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松下幸之助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学徒经历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也是一位教育家,对企业内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独到的见解,并在自己所办的企业中付诸实践。了解松下幸之助的企业内教育思想对我国企业内教育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松下幸之助;企业内教育;学徒
松下幸之助被称为“经营之神”,“事业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都是由他首创的,在日本工商界被奉为“松下教”的始祖,他所创办的松下电器公司是全世界著名的电器制造企业。松下幸之助一生共出版六十多种著作,累计达数百万字,被译成英、法、德、中等二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如今,松下的管理哲学与经营智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膜拜和效仿,松下的人格风范与人生哲学也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然而,这位如此成功的企业家却只受过4年的小学教育,之后便开始了学徒生涯。他的许多经营方法和人生观点都是在学徒期间总结形成的。可以说,松下幸之助能够从一个学徒变成世界级的经营家,其学徒经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松下幸之助的学徒经历
在当时的日本,当学徒与读小学、中学、大学一样,是人人必经的过程。松下幸之助9岁读小学四年级时中途辍学,到大阪的一家火盆店当学徒。在火盆店所干的工作除了擦火盆和打扫店铺,就是帮老板家看孩子。3个月后,火盆店搬迁,松下便离开了火盆店,开始在船场的一家脚踏车店当学徒。在脚踏车店里,每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松下在店里操作机床,有时可学一点修车技术,还学会了骑自行车。老板五代普吉和老板娘在生活上对他犹如亲生儿子一般,在《工作·生活·梦》一书中,松下称这一时期为“备受照顾的学徒时代”。①但是,老板对他的管教却很严格,在待人接物和做生意方面都面面俱到地严格要求,并给予讲解和示范,可谓言传身教。“当要我去某处的亲戚家送一样东西时,老板会亲自鞠躬给我看,然后教我说:‘鞠躬要像这样,说话要像这样……”“到对方那里以后,先要说寒暄话,然后说明来意,又因为怕我忘记,所以都要我复诵一次才能去。”②松下幸之助对待员工不仅有严厉的一面,也有细心周到的照顾,不能不说与此有一定的关系。虽然松下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但是作为社会人应有的基本常识,可以说在学徒期间都学到了。
除了老板对松下的照顾和管教之外,小说也对松下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学徒期间,松下很喜欢在晚上看店的时候读小说,从中学习到了不少知识。“我对经营的看法、想法,全是在脚踏车店工作这七年里,借着工作后看店的时间,从小说中累积得来的”。③小说中一些英雄的用人和论功行赏的做法,对松下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在经营的时候可以照着做。在松下幸之助13岁的时候,做成了第一笔买卖,可以说这是一桩靠眼泪做成的买卖。铁川蚊帐批发店的老板要买一辆自行车,老板便派松下送去一辆。那时候的自行车与现在的轿车一样昂贵,在谈价格的时候,由于铁川出的价钱与老板规定的最低价有差别,松下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铁川先生看松下真心诚意想做这笔生意,很是感动,便答应了他的价格,这让松下懂得了真诚在商场上的力量。学徒期间,松下还知道了招牌对于商人的重要性。店的招牌对学徒有很大的作用,某个店出来的学徒与现在从哪所学校毕业的学生一样,会因为招牌的优劣而受到不同的对待。
老板的躬亲示范、严厉管教和日常的工作锻炼使松下幸之助学到了受用终身的知识,而这种知识是在学校中无法教授的。在日后的企业内教育中,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就是从学徒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企业内教育思想
松下幸之助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一位教育家。在松下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基于对人才的不断培育和对学校教育不足之处的认识,松下幸之助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企业内教育方法。
(一)造物先造人
人才培育绝对优先松下电器公司从一个由3人组成的电器制造所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公司,一个重要原因是松下幸之助重视培育人才。1956年,松下在一次人事干部研讨会上讲到:如果有人问松下电器是制造什么的,你们就要回答说“松下电器是培育人才的公司,并且兼做电器产品”。松下不断教导人事部门的主管及各部门的负责人:“不管多忙,人才培育绝对优先”。④松下集团投放到研究上的经费,是全球各大企业中数一数二的,这些费用主要用于技术开发和培养人才。20世纪70年代末,松下集团用于研究的经费每年达450亿日元,研究人员多达4000人。之所以如此重视培养人才,是因为松下深信需要人才,“比如一心想上二楼去,就要考虑到梯子这样的东西。如果只想上楼,而没有梯子,就上不去。有上楼愿望的人一开始就要想到用梯子”。⑤人才便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向上的“梯子”,至于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学徒经历使松下幸之助认识到实践性知识的重要: “我认为,培养人才主要是培养所谓‘临床家。事业或做买卖,可以说是活的东西,时时刻刻在变化流动……能够胜任这种工作的人只懂理论是不行的,还需要通过实践经营去掌握活的工作方法”。⑥
实业人的使命不论做什么事情,只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才能努力去做。松下幸之助意识到自己的产业就像宗教一样神圣,不同的是,宗教给予人心灵和精神上的安慰,而产业是要消除贫穷,给予人物质上的享受。这两者作为人精神和物质上的需要,缺一不可,所以企业的使命就是为社会创造富足的物质财富。松下幸之助在第一届创业纪念典礼上,向员工阐述了实业人的真正使命:“所谓实业人的使命,就是要克服贫穷,使社会全体脱离贫穷,达到富有。买卖或生产的目的,并不在于使商店或制作者繁荣;借着工作和活动使社会富足,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商店、工厂的繁荣永远排在第二位。那么,要如何达成实业人的使命,也就是克服贫穷、增加财富呢?……不断地生产物质才能达成。……实业人都必须不断生产。……使社会福祉增进,才是产业人的真正使命。”⑦从而使员工明确了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积极地工作和学习。
敬业才能创业当时的薪水阶层并不把公司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松下幸之助教育自己的员工说:“如果各位以松下电器职员的身份,能彻底地认为‘我是松下电器的员工的老板,这就是我的事业,是这种意义的松下电器职员。我想必然能从这里诞生难以想象的伟大力量”。⑧松下幸之助希望员工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不要有拿薪水才做事的小家子气,要有与工作共存亡的独立经营的精神,这是作为松下电器职员应有的心境。
培养方法企业经营应与教育结合在一起。松下幸之助认为,最容易培养人才的是人数少的中小企业,而途径就是通过每天的工作。“因为企业小,……经理的眼睛可以看到每一个角落,也可以和每个职工随时谈话。这样的环境里,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教育和训练,通过每天的工作,每个职工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临床家”。⑨松下认为,只靠经营者或上级根据自己的经营体会讲授也是不能学到手的,这与单靠学校学习培养不出人才是同样的道理。他以糖和盐来举例,认为不管别人怎样描述,只有亲自品尝了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味道。所以,员工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才能学到这种实践性的知识,也是对企业经营和员工个人最有用的知识。松下推崇顺应同化教育,“个人的才智不论怎样卓越,也不过是一只手提灯,照亮的范围有限”。“‘顺应‘就是要员工顺从、遵守公司长期实践形成的传统精神和行政纪律;‘同化就是要员工逐渐与所处的部门环境融为一体,以形成强有力的整体”。⑩松下对员工怎样尽快地融入企业之中开出的药方是:对下多看,默言谨记;对上请示,尤其是在开始做出成绩,受到上司信赖以后,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可飘飘然。对于怎样教育和管理自己的员工,松下幸之助总结的经验是:“要温和得像母亲的手,但紧紧握住的,却是钟馗手中的利剑”。{11} 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要分别对待。平时以温和商量的方式引导部属工作,当部属犯错误时,要立刻严厉地给予纠正,进而积极地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松下幸之助本人也是这样,当员工犯错时,松下幸之助总是当众给予严厉的斥责。这样可以让在场的犯同样错误的员工吸取教训,避免再次犯错。训完之后再开玩笑地向员工要“训导费”,因为他免费给员工上了一节课。由于训斥的本意是为了员工的进步,所以员工都十分理解松下的这种做法。
(二)平衡的教育与人本身的教育
作为一个实业家,松下幸之助从实业人的角度分析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人,松下幸之助从人本身的教育指出学校教育目标的偏离。
平衡的学校教育松下幸之助认为:“教育要经常考虑与国家的配合,也就是经常考虑到平衡问题”。{12}一个国家的国民中,接受不同层次教育国民的百分比应该是与这个国家的需要相结合的,如果所有的人都要去上大学,都在二十几岁大学结束之后才去工作,这将给实业界带来许多不便之处。看上去是国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了,实际上并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所以,保持平衡的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当时的日本还没有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文教政策来看,目前没有任何措施,而是处于野生状态”。{13}由于受社会上一直存在“只有上大学才是有前途的,大学毕业才是尊贵的”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在高中毕业后不直接参加工作,而是去上大学。这样就导致了两种结果:孩子的教育费用增加;由于扎堆去上大学,毕业时人数太多,工作难找。松下幸之助还以军队为例说明这种情况的坏处:一个师的编成,师长固定只有一个人,下面是协助师长的几名参谋,接着又是几名校官协助这些人,再下面从军官到士官到士兵有多少人要恰当分配,才能保持这个师的力量。若不然,一个师绝大部分是军官而只有少数的士兵,虽然级别都很高,却会严重影响这个师的战斗力。学校教育同样是这个道理。当时的日本,大学漫无目的地成立,即使到乡下的小城市,也可以看到很多大学。青年人中就业与上大学的人数很不平衡,从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就像造汽车一样,国家准许一个月生产一万辆汽车,决定之后也要考虑兴建足够让一万辆汽车行驶的道路。不然,汽车出厂了却没有可供行驶的道路,就会加重交通负担,导致交通堵塞。小到一个人的装束打扮,大到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需要达到平衡,才能让人感到舒服和协调发展。松下幸之助认为:“唯有这种平衡,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繁荣”。{14}
人本身的教育松下幸之助说:“在今天的教育中,据说重点是放在教授知识上,对于人本身的教育,……‘作为人应该怎么做……的教育,总是遭到忽视。因而,虽然有了知识,但从做人方面来说却产生了不良的后果”。{15}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授予所谓的知识上,忽视对人本身的培育,或者说已经变成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所谓教育,我认为首要的目的还是培养人自身”。{16}而这正是学校教育要改善的地方。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SGI)会长池田大作与松下幸之助一致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形成和人的建设,而现实中却在推行知识的灌输或者说是偏重知识的教育。至于“作为人应当怎么做”,他俩认为在成为一个好的社会人、优秀的职业人之前,应是一个优秀的人。松下幸之助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松下公司中,就是既注重培养“临床家”,又注重进行“人本身”的教育。
学问与实际生活“今天在学校教育中学到的知识,有着在实际社会难以起作用的倾向。……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学问往往丧失了‘为了人的目的”。{17}松下幸之助认为,由于学问向专业方面不断加深,一旦不知不觉地陷入所谓为学问而学问的状况,学问就会脱离现实生活。因为学校教育脱离了生产和生活,层次越高培养出来的人反而在能力上不如学历低的人。松下幸之助说:“我知道当过学徒,从实际生活中磨炼出来的人,即使背井离乡,找工作也比别人容易,同时也有承受任何工作的能力”。{18}松下制造所在招聘员工时明文规定,哪怕是高中毕业,也要接受一定时间的学徒生活训练。松下幸之助在一次讲话中引用了福特的一句话:“我的工厂绝不采用所谓的学者。学者只知道做不到的事,不考虑如何做到的方法。”松下认为有学问的人容易受到学问的束缚,有过分耽于阐述道理之嫌。只有不受学问的役使,或是有效地使用学问,学问才会有用。关于这个问题,池田大作在与松下幸之助的对话中提到一种改善的方法:“半日制学校制度的想法。……这种教育方式是为了消除往往会陷入书本知识的学校教育的弊端,把学校生活的一半集中于吸收知识,另一半用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实习。……在与机器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书本所获得的知识,就会成为一种生动的‘生活上的智慧,像沙漠吸进水分似的,被吸收到青少年的心中,变成他们的血肉”。{19}
松下公司的企业内教育
松下幸之助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内教育的完美结合,既注重技术性知识的传授,又注重使员工熟
练掌握实践性知识。
实习实习是松下电器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的实施方针之一,目标是通过体验培养实力。对待新员工,组织他们到生产销售的第一线去“临床”实习。松下电器每年都要招收一批新员工,这些员工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生产销售的第一线去实习,或在工厂当工人,或在商店当售货员。只有在精通第一线的工作之后,在制定计划或者进行研究的时候才有可以利用的亲身体验。
自我研修与集体研修自我研修是指职员自己去发掘问题,设立课题和目标,并有计划地实施。要想完成目标,职员必须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才行。集体研修,职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知识,发现自己或他人的不足,通过集体研修还能促进职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上司的指导松下幸之助认为:“企业是最大的学校,老板是最好的老师”。{20}上司在实际工作中对职员进行指导,涉及经营理念、思想品德和业务技能各方面,并且要做到以诚相待,彼此沟通,言传身教。
创办各类学校和研究所松下幸之助所倡导的理念是在企业中培养人才与生产产品同时进行,甚至前者重于后者。在1936年,他在大阪市门真村开办了“松下店员养成所”,并亲任所长(校长)。这所学校按照松下幸之助的设计,从小学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学生,在校学习的3年期间,每天学习4小时,实习4小时,结业时学完5年制中学的教育课程,毕业生可比普通中学提前2年参加工作。1970年创办的松下电气商学院,熔中国儒家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于一炉,对学员进行严格的教育。商学院的研修目标是中国古典《大学》中的‘明德——竭尽全力身体力行实践商业道德,‘亲民——至诚无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善——为实现尽善尽美的目标努力。商业道德课中,通过学习《大学》、《论语》、《孟子》、《孝经》确定‘经商之道在于‘德的思想。可见松下公司注重对人本身的教育。1979年6月,松下幸之助倡议并出资建立了“松下正经学塾”,这是一个培养跨世纪高级人才的机构。他为这所学校制定的宗旨是:为使日本更加美好,谋求国家的百年安泰,探求21世纪实现理想的日本的理念和方法,培养有崇高志向和热忱的人才。办校的基本方针是:自修自得,事事研修,现地现场主义。松下政经学塾的学员在5年研修期限内,通过基础研究、国内外考察、个别研究和调查报告等方式,学习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哲学、政治、经济、国际关系、英语以及茶道、剑道等日本文化,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一股新生力量。1945年,日本战败,鉴于对战争的认识和对人类繁荣的思考,1946年11月3日,松下幸之助成立了PHP(Peace and Happiness through Prosperity,通过繁荣求得和平与幸福)研究所。这里所说的繁荣,既指物质上的繁荣,也包括精神上的繁荣,为了实现这种繁荣,需要研究先哲的学说和当代杰出人物的思想。
余论
可以看出,松下幸之助比较注重的是“临床家”的培养,即掌握实践性知识人才的培养。松下幸之助从一个学徒
到一位成功的、全球闻名的企业家,其实践性知识也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实践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有人做过专门论述。英国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欧克肖特将知识分为实践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他指出,技术性知识可以被制定为规则、原则、指示、准则,综合地说,被制定为各种建议,可以在一本书里写下技术知识。实践性知识的一个特征就是不能这样制定,其正常表达方式是以一种习俗或传统的做事方式,或者是以实践的方式。松下幸之助所要培养的“临床家”便是能够习得实践性知识的人,他们在不断地与实践性知识接触的过程中掌握这种知识。学校教育教给人的只是一些规则性的东西,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只是一些记住了技术性知识,在实践中却不知道如何运用的人。规则性知识也可以说是技术性知识,是在严格的条件限定下的确定性知识,一旦条件发生变化,确定性知识都不再确定。而在实践中,实践的条件是变化不定的,如果只是按照规则做事情,而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其结果可想而知。
但是并不是说技术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是完全分离的。迈克尔·欧克肖特认为,这两种可区分但不可分割的知识,是一切具体人类活动所包含的知识的孪生组成部分,拥有技术性知识的人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实践性知识。当一个人将技术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良好的工作效果,这就是为什么松下幸之助让每个进入公司的新员工先到第一线去实习的原因。技术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好比一个人的两条腿,应该一样长才是合理和健康的。在技术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不分上下甚至后者重于前者的今天,教育所要做的应该是培养综合掌握技术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人才,是两条腿一齐走路的健康的人。
注释:
①②③松下幸之助:《工作·生活·梦》,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11,12页
④⑩{20}德川:《造物先造人》,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132,138页
⑤藤井行夫:《松下企业管理经验》,军事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页
⑥⑨松下幸之助:《实践经营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119页
⑦⑧{18}松下幸之助:《创业人生观》,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7,80,13页
{11}赵桂琴,刘万生,陈更硬:《欲广必廉——日本松下电器产业公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
{12}{13}{14}松下幸之助:《松下经营哲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5,306,307页
{15}{16}{17}{19}池田大作,松下幸之助:《人生问答》,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330,331,334,335,337页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荣田(1982—),女,山东沂水人,山东师范大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史。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