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恰到好处的“讲”

2009-05-12 05:58杨永彬谢万玉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落花生邱少云花生

杨永彬 谢万玉

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不少教师亦感到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甚至不讲。其实,没有教师精当的讲,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从上述角度看,传授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或基本)功能。只是,传授什么知识,怎样传授知识,大可研究。因此,教师不必忌讳讲授,而是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自己的“讲解点”。

1.讲在“启而不发”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往往对文本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不透,他们在阅读文本时的感受、体验常常浅尝辄止、启而不发。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在新知与旧知间为学生搭桥铺路。如教学《将相和》(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学生在探究将相最后和好的原因时,总是在认错、谅解上兜圈圈,难以探究出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思想基础)是“将相都有一颗爱国的心,都能以赵国的利益为重”。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当时秦国为什么不敢进攻赵国?将相不和,受损的是‘将,是‘相,还是国家?”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果,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再如,学生在读《船长》(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提出:“文中‘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个伟大的灵魂应该指的是船长哈尔威,为什么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称为灵魂呢?而且是伟大的灵魂呢?”这样的疑问正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闪现的思维亮点。教师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思考:“是啊,从哈尔威的言行来看,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一个自然的追问为学生架设了一座走进文本的桥梁,既化解了理解的难点,又引领学生感悟了文本蕴含的意义。

2.讲在“似是而非”时。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文本产生曲解或误解是常有的事。对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及时释疑解惑。例如,在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联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生活实际,说说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理解。一位学生表达了他的理解:“既然要学会先弯曲,再寻找反弹的机会,那么《红岩》(长春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江姐等革命烈士为什么不弯曲一下,再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呢?他们宁死不屈是不是白白送了性命?”这样的理解看似有一定的独特性,但背离了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误解主要是学生对“弯曲”一词的内涵把握不准造成的,因此教师没有轻易加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就这种观点进行讨论。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沟通,认识到“弯曲”不是人格的屈服,不是信仰的放弃,而是一种智慧。这样,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拓宽了视野,加深了理解,丰富了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也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逐步进入作品的“精神家园”。

3.讲在“争执不休”时。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语文课,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平等的。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畅所欲言,意见不一,谁也说服不了谁。但“真善美”和“假恶丑”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对小学生来说,出现幼稚的,乃至错误的理解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怎么引导,使学生对事、对人、对社会等方面的认识更全面、更准确。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落花生》(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提出一个开放性的辩题让大家辩论:“生活在当今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辩,各抒己见。这时,老师精要讲解:“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不计名利、踏实肯干的品质,又需要有像苹果、石榴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才华、得到社会认可的意识。”这一番话既是对学生观点的概括、总结、提升,又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蒙教育。

4.讲在“恍惚朦胧”时。学生在自己读得懂、想得通、说得明白的地方,自然不需要老师讲。但学生通过努力还是读不懂、想不通、说不清,处于恍惚朦胧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巧妙讲解。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一学生问老师和全班同学:“燃烧弹,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的确这个问题,书中未交代。这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半天没人举手。这位教师轻轻讲道:“我们四川李兴彦等老师,针对这个问题,曾走访当年和邱少云同一个连队,参加攻克‘391高地战斗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谭学培同志。谭老说:出发前,连长命令全体战士跳入水中将全身湿透,以防敌人使用燃烧弹。然而,邱少云同志是连队的通讯员,当时他身上带有重要军事文件,不便将全身湿透。当大火燃烧起来时,我们周身是湿的,所以没着火。”这一讲,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邱少云在执行任务之前,就有了自我牺牲的思想准备,感悟到邱少云同志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形象。

5.讲在“知识缺失”时。有些知识学生明显缺失,教师就没有必要去启发,启发也启发不出来,有时还会闹笑话,教师应当敢于给学生讲。但要讲得有道理,有趣味,有信息量。比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落花生》一课时,问学生:“花生,知道不知道?”学生说知道。支老师接着说:“因为花生有营养,吃了对身体有好处,所以有人叫它‘长生果,一般叫它花生。但为什么要加一个‘落字,叫它‘落花生,不知道吧?听我讲(边讲边画出一棵花生图),花生生长在比较松软的土壤里,种子种下去以后就开始生根、发芽。长上来以后分叉。它的叶子像一支羽毛,所以植物学上叫它‘羽状复叶。它长到一定时候,会在像人的腋窝一样的位置上长出花柄来,然后开花。一般的植物,比如瓜果蔬菜,花落后就结出了果实。但花生有一个特点,花落后,这个花柄继续往下长,最后扎到哪儿去了?”学生说扎到土里去了。老师接着讲:“对。花落了以后,花柄带着一个叫孩子的东西钻到土里面,在土里面结出一个一个的果实——花生。花生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学上就叫它什么呀?”学生说叫落花生。在这个教例中,一直是支玉恒老师在讲,边讲边画,这同样可以吸引学生,教学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新课程的实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我们在倡导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同时,也不应排斥优秀的教学传统。我们肯定教师“讲”的积极作用,并不是主张对所有的阅读课都采用这样的形式,更不是主张还原到面面俱到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上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领会和揣摩新课程的内涵,既不要谈“讲”变色,也要避免“一言堂”。要善于通过教师的“讲”,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

猜你喜欢
落花生邱少云花生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
多少堆花生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落花生
邱少云:烈火金刚
邱少云成名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