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2009-06-10 05:30熊光慈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4期
关键词:和谐校园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熊光慈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共同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有效途径,消除学校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营造构建和谐校园的氛围,不断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高校是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集散地和辐射源,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在全社会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精心构建一个协调发展、融洽和谐的高校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高校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支持;而高校又服务于经济社会,它的发展同时又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构建安全稳定、和睦和谐的大学校园,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1.和谐校园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先导性地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高校扩招的重大决策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总规模不断扩大,短短几年间便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准备。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就要树立强烈的人才强国意识。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机遇难得,人才难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人越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使生活得到有效改善,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先进文化传播的基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推动和辐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着强大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2.和谐社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等教育的投入也逐步加大。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费,建立在传统工业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使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资源紧张、污染严重、耕地沙化、人居环境恶化,这些都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也要求高校发挥自身人才和科技优势,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此同时,在改革过程中,社会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式等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现实的客观需要,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获得较大发展,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办学实力得到提升。之所以能取得这些突破性进展,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发展的渴求。同时,这种突破性的进展也使我们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成为可能。

3.高校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高校科学发展既受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制约,又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新的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大量出现,这些矛盾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到大学校园里来。同时,高校自身也正处于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时期,内外矛盾交织组合,如高校扩招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贫困生问题、师生心理问题、校园建设问题、教师晋升晋级问题、离退休人员待遇问题等,已成为当前影响高校稳定和谐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高校内部不和谐的因素与教育公平、贫困家庭、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社会与学校在制定各项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及家庭对改革力度和发展速度的承受能力,把构建和谐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矛盾,妥善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消除各种不利于学校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

二、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内涵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的使命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大学不再单纯是求知问学的殿堂,而是更多地成为职业养成之所,大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导向及支撑作用也更加明显。因此,高校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努力创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和谐育人环境。

1.树立和谐观念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首要任务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有着多重含义,包括协调、融洽、匹配等。比如,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认为,只要内部和谐,大家同心同德,就能战胜一切;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他认为,若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增大力量;孔子提出“和而不同”,他认为,“和”就是协调和统一各种差异。高校的中心任务是传播和创造知识、思想和文化,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和谐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则具有引领、催化、陶冶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文明的校园正在逐步形成,但也不容忽视,高校内部还存在大量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关注和解决这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强调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科学性、和谐性,统筹兼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用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的发展理念指导学校的发展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高校切实尊重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潜心挖掘学生自身潜在的个性因素、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高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人尽其才、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念,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关注和帮助每个大学生自由地、主动地、愉快地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吸收和使用知识,始终把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塑造学生,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输送更多的身心和谐的高素质人才。

3.增强办学实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客观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其实力集中体现在为国家输送的合格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科技创新转化的能力上。因此,高校只有充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才能使学生快速成才,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和谐社会建设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这个过程,也必然是高校不断提高自身办学实力的过程。高校只有把办学实力提高了,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也才能使教职员工产生凝聚力,激发广大师生作为学校一员的自豪感,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在校园内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和谐氛围。

三、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途径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共同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有效途径,消除学校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营造构建和谐校园的氛围,不断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进程。

1.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巩固和发展和谐校园建设的共同思想基础

邓小平同志指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我们的事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一所高校能否形成合力、实现和谐,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高校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深入持久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次,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把师生员工团结和凝聚在高校党组织的周围,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校园和谐。再次,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激发师生员工的爱国、爱校、荣校之情。最后,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知荣拒耻,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心思善、人心思进、人心思诚、人心思爱的良好道德风尚,使之成为师生员工共建和谐校园的精神支柱。

2.坚持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发挥广大师生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作用

师生是高校办学和教育的主体。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作用。一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坚持德育为先,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全面发展,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是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高度重视教师思想素质的提高和良好的师德培养,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敬业奉献意识、大局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引导教师成为和谐校园的积极建设者。注重人文关怀与情感沟通,切实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教职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和优越的生活环境。重视教职工的个人发展,通过业务培训、晋职晋升、绩效考核等方式激发教职工的成就感、归宿感和使命感,调动他们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3.加强和谐文化建设,营造高雅融洽的人文环境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文化是高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构成校园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高校要努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熔铸形成以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和办学精神、办学理念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精神,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二是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形成以人为本、民主管理、制度理事、和谐创新的制度环境。三是要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倡导“学”“行”合一和健康、文明、理性、充满爱心的校园文化行为,实现求真、向善、创美的和谐统一。四是要加强学术文化建设,鼓励创新、探求,营造兼容并包的学术文化氛围。五是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加大对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的投入,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涵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营造品位高雅、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治学育人环境。

4.加强校园综合治理,营造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

胡锦涛同志指出:“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校园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只有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才能为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高校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大力推进和深化法制教育和安全稳定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和安全意识,提高师生自觉抵制邪教和各种反动信息、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二要建立校园安全防护体系,制定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重点做好防火、防盗、防群殴、防中毒、防意外、防疾疫和重点时期、重点场所、重点活动的安全防范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和其他不稳定因素,对突发事件“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三要建立矛盾化解机制,做好信访和信息工作,拓宽利益诉求和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预防和化解校园纠纷,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5.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按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做好学校党建工作,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校园安全、和谐、有序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委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本着“有利于发挥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有利于发挥党员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作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广大党员,使之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科学发展观的身体力行者,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实践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按照“政治强、作风正、懂教育、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使每一位干部都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要按照“党性强、有威信、有奉献精神”的要求,选配好党支部书记,不断增强党支部在高知识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师生员工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理顺关系,化解矛盾,引导师生员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使建设和谐校园成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要求和行动,以高校党的执教兴校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责编:一木

猜你喜欢
和谐校园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