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云
活动单导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好评。现就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活动单的一些收获,对导学活动单在学生自主探究、潜能开发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谈几点认识。
一、发掘潜能,放飞思维
导学活动单作为助学手段,把学生推到课堂活动的最前沿,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我通过最优化的导学设计和有效而简约的课堂活动,使每位学生的技能得以发展,潜能得以开发。活动单如下:
活动一:面积的比较
1.猜一猜,图中的各面积相等吗?
2.动脑筋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
3.展示交流。
课前我把活动单发下去,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完成预设的问题。上课时,学生一一展示了自己的作业,并走上讲台为大家演示自己的猜想与验证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认认真真做了一回“学生”。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讲课,所使用的方法和语言更贴近他们自己,大家都愿意听,更容易听懂。有几个胆小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示范下,也勇敢地走上讲台说出自己的猜想。这些方法中有的连我在备课时也没有想到,这个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起了掌。学生讲完以后,我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更惊喜地发现,在“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又不知不觉地对与自己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复习和总结。课后在和学生们聊天时,他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没有了以往对数学的恐惧。这份课前的导学活动单给我和学生的收获是史无前例的,通过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当然,并不是所用的活动单都能收到如此神奇的效果,在活动单制作时,每一位教师要深入科学地研究教材,起到真正“导”学的作用。导学活动单让我重新认识到: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只要愿意用心努力尝试,就一定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佳开发。
二、梳理已知,构建未知
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活动单导学模式从根本上扭转把学生作为学习客体的做法,将教学的重点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例如,在回顾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活动单:
“转化”这一策略对学生来说略显陌生,虽然在日常的游戏、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过这种数学思想,但是他们并未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经非常了不起地完成了一次数学“探险”。本活动单的目的旨在唤醒学生对“转化”思想的深刻认识,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去深度接触“转化”这一解题策略,并由学生自己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经历体验转化的过程。课上教师再导出树形结构(如下图)时,教学就水到渠成了,从而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学以致用,激发兴趣
法国思想家卢梭指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单导学模式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了充分展示才能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活动单导学的实施提醒我们,要重新估量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时,我把课后的“练一练”编入活动单,学生通过讨论,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时,我灵机一动:“何不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身边的数学题目:“如右图,一名建筑师在刚建成的毛坯房子里,考虑楼梯上要铺多长的地毯。但楼梯尚未安装,你能想办法知道所需地毯的长度吗?如果设计的台阶不是这么多,结果还是这样吗?”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展开讨论,在活动单中问题的牵引下,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射。
再比如动手实践环节,我在活动单中设计这样的研究性问题:
活动三:
老师这儿有一个瓶子,现在想知道这个瓶子的容积,但是瓶子上的刻度只到500毫升这儿,上面这部分容积不知道是多少,你能想办法来解决吗?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学生通过课前的独自思考和课上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汇报了如下做法:做法(一):在瓶子里装满水,然后把一部分水倒到备用的杯子里,把瓶子里剩下的水倒掉,再把备用杯子里的水倒回来,看看是多少毫升,把2次的毫升数加起来得到答案;做法(二):在瓶子里装满水,然后倒一部分到另一个相同的瓶子里,把2次的毫升数加起来得到答案;做法(三):把500毫升以上部分看作是一个圆锥,500毫升以下看作是一个圆柱,通过计算得出答案。当我看到学生的做法后,发现每种方法都比较麻烦,甚至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如何运用转化的策略,简便快速地解决这个问题呢?当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时,我亮出答案:把装有适量水的瓶子倒过来。学生们恍然大悟,立刻拿出瓶子来验证我的方法。
导学活动单就像一根神奇的魔棒,让学生兴趣得以激发,思维得以放飞,新知得以构建,使数学变得有趣味,师生变得有激情,课堂变得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