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根福
中年级的阅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巩固与发展,又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正确把握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并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是提高中年级阅读教学实效的重要保障。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可确定为: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突出段落训练。
一、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体现由浅入深的阶段性。《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高年级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年级是从“初步学习”到“能用”的过渡阶段,是形成朗读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存在三大误区:一是标注词语,暗示重音;二是先定感情,然后再读,结果学生把朗读当成拿腔捏调、矫揉造作或无病呻吟的表演;三是机械重复,不求发展。学生读的遍数不少,但看不到学生在读中认知与情感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中年级的朗读指导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1.减少烦琐分析,把读书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落实“读正确、读流利”是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遇到难读的地方,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2.在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在朗读上,学生往往存在认知水平高于行为水平的现象。学生也想达到有感情地读,但怎样的读法才是有感情的,怎样才能做到有感地读,心中无数。此时,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声调、肢体语言、表情的感染下进入课文意境并有所感悟,从而产生朗读的欲望,从模仿中逐步形成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备课要从备读入手。试想,作为语文教师,自己尚且不能做到有感情地读,怎么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呢?
3.抓赛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充分发挥中年级学生好胜、好强、好动的身心特点,通过赛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庐山的云雾》(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教学片段:
师:我在备课时感到最难读的是第三段,我连读了七八遍都没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第三段难不难读?(生齐答:不难!)唉,怪了,我怎么觉得难读?既然这样的话,我就请你们跟我比赛,敢吗?(生齐答:敢!)请你们先练习一下,然后和我比赛。(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准备好了吗?(生齐答:准备好了!)谁愿意和我比一比?(学生都举了手。)手举得高的我不找,因为我知道你们都很厉害。我找一个手举得不高的。(找一位女同学。)我想不会比得过我的。请大家当裁判。(女同学读得很流利,也有感情。)
师:坏了,找错人了。(生笑)你叫什么名字?
生:朱丽丽。
师:不该找朱丽丽,该找朱丽。两个“丽”当然厉害。说真话,听了她的朗读,我不敢读了。
生:你一定会读得很好,我支持你。
师:有你的支持,我什么都不怕。说是这么说,不过我还有点胆怯。这样吧,找个同学替我跟她比,谁愿意?(学生纷纷举手。)
师:为了有把握,请大家再练练,朱丽丽可非同一般。(学生练得非常起劲,练后,请一位女同学练读。)
师:你可要好好读,替我争光啊!(女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怎么样?比过她没有?(生齐:比过了!)朱丽丽,你说比过你没有?
生:她和我差不多。
师:差不多,就是差一点,差得不太多,是吗?(对读书的同学)不过也得谢谢你替我参加比赛。
生:谢谢你给了我一次比赛的机会。
师:真好,握握手。我非要找个能超过她的同学。(找一男生)沉住气,一定要超过她。(男同学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怎么样?超过了没有?(生齐:超过了!)朱丽丽,你说超过了没有?
生:他读得比我好。
师:她多么谦虚,谦虚是美德。不过我觉得,他读分号时,没有你停顿得好。谁再来替我比?找我的一家子于瑾瑾来替我比。大家听好。(于瑾瑾同学读,读得很好。)
师:朱丽丽,你说一说于瑾瑾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好。
师:大家说呢?
生:读得好!
老师跟学生比读书,学生争先恐后替老师比读书,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被于老师“哄”了起来,个个情绪高涨,练习十分投入。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读书,读中促进了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发展。
二、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初步学会默读。“会默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中年级的默读训练,要在培养学生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上下功夫。一是要注重默读习惯的培养,由于默读没有语音刺激,学生容易分心,所以在默读训练时,要让学生凝神,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逐步提高扫读的速度;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默读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即“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价值,这些都需要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三是要注意检查学生的默读效果,避免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在学会默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这项训练最好放在四年级。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默读能力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关键语句学习跳读,在略读中,初知文章大意,为进入高年级快速浏览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中年级词句教学的着力点是教给学生理解词句的方法,让学生透过关键词句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从目前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两个误区:首先,理解词句只有“解”没有“理”。“解”是了解,即了解词句的意思;“理”是“整理、梳理”,即学习词句的过程与方法。有的教师教学新词语时习惯问:“谁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于是知道的学生告诉不知道的学生,如果没有学生知道,教师干脆把答案“灌”给学生,忽视理解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了惰性心理。事实上,重视理解的过程,教给理解的方法比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重要得多,省略了这个过程,也就谈不上词语理解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有目的地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解词、借助字典词典解词、找近义词或反义词解词、采用分合法解词等,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梳理。其次,为解词而解词,为解句而解句,忽视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小露珠》(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中有一句:“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这句话中的“生机勃勃”是重点词。对这个词的理解,不仅要知道这个词的本义(形容生命力旺盛,充满活力),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语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这个词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如,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向日葵?怎样的白杨树?怎样的喇叭花?怎样的鲜花嫩草?它们可能会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因为植物不同,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形态也是各不相同的。想象、练笔的过程,既是深入理解词语的过程,也是将抽象的词语转化为富有生命色彩的“意象”过程。
四、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小学生阅读理解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准确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简单地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文章写了什么,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然而,目前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或走过场,或不到位。有些教师为了让课堂出“彩”,把过多的时间放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上。学生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么语言啰嗦,表达不清,要么东拉西扯,把握不住重点,要么干脆简述课文内容。
那么,如何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落实到实处呢?首先,要从抓分段和概括段意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在学会分段、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加以训练。因此,教师应该先教给学生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合并段意法,这种方法适合于任何文章。此外,还有扩充题目法,抓中心句法等。通过一次次扎实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逐步达到“抓住重点,语句通畅,语言简洁”。
五、突出段落训练
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训练,中年级侧重段落训练,高年级更多关注篇章训练。但从目前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段落”训练不够到位。我们从大量的观摩课中发现,中年级阅读课的课例中“段落”训练的教学环节十分薄弱。
中年级的“段落”训练是链接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通过“段落”训练,一方面可以继续巩固低年级的字词句训练;另一方面可为高年级的篇章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这是有关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我们常常抱怨中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空洞,不能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其实,这与中年级“段落”训练不过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实践证明,中年级突出“段落”训练,是几十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成果,它既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要提高中年级“段落”训练的实效,必须把握以下四点:
1.根据课文特点,突出训练重点。重视段落教学,并不是逢课就进行自然段的训练,分析段与句之间的关系,也不必逢课必进行分段、归纳段意的训练,而是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突出训练的重点。比如,有的课文自然段不多,可以按自然段教学;有的课文则只需抓重点自然段;有的课文自然段的段式结构明显(如,总分段式、承接段式、因果段式、并列段式),可引导学生分析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只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段意即可。教学中既要强化段落训练的意识,但又不能面面俱到。
2.分析写法,读写结合。在中年级的段落训练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方式把某个意思(或事物、景物)按一定顺序具体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其操作程序为:先品析精彩段落的构段方式,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仿写练习,使读写训练落到实处。
3.改进教法,优化教学流程。根据中年级的学段教学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标上自然段的顺序,并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深入理解课文时,先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并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难问题从相关的自然段中寻找答案。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九色鹿》(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时,面对学生“调达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出卖九色鹿”的疑问,教师启发说:“调达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呢?赶快读一读课文第6、7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答案就在这两个自然段中。”面对学生“国王为什么要重重惩罚调达”的疑问,教师又给予引导:“为什么国王不但不捉拿九色鹿,反而要重重惩罚告密的调达呢?不着急,请你再次读一读课文第8、9自然段,看看九色鹿在国王面前是如何斥责调达的,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后,又是怎样做的?把有关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这样的启发引导,将每个问题都与相关段落联系起来,并从中筛选出解决问题的主要事实信息,使段落训练落到了实处。
4.教给方法,培养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既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段落训练的重点。在段落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比如,对事实信息的筛选:记事的段落,要筛选的事实信息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写人的段落,要筛选的事实信息是写了什么人、这个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特点;写景状物的段落,要筛选的事实信息是什么景或物、有什么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筛选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通畅、简洁完整的语言将主要信息归纳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概括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