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燕
摘要:毕业综合实践工作是实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途径,毕业综合实践课题(以下简称“课题”)则是整个毕业综合实践工作的落脚点。高职院校要从课题的来源定位、指导教师的能力要求及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三个方面解决课题从哪里提取、如何提取、提取以后应该怎样完成等问题,通过加强对课题环节的重视,提高毕业综合实践工作的质量,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应职应岗能力,使其实现顺利就业、对口就业及优质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综合实践;课题;就业
毕业综合实践工作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上岗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毕业综合实践有别于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陈丽能教授对此给出的定义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毕业综合实践,就是在导师的指导下,毕业生根据某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技术等解决岗位的实际应用问题,并从中提升、扩展、丰富原有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最终形成应职应岗专业能力的一系列实践过程。”鉴于此,毕业综合实践应突出强调与岗位的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迫切要求高职教育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以技能培养为目标,与行业发展相协调。不能以传统意义上的一篇毕业论文衡量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要做好毕业综合实践工作,首要任务就是要落实毕业综合实践的选题与开题。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毕业综合实践课题(以下简称“课题”)就是整个毕业综合实践工作的“七寸”。
课题应源于岗位,尊重岗位
毕业综合实践的定义既然强调与岗位的结合,则课题就应该从用人单位或行业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中筛选提取。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能只停留在校园内闭门造车,要着眼于行业发展动态与市场需求变化。与企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相对应,高职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人才就业市场,学校管理层和一线教师队伍必须深入了解企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应职应岗能力的具体要求,研究本专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制定能实现二者“无缝结合”的课题。以我院应用日语专业2007和2008届毕业综合实践课题的比较为例,我院应用日语专业从2008届开始重视毕业综合实践工作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培养毕业生的应职应岗能力。表1为开展毕业综合实践工作前后应用日语专业课题情况的分类汇总。
从表1中可以发现,2007届毕业生的课题类型中结合岗位背景的只有4例,而这4例也只涉及了日资企业中的“年功序列”制、终身雇用制等企业制度或日本企业文化等内容,多数还是从语言研究的角度开展毕业论文的写作,基本与实践岗位脱离。而2008届毕业生的课题类型则截然相反,专业指导教师深入相关企业岗位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从学生的专业能力出发合理定位,在课题的确立上,由原来单纯研究日文翻译类课题中提炼出《谈中日合资企业中翻译的素质要求》、《中日商务函电互译研究》等结合行业背景的课题,由原来单纯研究日语语言特点的课题如《论日本人的敬语意识》、《论日语敬语的重要性》中提炼出《日语敬语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商务函电日语的特点分析》等课题。结合岗位背景的课题占总数的76.1%,而且岗位群包括外贸、物流、商务谈判、翻译、商务函电等多种类型。
经过上述调整,以课题作为毕业综合实践工作与企业岗位结合的切入点,一系列来源于行业企业岗位的课题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直接接触到社会生产实际,锻炼了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提高了专业及职业素质,强化了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同时,又能保证学生有的放矢地完成学习任务。我院多位教学督导在对2008届毕业生论文的抽检评语中,对选题能切合专业行业实际,能加深对行业情况的了解,能紧贴区域经济发展,能与岗位紧密结合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对日语专业2008届部分毕业生进行调查访问时,学生都表示在撰写与岗位结合的应用型论文时,内容变得有血有肉,有理有据,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做法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提高专业指导教师素质,做好课题的组织准备工作
区别于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大路朝天、各走半边的形式,开展毕业综合实践工作的初衷就是要使二者有机结合,彼此促进,为毕业生“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课题在其中充当着结合点的角色,如何在行业种类日益多样化,行业内部分工日益精细化,职业岗位要求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分析、提炼、筛选出合适的课题,对专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挑战。
首先,指导教师要更新观念,摒弃以往实践与论文分开处理的思路,把二者看作是一个共同体,在指导学生岗位实践的同时要求其完成毕业论文,使二者相得益彰。不可此消彼长,把精力都放在论文指导上,对岗位实践指导工作一笔带过;也不能削足适履,为了岗位实践能顺利开展而任意修改、删减毕业论文的内容。
其次,与岗位背景结合的毕业综合实践工作对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决定着毕业综合实践工作的总体质量。我们提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市场培养人才,并不代表一味地强调就业,或为了学生就业而不顾学生的专业本位。在确立课题时,必须考虑课题与职业岗位的贴近度、课题与专业的贴近度及训练的实效性等多方面因素,力争达到使学生顺利就业、对口就业、优质就业的目标。专业指导教师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与最新成果,还必须面向市场,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了解企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应职应岗能力的具体要求,深入研究本专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断进行调整优化,以课题为跳板,使毕业生在综合素质能力上与应职应岗的要求尽快接轨。
再次,对指导教师的职业素质也必须加以强化。新形势下的毕业综合实践工作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校园之内,必须走出去做大量的调研工作,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筛选提炼课题,反复实践改进并与学生进行交流等等,所有这些不能纸上空谈,需要一一落实,这样在无形中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具备奉献精神。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授业解惑的职业,不同于企业的技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水平,要“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好更快地发展。
优化管理机制,保证课题质量
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保证课题质量高、完成情况好的关键。
在师资方面,要建设开放的师资队伍,提倡“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团队教学。虽然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有大幅提高,但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这些“双师”普遍偏重教学技能而轻视技能素质。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无暇顾及其他,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在获得“双师”称号以后就把重心放在教学工作上,而行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却相当迅速,技术手段的发展周期愈加缩短。所以,在行业企业岗位调研、筛选、提炼毕业综合实践课题时,必须与相关企业技术人员、业务能手进行学习探讨,学校管理部门对这些人员应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方针,将他们吸收进来,充实师资队伍。由于社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单纯由专业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的“一对多”指导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以语言类专业为例,纯粹的英语或日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在专业能力方面缺乏与本科生、研究生的竞争力,已经很难找到与专业直接对口的工作岗位,更何况与岗位密切结合的课题项目。然而,通过对这些学生进行相关边缘课程,例如单证、报关报检、进出口业务、国际货运与物流等专业知识的训练,就会产生很大的岗位选择余地,课题来源也一下子拓宽了,课题质量也能有所提高。因此,建立开放的师资队伍,不仅要在校内建立起一个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学团队,而且要吸收校外行业企业的技师、业务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形成“多对多”的指导模式,集中优势资源,搭建平台,为立题、选题及课题指导创造良好的氛围。
在教学、科研方面,要建立配套、灵活的管理机制。在“多对多”的指导模式下,指导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在立题、选题工作上的想法肯定存在分歧,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审题制度。应由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及毕业综合实践选题经验的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审定课题,再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检查,以使所选课题既能保证质量,又能考虑到学生工作量的饱和程度,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以避免多人合作一题现象的发生。通过审题,可使指导教师团队达成共识,使毕业综合实践工作课题环节的要求得到明确,从而提高前期准备工作的质量。此外,还应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受益对象不能局限在指导教师,学生也应该纳入受益群体。例如,将课题与教师科研工作结合起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既可丰富企业经历,又可提高科研能力。对学生而言,选择以解决行业企业生产实际过程中的问题为背景的课题,相对于一些虚拟性、纯理论的课题更具吸引力和挑战性。学校科研部门对工学结合比较成功的课题项目可以进行立项,如完成情况优秀则可进行适当奖励。不仅如此,企业也可以对一些有社会应用价值的实践成果进行改良推广,在企业获得利润效益的同时,师生也能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样会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与企业的积极性,达到多方共赢的良好状态。
另外,考虑到指导教师团队成员的多样性,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还应制定对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聘用条件、聘用程序、过程监控、考核及津贴发放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姜大源研究员曾经以“饭碗”比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受教育者应通过职业教育使自己具备一种能力,不仅能‘有饭碗,而且会有一个‘好饭碗,尤其是在丢掉这个饭碗后还能重新获得一个‘新饭碗。”这就要求高职办学主体必须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了解行业需求,深入生产实际,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应职应岗能力制定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综合实践工作是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途径,课题则是整个毕业综合实践工作的落脚点。以课题为抓手,紧扣“因材施教、因岗施教、材岗结合、重在上岗”①的教学基本思想,必定能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出一批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注释:
①陈丽能:《毕业综合实践导引》,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
[2]孙庆国.改革毕业设计 完善高职实践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3,5(2).
[3]郑永裕.高职高专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初探[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4).
作者简介:
赵燕(1968—),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