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2009-05-29 02:08范文来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网络优化语文

范文来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新课程关注的焦点。从教学设计的理念出发,尝试对网络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探究。探讨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并探究网络介入对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语文;课堂教学;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多媒体技术进入了课堂。多媒体的介入,丰富了师生间课堂交流的途径,也带来了一场课堂的革命,更是促进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一、借助网络优势。师生共同准备教学资源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已成为一种共识。在运用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学资源的选择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笔者通过对学生分组、精选、重组和共享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尝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分组。按照学生各自的兴趣,分成“图片组”、“文学组”等,使资源的查找更有针对性。小组成员对搜索到的网址,再分头进行查找,这样很快就能找到需要的资料。查资源的时间可以放在课外,也可以放在课内。分组的好处是:师生都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占有丰富的资料。

(2)精选。学生通过网络将资料集中到教师机或指定服务器,教师则对资料进行精选。资料的精选还意味着“截取”,比如课堂提供的名家作品可以是片断,而不必是全文,把全文作为课外读物推荐给大家,或作为阅读扩展课的内容。

(3)重组。根据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对选定资料进行重组,制作一些教学课件。课件制作的原则是简便,即使用便于操作、修改的应用软件,如微软的Office、FrontPage、Word等。就文字表现、编辑来说,还有什么软件比Word更方便?使用Word,你还可以即时改变共享材料的内容,甚至可以像写字那样随手打出你上课讲述的要点。另外,Word文档也提供动画支持,可以通过更改背景满足美化页面的需要。它还提供了超链接的功能,只要设置好标题、书签,可以链接到本文档需要的位置和其他文档、其他软件合适的文件、音乐。所以,语文课堂能用Word文档表现的内容,未必要做成幻灯片或网页,关键是内容吸引学生,而不是形式。

(4)共享。教师预先筛选学生推荐的教学资源,精选人资源包以待大家共享。师生合作形成的资源包,既满足了教师教学的需要,又符合学生的审美需要,还满足了学生选择的需求,是双赢的选择。例如,介绍作家,如果用PPT文件,页面内容一般在百字左右,而通过网络共享给大家的,就可以是一个资源包,里面除了一段精要的总体介绍外,还可以提供这位作家所写部分作品(片断),别人对这位作家的介绍(比如有关杨绛的资源包里,就选了载自新华网的《杨绛:从容文字散淡人》;有关孙犁的资源包里,收入了从维熙的《月光下的孙犁》)。学生可以在课前准备(课内预习)时间里自由选择、点击、浏览,既有助于增进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

二、利用网络,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设计应充分发挥网络交互功能,考虑媒体传播与师生活动的结合,考虑教学的整体性。

(1)提供资源适时,艺术地解决语文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并非所有的资源都是要在课前提供的,资源的提供应该根据教学设计需要,适时、艺术地提供。如在教学杨绛的《老王》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王送了这么点儿鸡蛋,“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学生的讨论只局限于老王在病重将死之时仍然想着“我们”,所以才令“我”感动。教师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共享给学生们一些能体现当时背景的名家作品片断,比如莫言的《忘不了吃》、《吃的耻辱》、《吃相凶恶》,张贤亮的《绿化树》,刘恒的《狗日的粮食》等,由学生自主选择、点击、浏览,让学生明白粮食对那个年代的意义,同时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全文,既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又给学生打开一扇阅读之门。

(2)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发挥网络互动的强大功能,使之成为师生交流的有效工具,使课堂带上更强的互动性。网络提升了信息摄入的效率,“网”助式语文课堂,使学生“消化”丰富的资料成为可能。传统信息交流的方式主要是朗读、投影、印发等。与网络交流比较,从速度看,人讲话的语速为每分钟160~180个汉字左右。如果用投影的方式交流,据测算,一篇200字的文章,学生平均需要1.5~2分钟才能读完。在近视率居高不下的现代学校,投影还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看清。如果通过网络或者印发的资料阅读,以中学生的一般阅读要求计,每分钟约500字,优势显著;从个性需求看,无论是朗读还是投影,学生想重听(看)某段,都不能随心所欲,而且速度快的同学不能“多读”,速度慢的同学也不能“少读”,节奏统一。印发资料和网络互动,学生自己就可以决定看的速度和遍数,完全能满足这一需求;从效率的角度考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5种感官学习中,视觉、听觉的学习最重要(分别占83%、11%),而视、听觉组合对知识的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觉的分别记忆之和;从经济角度考虑,纸质资料,一份资料一次只能一个人阅读,交流的速度和数量上不去,如果全班印发,资料少,当然可行,多了,成本比较昂贵,也不环保。而多人共享同一份资料并个性化地掌控阅读速度,正是网络的特长;从媒体传播类型看,对于动态媒体,朗读和印发就无用武之地了。网络则综合了各种媒介的长处,动态媒体(比如学生自制或者外找的音像材料)的传播更是它的拿手好戏,它能满足多种媒体高效、交互传播的需要。所以“网”助语文,提高了学生单位时间信息摄入量的,还使种类丰富的资源都能为语文课堂所用。网络还能介入课堂教学的反馈和评价。通过座谈、调查、借助网络平台讨论,让学生参与对教学结果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讨论教学的成效不足和下一步学习的设想,改进教学设计,同时进一步设计下阶段的教学任务。

三、“网”助语文,张显个性

网络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

(1)尊重个性,体现主体。网络丰富了课堂交流的主要途径,便捷地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教学发生了变革。学生可以参与教学决策,选择教学内容,选择交流途径。网络满足了个体的需要、兴趣和特长,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过程灵活,张显个性。资源丰富,交流多途,过程灵活。学生的参与,使教学资料、范文的数量首先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教师的把关,又进一步保证了质量,兼顾了教学效率。网络参与拓展了教学交流的途径,使消化丰富的资料成为可能,也使师生交流的物理空间特征发生了变革。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有了选择的权利;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有了选择的余地;多样的交流途径,使学生有了选择的可能。选择,使教学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得到了张显。

(3)活动充分,保证时空度。“有益于个性形成的个人活动需要比较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来作为保证”。而高效,就是对时间的保证。我们常听到这样的遗憾:“因为时间限制,我们只能再邀请一位同学发言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交流以“说”为主,使得每次只能有一个人在发表意见,学生活动的效率打了折扣,个性发展的空间被“统一”性侵占了。网络介入后,学生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大家可以互不干涉地同时在论坛上发言,讨论不再集中在4人小组内,具有更大的自由,也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提高。

网络的参与。使资源变得极大的丰富,资源的共享率、利用率得到大大提高,保证了学生针对自己“长”、“短”的选择空间,在教师指导下,他们更可以扬长避短,这样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不仅是充分的活动,更是有个性的活动。

(4)机会均等,激发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强调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但由于以“说”为主要的交流方式。客观造成了一些思维比较迟缓、比较内向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的减少。网络介入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习作,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说,或者写,各展所长。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大了,学习机会更公平,个性发展的机会也更为均等。

总之,网络的介入,使课堂教学互动、选择的特点更加突出,为师生个性张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发展,它必将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所以不妨以“网”助语文,让语文教学焕发出师生的个性色彩。

(责任编辑:符洁)

猜你喜欢
网络优化语文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