生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会使他们产生“仇富”心理。

第三,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贫困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一些贫困生考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帮助家庭改变贫困状态,所以他们在就业现实中一旦碰壁,往往会想不开,认为自己前途无望,拖累了家庭。所以,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特别关注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高校贫困生群体心理健康的良性引导

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表现实施动态观察、分析。心理问题按其程度的区别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心理问题,即自己不能进行自我调节,需要专家给予指导解决;心理障碍,即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必须求助专家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心理疾病,即不能正常化生活,如出现幻觉、幻视、幻听等症状;精神分裂症,这就需要住精神病医院强制治疗。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密切关注有心理问题倾向的贫困大学生,关注他们心理上的细微波动,预防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寝室长的作用,密切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努力构建信息快速流通和反馈的立体动态网络,是对贫困生心理问题实施动态观察、分析的有效方法。

要对贫困生实行物质资助和精神帮助并举。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助体系,实施贫困助学工程。例如高校可以用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学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国家奖学金等渠道和措施,针对不同贫困大学生的特点,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从而构成较为完整的经济资助体系。在对他们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高校更应该强调对他们进行精神帮助,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帮助他们摆正心态,引导他们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特别是辅导员,更应该用心去温暖贫困生的内心世界,为他们及时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到爱与关怀。

要营造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氛围。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对贫困生来说尤为重要,同学的关心更是远远重于金钱的资助。大学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所以营造一种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氛围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大学里,有一些学生对贫困生存在着歧视等不良态度,他们对周围的贫困生不是主动地给予关心帮助,而是冷嘲热讽、不屑一顾,甚至不愿意和贫困生来往。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并努力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真诚理解、共同成长的理念,使对贫困生的不良态度无立足之地,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其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要用榜样和典型来引导贫困生形成积极心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应注意树立贫困大学生自强不息、努力成才的典型。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自立自强的好榜样,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营造“不问出身,只问进取”的积极氛围。社会上的新闻媒体也应该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角度出发,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先进事例进行报道,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使贫困生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要积极地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自身观念。首都师范大学蔺桂瑞教授说:贫困生要学会接纳自我。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贫困大学生的成长也是这样。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努力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自身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寻求自身的突破。贫困大学生自身的观念转变才是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根本。所以,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营造良好氛围,让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理解人生的真谛,转变陈旧观念,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成刚.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初步探讨——对渝西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5).

[2]周利平等.新形势下高校特困生成因及对策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2).

责编:思源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当前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