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彦
摘要:阅读教学中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是要求教师花大力气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
关键词:阅读 揣摩 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小短文,有写景的、有状物的、有记人的、有叙事的,每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以整体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自己去慢慢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细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及其创设的情景。学生读出味道来了,自然就有了学的兴趣。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根据他们的知识或生活经验,通过努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学贵知疑,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开始,多思善问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具体表现。学生从不能发现问题到能发现问题,从不会质疑到学会质疑,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并坚持不懈地引导,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引发学生自己探索,读懂课文,这就是从“不会”到“会”的发展过程。如《跳水》是一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题目的课文,学生若不认真思考,便不能发现课题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从析题入手,用较短的时间,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质疑问难,学生即可根据题目提出诸如“是谁跳水?为什么要跳水?在什么地方跳水?结果怎样?”等等许多问题,然后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感知课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又紧紧抓住文中难理解的语句,如:“正在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船长为什么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为什么把小孩的身体比喻成炮弹?这都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障碍。教师把握这一疑难点,及时组织边读边议,引发学生思考,不仅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而且学会了质疑。质疑问难能使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且有利于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具体做法是:
一是让学生充分预习,初步感知教材,预习中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交流、汇报。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前,让学生先了解三国的形成、鼎立、衰败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特点。课上同学们热情高涨,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人知天,曹操用兵多疑,鲁肃为人诚信,周瑜嫉贤妒能的性格特点分析的非常透彻。课后不少同学又捧起了《三国演义》,全班掀起了"三国热"。
二是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讲,侧重感受揣摩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么这样命题?为什么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三是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每一篇文章都有它不同于其他文章的个性,通过概括特点是对文章的整体回顾,又是为今后的写作做好充分的铺垫。
四是积累内化训练。结合语境的积累,结合情感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因此阅读教学是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途径。课文讲完以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有感情朗读或背诵,释放情感,在读中明意,读中感悟,读中吸收,并把好词、段,积累下来,日积月累,词汇丰富了,写出的文章也就充实了。
五是写作可以借鉴的地方,这是阅读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下一步读写知识迁移的一个起点。它犹如搭在“读写”之间的一个桥梁,让学生跨过桥梁顺利到达知识彼岸。
阅读教学中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是要求教师花大力气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明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要相信你的学生具有做学习的主人的能力,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抑制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教师无法取代的,只有靠学生自己在读写实践中逐渐转化。教师的作用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他们的实践联系起来,起一个桥梁作用。单靠“拿来主义”,借助于“教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课堂上的每一个质疑都是精心研究后设计出来的。而决非漫不经心地随口而问。要抓住每篇文章的关键点,找准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所以,教师只有不怕吃苦勇于探索,乐于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不待教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下坚实基础。为此,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位置,让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更多的主动权,自觉地去学会理解,学会质疑,学会朗读,虽不求人人成为语言学家,但愿个个会读、会说、会写,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够运用自如。
(河北省栾城县西营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