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慧君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便将产生不可预料的教学意义。笔者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针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解决多元问题以完成学习任务与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为各学科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与决策、筛选与过滤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创建和谐环境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但愿有益于我们的教学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信息素养;多元问题;和谐环境;培养能力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Tan Huijun
【Abstract】At presen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teaching has played a huge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second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Pianjiang unpredictable meaning.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through the years for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to address the multiple problems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study and research-based learning, build a platform for various disciplines teaching service, to develop students risk awareness and decision-making, screening and filtering information, and other capabilities to create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to achieve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etc. carried out to explore and hopefully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teaching.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Multiple issues; And harmonious environment;To build capacity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新型的电化教学。当前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成为校园教学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部分,甚至有人称之为“e教学”或“数字教学”。就各学科的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环境无疑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变革。事实上,不论是信息技术课,还是非信息课,都在向信息化变革。为此,笔者针对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尤其对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探索。
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前提
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度以传授知识、掌握技能与培养能力为根本任务。现在,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环境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被赋予了信息素养的新含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便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所谓信息素养,首先是要能将计算机作为接收、组织与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工具;对新信息技术要有一种接近、亲近与尝试的喜好,乐意接收新技术;将阅读、计算、写作、倾听、述说、观看作为基本的沟通能力。有人认为,这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立足的根基,尤其是将通过视像屏来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素养表现为一种同在传统的印刷文字中阅读有显著差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体现了一种“可视化思维”,即善于用形象、符号、动作等多种手段,“界面”直观、深入浅出地表现自我。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与其他各学科一样,都要与课外活动、班团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协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初中计算机上机操作“认识计算机”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①组织学生到计算机组装厂观摩计算机组装部件及组装方法,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个形象的了解;②课堂视屏显示组成计算机各硬件的名称及图示(要求了解其品牌、型号、其它参数,用表格形式列出),让学生观看后填表;第③准备组装的计算机,选四位学生上台组装示范(老师指导);第四、组织学生观察计算机中安装的软件,了解计算机中的软件主要有哪几种,从而理解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形象地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而且很大程度上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解决多元问题以完成学习任务与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方向
解决多元问题以完成学习任务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它体现了各学科内容、学科之间融会贯通、衔接渗透等综合性任务,避免以往过多地将知识隔裂、细化的做法;其次,解决多元问题以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以及学校学习)或模拟的乃至虚拟的情境中学习,例如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生态城市中了解酸雨的危害性;其三,多元还强调了它常常可能是一个项目设计型任务,需要学生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来查询信息、构造运算、绘图制作、传播交流等。正是这样一些多元的特征使得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际上这是将学习过程看成以模拟科学家发现、探讨、求证、思索的过程,将积累知识、传递知识转化为建构知识、尝试体验的过程。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点。诸如:理论学习中的计算机语言与上机操作教学中的操作技巧及操作方法等等。
3.搭建平台,为各学科教学服务这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
信息资源的多渠道及其丰富性,使得各科教科书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印刷文本的教材被视盘、录像教材所替代或补充,更重要的是那种以往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做法将风光不再。人们将更多地使用教材料库、教学资源库、教学包或学习包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畅游,淋漓尽致地体验寻求知识的乐趣,而且,也改变了将教科书和大纲作为教学目标或任务的唯一依据.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从学生实际拥有的水平出发来施教,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支撑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上机操作“汉字输入”的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了以下过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首先,是将教学过程设计成“汉字输入方法讲授”、“实践训练”、“资料查询”、“学习服务”等,然后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先演示方法,再指导训练,接着组织学生学会查询自己想要查询的资料,为今后学习服务。
4.着力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与决策、筛选与过滤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这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是一个资源丰富“随机进入”的宝库,同时,又充满诱惑甚至有跌入陷阱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信息技术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视变化和不确定性问题为寻常问题的心态,领会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要获得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要做出如此的评判与选择等等。显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都应能权衡利弊作出合理的判断,有一种自我监控和约束能力,能够自觉抵制信息污染或信息垃圾(有的虽说不上垃圾,但也是一些没有什么营养价值的东西)。要让学生做到不被信息海洋所淹没而能够如鱼得水、从善如流,那就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筛选和过滤信息的本领,知道在什么条件下该运用什么信息及如何运用信息,这其实也是一种信息决策的本领。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尤其是初中信息技术课,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原理、掌握操作方法、养成抵制不良的上网行为的习惯,为其他各文化科的学习服务。因此,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一种多能型与服务型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防御能力及基本操作能力为根本任务,实现人人能利用网络辅助学习,个个都不被网络所迷惑,生生都能较熟练地运用拼音或五笔字型进行打字的基本操作等目标。
5.创建和谐环境,充分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是信息技术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
高技术需要高情感的支撑,越是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越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信息化进程会给学校或课堂带来诸多变化,但不会导致其枯竭或消亡,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或课堂是一个交往、沟通与对话的场所,而不是仅仅传播信息的场所。教师不在是信息的主要传递者、裁判者,教师将用更多的时间同学生交流情感,认知体验,共同探讨问题,创造一个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环境,要求学生在合乎道德和诚实的游戏规则下开展信息交流或虚拟沟通。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将更加突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彼此的交流、合作及分享等特点。个人探究、小组商议与互助、全班呈现、交流与评价应有机结合。教学的过程应更加突出任务分工、责任到人、互相协作、共享成果、“学习合同”、“教学小队”、“任务驱动”、“项目责任制”等策略在课堂上的择需与采用。
总之,面对初中学生,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不能纯粹为教学而教学,应着力从多方面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信息技术上机操作手册》;第一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7月
[2] 教材《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收稿日期: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