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琴
【摘要】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不仅学生要读,老师也应该带头读课文。老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不仅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提高他们的朗读质量,还能缩短其进入文本的时间,从而掌握有效学习语文的方法。
【关键词】范读 学生 文本
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称为范读。自从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的范读后,笔者的心就被深深地震撼了,原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读得如此有滋有味。回想自己的教学实践,也深深地感受到范读对于促进师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以及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一、范读的示范、指导作用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应怎样读书,他们表面上摇头晃脑,一副很认真的样子,但实际上懂的却不多。实践发现,不正确朗读很容易让学生感觉乏味,以致失去读书的兴趣,所以教师的范读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教师的范读能带给学生读书美的感受,特别是低学段的学生,通过范读,他们对读书就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良好感觉。事实上,多数学生都是善于模仿的,因此,笔者力求每篇课文范读两次,甚至更多。其次,朗读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它要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声音有轻重、语速有缓急。而通过范读,学生就能较好地朗读课文,并进一步理解课文。但在范读的过程中,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而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做到以情感人,以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并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
如在范读《倔强的小红军》时,笔者启发学生注意,老师读的与自己读的有什么不同?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等等。在范读中,老师那饱含激情的朗读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面前,好几个女生的脸上还挂着泪珠,同学们都涌起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此外,笔者还经常与孩子们在一起,在早读时捧着语文书读,好多次,眼角一瞥,分明看见学生在看着我朗读。过了一会儿,教室里的读书声更加悦耳、动听了。这样,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老师也喜欢读书,用心朗读其乐无穷。这就是行为的
示范吧。
二、范读能促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有人说,讲解只能使人明理,而朗读则能让人感受到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到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于永正老师在《我怎样备课》一文中写道,“教师备课重要的一点是朗读课文,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对于感情型课文,如《月光曲》、《秋天的怀念》,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实践也证明,随着教师个人语感的增强,悟性的提高,以及情感的不断丰富,多数课文读三四遍就可以进入文中,但如果要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就应再多读几遍。同时,在范读时还应尽量少出差错。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也是范读前的必修课。备课时,笔者力求把课文读“活”,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也就能在范读时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走进课文的情境。可见,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教师的范读水平与学生的朗读水平是成正相关的。师生共同朗读的精彩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灵性的,且富有情趣的课堂。
三、范读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梅子涵说:“教师要做儿童文学的朗读者。”许多优秀的教师都非常善于朗读,他们朗读时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和充沛的情感,就是对孩子最好的语感培养和美感熏陶,任何美妙的录音都不能代替老师的朗读。记得于永正老师在教《秋天的怀念》一文时,当学生第一次读课文时,读着读着就有人发出了“嘻嘻”的笑声。这时,于老师神情严肃地说:“读这样的课文,你能笑得出来吗?”接着,于老师便在课堂上范读了一次课文,课堂上再也听不到那嬉笑的声音了,孩子们变得严肃、庄重起来,显然,他们已经被文中的“母亲”深深地震撼了,且已与老师一起走进了文本。当然,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也不能让他们机械地模仿教师的语调,而应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样读出的感情才会真挚、自然。
教师的范读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悟出文中的真谛。如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当学生通读完后,笔者请他们闭上眼睛,然后笔者范读古诗,并配以轻音乐,之后,再让学生闭着眼静等半分钟,要求他们把自己脑海中的图画勾勒出来。结果学生的描述一个比一个精彩,一幅生机盎然的农村生活画面已经印在他们的脑子里了。这样,他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就变得更轻松了。
四、范读能帮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几乎每一位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孩子总是只顾着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而很难静下心来听别人说,可是,如果你给他们讲故事,他们一定是静静地竖起耳朵来听。事实上,范读也是如此。当孩子们听到老师的朗读时,也是特别安静,特别认真,生怕漏了一个字。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老师朗读的魅力发挥了作用,在范读时,学生被老师的声音、表情所吸引了。这样,在倾听的过程中,孩子们渐渐感到单听老师读还不过瘾,他们也想拿起书本来读一读。接着,就学着老师读书时的语气、语调,尝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事实上,倾听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素养、一种品质,只要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就会培养起这种良好的品质。
在课堂上,教师用一本书、一张嘴、一颗心,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令孩子们回味无穷。当老师和孩子共同沉浸在文字所营造的美好情感中时,那种美妙不是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可以传递的。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范读,只有这样,才能触及孩子的心灵,并引起他们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魏薇.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庆.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J].小学语文教师,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