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正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成为每一位物理教师深思的问题。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教材要求与学生思维特点,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解题效率。本文主要从训练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对比能力以及类比能力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提高 物理 学习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1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寻求不同角度解题
(1)运用一题多解发散学生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题多解”这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入手,采取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物理问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对物理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密度内容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某学生从商店为实验室购买了8千克的酒精,这位学生带了一只9L的玻璃瓶,问学生是否可以装得下所购买的酒精。在这个问题的解答中,绝大多数学生常用的解题方法会是首先计算出8千克的酒精有多大体积,然后进行对比得出答案。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启发学生转换思维角度进行解答,从9L的玻璃瓶能够装多少千克酒精入手开展判断,最终一样可以得出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成效。
(2)运用一题多变引导学生思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题多变”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从不同角度与方位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转换变化,从而产生出一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型,引导学生开展训练,达到巩固强化的成效。例如,在教学“火车车身全长400米,在经过一座大桥时,速度为20米/秒,大桥总长度1800米,要求列车经过需要多长时间”问题后,教师可以将这一题转换为:这一列火车以同样的速度经过一个隧洞,用了95秒时间,那么隧洞有多长?这种题型还可以转换为:知道了火车车身长度、大桥总长、过桥需要的时间等问题,要求火车行进的速度,或者是知道了大桥总长、过桥需要的时间以及行进速度等,要求火车车身长度等。教师运用这样的“一题多变”,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指导学生开展对比,紧扣关键环节解题
(1)运用对比形成正确概念。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概念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开展对比,对概念的属性产生深刻理解,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比如在教学大气压强的概念时,学生会感到非常抽象,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可以演示两个教学实验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分析。在刚开始讲课时,教师可以开展“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在手放开以后纸片是否会掉了。学生在看到纸片没有掉下来这样的奇怪景像时,一定会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进行引导:纸片没有掉下来,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究竟受到了什么方向的力?学生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纸片受到了向上的力的作用,这样的力只有空气产生,是大气对纸片施加了压强,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继续实验,在杯子里放上半杯水或是将纸片划开一个小口子,看实验结果是否一样。运用实验的结果开展推理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与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接下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用实验证明了大气对所有方向都产生压强,并且可以发生很大的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大气压。
(2)用对比纠正错误认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运用对比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纠正在生活中形成的一些表象认识,揭开表象见到事物规律本质,强化教学成效。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内容时,有些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速度快,质量小的物体下落速度慢的错误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开展实验:站在较高的同一高度,同时放手一只小铁球与一张纸,实验过程中,小铁球落下的速度要快于纸张,学生更加坚信是因为小铁球重,所以下落速度快,纸张轻,下落速度慢,因此物体下落加速度的快慢与质量大小有关。教师此时要沉住气,继续开展演示实验:①选取两张相同的纸,将一张揉成团,同高度同时放手,结果纸团快于纸片。②选大小两张纸,将小的揉成团,同高度同时放手,小的反而更快。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影响起速度快慢的原因是由于空气产生的阻力。再引导学生思考:在真空环境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接下来开展“钱毛管”实验操作,学生会发现在真空环境里,金属块、鸡毛以及木块,在去除了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下落加速度一样,再放进空气开展实验,不同物体下落速度发生了差别。教师通过两次实验的对比,验证了空气阻力对下落速度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了“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概念。
(3)用对比揭示内在规律。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容易在脑海中形成片面的思想认识,教师通过一些形象的对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掌握内在规律。例如在“二力平衡”教学中,学生依据生活经验,会形成“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可以实现二力平衡的错误概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一组针对性的对比实验:一个实验是发生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另一个是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作用的也是同一个物体,但是作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以这两个实验的结论,帮助学生消除以前形成的错误观念,对正确(下转第123页)(上接第121页)概念加深了理解,明白了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只有达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些条件,才可能实现力的平衡。
3 教会学生触类旁通,提高思维迁移能力
(1)在知识教学中运用类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知识与现象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恰当地选择一些具有对应特征的对象开展类比,可以提高学生接受能力。例如在教学“电磁感应现象”内容时,一些学生对于导体开展切割磁感线运动等内容感到困惑,甚至认为只要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垂直,导体就一定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这是磁感线实际是假想的曲线以及初中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造成的。在开展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类比手法解决这一问题,将磁感线比作垂直的面条,导体就是小刀,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就好比刀子在面条中间运动,运动如果能够割断面条就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切不断就不做磁感线。通过这样形象的类比,学生将本来抽象的物理概念运用形象的手法强化了记忆与理解。
(2)在思维引导中运用类比。在物理量的定义中,比值法是常用的方式,在教学比热容概念时,有学生会对定义里同时满足“每千克”、“温度上升1℃”等条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通过实验证明物体吸收热量多少和物体质量、升高温度和物质类型具有联系,为了帮助学生正确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属性,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式。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路程、时间具有关系,比较运动快慢,通常固定一个量,通过另一个量进行比较,可以同路程比时间,也可以同时间比路程。与此原理相似,物体的比热容与物体质量、升高的温度数和吸收热量的多少三个量有关,所以在研究时选择保持物体质量不变、升高温度不变的条件,开展吸收热量多少的比较,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比热容也越大的概念。通过类比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比热容概念。
(3)在解题教学中运用类比。有类运动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小船逆水匀速行驶,物品落入河中,船夫发觉后回头追赶,1分钟后赶上物品,问物品掉河到追上用多久。在假定水流匀速,掉船头花费时间忽略的情况下,不少学生还是无从下手。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开展类比:一个人在开着的汽车中往前行,身份证掉了,10秒钟后发觉,返回寻找。在假定行进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回到身份证处还是需要10秒钟。在这里,教师将人、汽车、身份证分别与小船、水流、物品相类比,选取落水物品或河水为参照物,小船离开与回到物品旁边时间一样,因此,物品从掉河到追上时间一共是2分钟。通过类比手段,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