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09-05-11 08:52罗建国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解题情境过程

罗建国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反思?如何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现以数学学科为例,针对青年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产生的这些疑惑谈一下笔者的见解。

一、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每节具体的课堂教学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一般都会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尽乎“完美”,但往往是在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而脱离了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因此,每节课后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注意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由此,教学反思的策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的表现。

在这一阶段,教师会考虑怎样使用最优化的方法来达到预期目标。由于在此阶段中教学经验还没有积累起来,很多时候是结合他人的经验进行模仿性地再创造,从而造成某些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 等尴尬局面。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多边形》第一课时,要推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这一定理,就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拿出刚发下的四边形,将它的四个角剪下拼在一起,你会发现什么?”老师话音未落,就有好多同学大喊,“拼起来是一个周角360°。”可想而知,这位老师就不得不“提前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了。这一预设未生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教师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且缺乏统一观念。事实上这个定理重在验证而非探索,探索的环节早在小学课堂里就完成了。又如,一位教师在上《平行线》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位学生在做作业时不小心掉下了两支笔。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支笔掉在地上会有哪几种不同情况呢?”学生们听得一头雾水:“笔掉在地上能有哪几种情况呢?”继续往下听才知道教师设计这样的情境是希望学生说出两支笔“平行”、“相交”这两种情况。尽管这位老师的预设可谓 “绞尽脑汁”,但仔细想一想,这样的情境现实吗?两支笔掉在地上后,我们所想的就是马上把它们捡起来,谁还会去想它们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呢?此外,两支笔真正构成“平行”的概率有多少?这样的情境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有没有实际的帮助,是不是在浪费时间呢?数学课堂教学难道就一定要创设“情境”吗?而且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因此,教师要多对自己在课堂中出现的“败笔”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以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一层次的反思,教师在认识上还会存在些许偏差。如有些教师认为反思就是自我批判,就是承认自己做得不好,而不能理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即不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误认为教学反思就是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出发点,误认为教学反思只是发现自己教学上的问题,只是总结教学经验罢了。于是越反思越觉得自己在教学上一无是处,这就是反思不能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些年轻教师一旦发现自己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生,就产生大量的困惑,并想方设法地希望所有学生都来适应自己,这也是不可取的。

2.反思教师批判性地分析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合理性。

教师要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学会什么?对每一个学生来讲,什么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在教学上的成功之举是什么?是否具有推广价值?此外,有时候还得反思为什么那些事先的预设会比较顺利地“生成”呢?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第一课时中,教师问学生:“小学里我们求多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如2+2+2+2+2可以如何简便计算呢?”学生答:“2×5。”师说:“那(-6)+(-6)+(-6)+(-6)呢?”生答:“(-6)×4。”教师顺势紧接:“那么对于2×2×2×2×2×2×2×2×2×2如何简便呢?”学生们都一脸茫然:“这么复杂怎么简便!!!……”教师很自然地就提出:“现在我们定义了一种新运算叫‘乘方,以求解多个相同因数的积。学生豁然开朗,对这种新运算的优点也记忆深刻。这里,教师通过简单的类比将熟练掌握的知识进行了新的迁移,以帮助学生掌握新概念,这是值得其他教师借鉴的。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因此,要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标、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学生的独特见解;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使用教育学、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都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教学过程,而要拓展到与他人的交流中。包括同学或同事的反馈、指导教师或专家的评论等等。教师个体反思更多的是个人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如果能与同事进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能使个体在合作过程中由于自己的经验得以共享而获得满足的情感体验。对一个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反思过程能保持自我连续性,那么,在教师小组中共同确认问题,共享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学,确定适当的行为方式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怎样做好”等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二、师生共同反思,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发挥,因此,反思的最终受益者不仅是老师更应该是学生。我们应注重把反思的策略运用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把理论的重心放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反思以及对反思策略的运用上。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成为反思实践者,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应如何通过师生共同反思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呢?

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方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就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反思,进而引导学生采取恰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要让学生认识到灵活、简洁的解题方法正是通过反思而发现的,同化、迁移、创新的能力是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思,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提高解题能力。

对同一类型的问题,解题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因此当解决一个问题后,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并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力图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普遍适用的东西,从而实现以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帮助今后的问题解决,最终提高解题能力。当学生做完一道题后,要引导他们进行反思,这不是简单地回顾或检验,而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解题思路、解题途径等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联想,以发现其中哪一种方法最基本、最典型,哪一种最简便,哪一种方法最巧妙,各有什么可取之处,等等。通过反思能拓宽解题思路、择优解法、训练发散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其创造潜能。

通过反思,教师能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还能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猜你喜欢
解题情境过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