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习惯 让理解成为自然

2009-05-29 02:08陆彩琴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朗读语文课程情感

陆彩琴

摘要:目前的语文教学似乎忽视了朗读这一语文的精华,在教学中缺少了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要使朗读成为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让它回到课堂上来,我们可以从常规、技巧、时间、范读、评价这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语文课程;朗读;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书面语言。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自己的内心表象,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在想象中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然后再通过口语将自己获得的情感体验,鲜明地表达出来。

新课程下,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那样,我们有的教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进行着时装化的表演,丢失了语文的朴素,忽略了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因此。要使朗读达到满意的效果,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常规——“香港”一点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说一句话,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自动化行为,也是人主动性发挥的反映。科学家的研究说明,80%的行为靠习惯支配。一位哲学家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人生。”由此可见,培养良好习惯的重大意义。

在全国小语会的观摩课上,有幸听了来自香港的黄锦燕老师上的《小松鼠》一课。在分组朗读时,黄老师出示了“朗读秘笈”:①坐姿要端正;②声音要响亮;③读得有感情;④读得有自信。

这在我们的新课程实践中被认为是“老古董”,甚至认为这样有悖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为学生课文读得不响亮而求全责备,甚至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反思我们的实践,在朗读习惯培养上还是缺乏一些基本训练,缺乏正确的认识。设想一下,一个连课文都读不通顺,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人,怎么能很好地向人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人进行沟通?因此,在新课程五彩缤纷的朗读训练中,不妨也来点香港课堂所折射出来的“黄锦燕现象”,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二、技巧——自由一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几乎成为朗读课文的统一要求。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往往过分强调纯技法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重些,哪里要读轻些,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或是要求学生“带着悲痛的心情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不时提醒学生“声音要低沉”,“速度要轻快”……通过这样的技术指导,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机械操作,看似读得“有感情”,其实纯是理性化的“朗读技术”,并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很多学生无病呻吟,装模作样,声音和气息极不协调。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要求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再说,学习的主人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长的预备。儿童是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是天生的幻想家,是天生的诗人。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与其作纯技巧的指导,不如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精义妙理、神思妙笔,在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再通过声音把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老师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时,分了三步走:①试读。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读了有什么感受?②想象峰的高,你见过高山或高楼吗?面对这么高的山,你有什么感觉?③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遍,注意标点符号,读出语气。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并非做了过分的技巧指导。学生却能容易地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心中的寒颤,达到了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大胆实践,放开手脚,尊重每个学生在独特的背景下对人物、事物的主体感受,尊重不同的感受产生的不同的朗读处理,还原朗读本质。让他们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这样的读是对课文投射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切身感受之后的一种创造性的超原形的阅读。

三、时间——充足一点

阅读是个性化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悟语言,体验情感,读是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回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感悟语言文字隐含的深层意义,感悟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体会作者遣字造句之奥妙。

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是朗读的“蓄情”阶段。通过自读要求学生达到字字音准,句句通畅。如教学《雨点儿》一课时,为了指导学生读通顺第一自然段,教师逐一出示生字“数”、“请”,要求学生看拼音读准字音,又出示词语“数不清”,请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再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数不清。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认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滚动式教学,使孩子们通过多层面的语言实践,理解巩固新词,真真切切地读通课文,为有感情地朗读作好情感铺垫。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的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多元朗读,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认可的语气,让学生反复诵读,不断读出新意,如在教学《雪被子》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有的读出了雪花的多,有的读出了雪花的可爱,有的读出了雪花的调皮,有的读出了雪花的美丽等等。让学生走进课文,拥抱语言,揣摩语言,回味语言。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秘和规律。就如普希金所说:“我的语言和着和谐的节奏,和着嘹亮的韵脚,随着梦涌流。”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准确、深刻、全面、敏锐。

四、范读——灵活一点

语文课的课程资源可谓丰富,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感动,教师首先要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时,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渲染,最能打动孩子的心,教师灵活的朗读,不仅成为学生的朗读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老师的范读深入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一位教师教学《燕子过海》这篇课文,在学习“过了一会儿,燕子又展翅起飞了……”这几个句子时,深情地说:“我每次读到这里都特别感动,忍不住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我的感受就更深一层,现在我想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接着教师进行了声情并茂的

范读,读完后又说:“我读得肯定有不足之处,但有一点,我读时是很投入的,很动情的,你们愿意投入、动情地读读这几句话吗?”学生便开始动情地朗读。教师真切的话语和深情的范读创设了良好的朗读氛围,起到以情激情,拨动孩子心弦的作用。学生读在其中,议在其中,悟在其中,对语文感受深了,自然读出情味了。

当然,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到“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应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读。教师本身要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善于用自己美好的声音和真挚的感情去陶冶学生、感染学生。

五、评价——精彩一点

当前语文课堂中,“你真行”、“好”、“不错”等激励性语言随处可听,“表扬他”、“你真棒”再加上有节奏的拍手声比比皆是。公开课前,教师手臂上贴满闪闪发光的金星,课堂上不时来一句“表扬他”,然后忙着在学生脑门上贴一个“小金星”。表面看来,课堂热闹活跃,仔细一想,这样真的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吗?真能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兴趣吗?这样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作用只是表面的短暂的。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师应充分地利用语言优势,使课堂评价语言变得更精彩。

下面是孙双金老师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指导朗读的一个片断。

(师自个儿认真读;生读)

师:愿意读的举手,我看到你们举起手我真高兴,不仅仅是手,而是自信和勇气。第一个,请不举手的读。

生:(不举手的那位学生)读。

师:我很喜欢听这个同学的童声。你长大了当个播音员不成问题,声音大一点,我更喜欢。

(生再读一遍)

师:这遍声音大了许多,再来读一遍。

(又读一遍)

师:一节课只有40分钟,你一个人就读了三遍,真了不起!我很高兴,xx同学在课堂上有了自尊自信

又如,《坐井观天》中有这么几句话,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有位孩子读得正确、流利,但没语感,教师就诙谐地评价:“这只小鸟刚刚出发,翅膀挺有劲,一点也不累,一点也不渴。你想再试试吗?”于是孩子又读了一遍,教师微笑着说:“现在这只小鸟飞了很多路,有点累、有点渴了,谁也想读读?”

不难看出,以上两位老师在指导朗读中的评价是有效的、成功的。作为一个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更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加强对朗读评价语言的关注和研究,使自己的评价语言更加规范、实在、精彩。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语文不是知识体,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序列展开其内容的。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而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是一种感性的存在。通过朗读,语文就是一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通过朗读,语文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出的是一幅晶莹洁白、宁静悠远的寒江独钓画。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读出来是一幅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图。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黄河长江之间,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读出来是一首高亢激越、催人奋进的歌。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读出来是一首情深意长、依依惜别的歌。

眼前的语文课程是崭新的,可朗读这条旋律还是老的,让我们擦亮自己的双眼,让朗读因生、因师、因时、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精彩纷呈,让学生的琅琅书声在大语文的田园上回荡。

(责任编辑:梁媛)

猜你喜欢
朗读语文课程情感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情感
台上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