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汉语语用失误的客观成因探析

2009-06-02 09:23
现代语文 2009年3期
关键词:语用失误文化教学

李 炜

摘 要:留学生使用汉语时的语用失误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导致语用失误的成因除了母语文化迁移、文化认同矛盾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一些客观因素,即对外汉语教学在文化教学和语用教学方面存在误区。

关键词:语用失误 文化教学 客观成因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因不能准确、及时地根据语境理解、使用语言的隐含意义而导致的误解、不合乃至冲突,或偏离交际目的的语言行为。也就是说,交际者表述时使用了正确的语言形式,却由于其他原因表达得不得体、不恰当,从而导致交际双方陷入尴尬境地,或者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造成交际失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问题亦是如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也常常为此所困。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基本上只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项目。近几年来,语用失误的问题逐渐引起重视,不少人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应与文化结合起来,应把语用学研究成果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去,从理论上把对外汉语教学推进了一步。

如何解决留学生学汉语的语用失误问题,有学者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他们探讨了语用失误的类型,提出了若干对策。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关于主观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母语文化的迁移,文化认同的矛盾,外国人语言能力的制约等。除了上述来自留学生自身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原因源于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除此之外,其他宏观上的成因也不能完全排除。本文主要对留学生汉语语用失误的客观成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 、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与语用教学的弊端

(一)文化教学的失误

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言语技能、轻文化语用的现象。虽然在教学中也包含和结合着一定的文化内容,不同的教师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对文化教学也有不同程度的把握,但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和方法论上认识和明确这个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汉语教学置于就汉语而教汉语的境地。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重视如何在汉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并做了大量的探讨,但在具体的文化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重知识文化,轻交际文化

张占一先生(1990)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区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得到了大多数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认同。应该看到,跨文化交际障碍的症结所在主要是交际文化,它隐藏在语言背后,直接参与交际,影响语言交际功能的实现。交际文化无处不在,与语言教学融为一体,故难以把握。而知识文化相对来说显露于外,可以理性地梳理。因此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较容易把握的知识文化传授着力较多,而对交际文化,由于观念上的错误或操作上的无从下手而不够重视,造成了所谓的文化教学很大程度上是知识文化的教学。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方式。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否定知识文化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交际文化才是保证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

2.交际文化教学存在误区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交际文化的重要性,也愿意加大交际文化在教学中的力度,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走入了误区。

(1)对汉语文化习焉不察,进而“以己度人”

因为汉语教师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以为常,敏感度自然降低,或者以为教学内容简单,无须讲解。然而,使留学生产生语用失误的往往正是这些中国人习以为常的文化因素,比如汉语中的亲属称谓、不同关系人的称呼等,在中国人眼里再平常不过,却是留学生学习中造成交际障碍的因素,需要进行介绍并加以运用和练习。

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老师感到很意外。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

这场误会完全是由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把“上星期”解释成“last week”,把“这星期”解释成“this week”,把“下星期”解释成“next week”。这些解释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汉语中说“下星期六”时,是以说话时的那个星期为参照点。例如,说话时是星期四,那么说“下星期六”就是指过了这个星期以后下一个星期的星期六。而英语则是以说话时的这一天为参照点。假如说话时是星期三,那么说“下星期六”是指过了星期三以后即将到来的那个星期六。对诸如此类容易造成交际障碍的文化因素,我们应当在教学中予以充分重视。

(2)交际文化的教学缺乏系统性

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系统,交际文化也自成系统。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对交际文化的传授不能东鳞西爪,过于零散。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交际文化的内容,但往往是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或者遇到了就讲解,没遇到就省略。这直接导致学生对交际文化不够重视,从而造成日常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我们应当首先对汉语交际文化进行细致的分类,使汉语文化教学具有系统性。诚然,这是一项极为复杂浩繁的工作,需要教学工作者长期的努力。

3.教材中缺乏对文化因素的恰当解释

汉语教学要与介绍汉语文化相结合,没有一本合适的能够负载文化信息的教材是不能实现的,这也是影响文化教学系统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现行的教材大多对语言教学和文化因素的结合不够紧密,或者很少涉及文化因素,或者把文化因素作为文化项目单列。而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更是少得可怜,甚至一些基本的交际文化内容也没有很好的解释。例如,是非问句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常用,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一次老师组织外国学生去颐和园游览,当老师听说一个叫约翰的学生不去时,想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问:“约翰,你不去吗?”约翰回答说:“不,我不去。”

约翰的回答显然是不合汉语习惯的。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本族语和汉语在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非”时的着眼点不同。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非”,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对“你不去颐和园吗?”的肯定回答是:“对/是的,我不去。”否定回答是“不/谁说的,我去。”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表达答话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则做肯定回答,“不去”则做否定回答,不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所以,用英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时,或者是“Yes,I am.”或者是“No,I am not.”我们在学英语时曾学过类似的交际文化内容,但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却没有对这类问题进行恰当的解释,留学生必然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汉语。这样,在回答“你不去颐和园吗?”之类的问题时,就会出现以上的语用失误。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国别、民族的教学对象,也应采用不同内容的教材,但这不应成为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障碍。

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新的文化现象不断产生,旧的文化现象不断消亡,而很多教材对文化的变迁反映不及时、不准确,内容过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困惑,或者造成语用失误。因此,教材编写也应当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语用失误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浅议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称呼语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