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朋
摘要:改革陈旧的课堂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势在必行,而且基础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关键在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关键是教师如何有效地将这种潜能挖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 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体现时代要求,对教育提出了由相对单一的“知识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适应于社会的需求。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纵观全球,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出现各国之间的强烈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和经济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事的工作艰辛而伟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真正脉搏,着力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呢?
一、改变陈旧的课程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重课文理解、逻辑推理,轻质疑求新、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这样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改革陈旧的课堂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势在必行,而且基础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关键在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关键是教师如何有效地将这种潜能挖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
第一,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的学生并非是能蜚声中外的天才,也未必能创造出惊世骇俗的成就,但作为教师,理应善待每位学生,重视发自学生身上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须知,学生未来的点滴成就恰恰基于儿时不断闪烁的思维火花。
第二,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
在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课文知识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问,然后又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若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意见,就认为那个学生在故意捣乱,加之批评与惩罚,而认为那些不与教师争论,唯师是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所说的倒背如流的学生才是优秀生。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改变那些教师提问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
二、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情感氛围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所以,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教学情感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和学生应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彼此以友相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创设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应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插上翅膀
“投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好比是这一“石头”,能给学生一种强悍的动力,激发起积极性。教学实践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探索,从而得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个知识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要求他们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课本。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常表现在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重新审视事物和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新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我们的教育往往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前提下,好像学生生来就是来接受那个唯一正确答案似的,然而生活却不是这样的,社会上一切重大的突破都来自于挑战现状,而不是接受现状。
古人云:“学贵有疑”。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勇于提出疑问,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可能很浅显,甚至可笑,但教师不能就此责备或讽刺,而要鼓励和引导,初步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然后再慢慢地教会他们如何提问:有的在题目上设疑,有的在关键处求疑,有的在难点处求疑,有的在重点出设疑等。只要学生围绕教学的知识拓展范围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可以大力的表扬和赞赏,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调实践性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说到底,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调查、实验、创造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做个教育实践的有心人,在这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中,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钻研教材,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时向所有的同行学习,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让师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体验,到达教学相长,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河北省满城县大册营镇大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