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越
摘 要 “自主、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是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本理念的诠释,更是对课堂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提升,尤其是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一、充分自主,引导发现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建构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取代完成的,只能由学生本人主动建构。充分自主是还学生以学习主动权,在学习中充分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一)充分自读
充分自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课文读对、读顺、读好,这是意义建构的前提和基础。然后,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读不懂的要主动思考、查找资料、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第三是勾画圈点评注,寻找疑点,发现问题。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拔,对自读中可能遇到的疑难事先要有所估计,再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倾听、去引导,保证自读的力度、深度和效度。特别是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培植。
(二)充分质疑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要求学生提问不要重复)。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水平高低各不相同,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些问题已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让学生提出来,师生共同疏理,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由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点子上,教师要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有效合作,引导共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不单纯指个人意义的建构,更要借助于反复的协商,即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互动,进行资源共享,达成一致或共同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学习者之间的争论、交流、协商能促成他们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使学习者超越简单的纯粹个人化的建构,达成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高的较少,很多只是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有机组合起来研究或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的不多,即使有效益也欠佳,所以有效合作势在必行。
三、适度探究,引导发展
事实上自读、质疑、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学生不同形式的探究,他们在不同层面上充分利用新旧经验的互动,主动达成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但如果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那么探究会变得高不可攀,悬而无味,意义建构也如海市蜃楼。
(一)适度研读
在学生充分自读、质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疏理问题以后,往往把一些信息量大、触及文本重点、难点而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问题作为研读专题。或自读感悟,或小组互动,或全班合作。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身心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的提出就当立足“最近发展区”,依靠儿童正在成熟的身心机能,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独立思考后有了正确的结论时,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这种情感反过来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供学生研读的问题难度要适当,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
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读,要最大限度地唤醒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然而,我们必须明白,探究虽要看结果,但更注重过程。看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否得到提高,语言能力是否得到发展,人文内涵是否得到熏陶和感染。所以在研读过程中,师生大可不必死抠章句,强生分别,以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这种“研读”抑制了学生潜在的联觉本能和创造冲动,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活力。语文教学要求适度研读,回归作品欣赏、阅读理解的固有真义。
(二)适度求异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一个,所以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启迪智慧,多维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面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教师要善于引导,因为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但若教师为追求与众不同,一味地包容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正确的引导,那易导致课文潜在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笔者以为求异不宜过多、过滥,贵为适度,这个度如何把握,关键要看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利于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
“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是对《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进一步明晰,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自主是有效合作、适度探究的基础和前提。有效合作是促进充分自主、适度探究的形式和途径。适度探究是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的目的,三位一体,互为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