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英
摘要:本文分析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并且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进行了对比,发现两种哲学观具有相似性,它们之间完全可以进行对话籍以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完善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现实主义;经验主义
中图分类号:B0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1-0043-03
一、引言
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范式。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意义研究为中心,旨在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将语言学与哲学结合起来,这其中最有前景的是认知理论,也即以正确的角度将语言学纳入认知过程研究。不考虑语言问题,认知问题便不可能得到解决。因此,只有对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比较和对比研究,才能充分发挥语言对认知理论最大限度的作用。认知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并存在于语言之中。每一项认知行为都必须是创造性行为,具有主体个性的参与,同时这一行为只有借助语言才得以成为可能。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具有相似性,它们之间完全可以进行对话籍以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完善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二、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
认知语言学与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采用了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的哲学主张。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经验的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一切知识都由经验产生。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点则主要体现在它的语义观上,即语义以概念为基础,词汇或言语的意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根植于普通的躯体体验(bodily experience),特别是空间体验,这种体验制约着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式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construal)。经验主义认知观认为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验哲学和认知语义观批判地接受了传统的观念论,将意义视为基于身体经验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这比起将语义视为“概念”(Concept)来说,具有扬其长而避其短的性质。认知语义观一方面继承了“意义是抽象概念”的观点,这是“扬其长”;另一方面摒弃了观念论中客观主义的镜像观,强调了意义与人们的认知密切相关,认知主体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突出了意义的动态观,这是“避其短”。因此,认知语义观是传统客观主义观念论的一次革命性的升华。
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对“概念范畴”(conceptual categories)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范畴、意义、思维和推理与以前不同的非客观主义(non-bjeetivism)的观点。他们将这种新的观点称之为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或简称经验主义(experientiMism),以此作为自己新的语言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这里的经验主义不同于哲学史上早期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这里的经验也不是指被动的感知印象。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以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即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论观点
20世纪20年代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把思维简单地归结为刺激—反应的二项式(X-R)。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实践的视角看认识,围绕着对人的主体性研究,使二项式变成为三项式S-O-R,在S和R之间加一个中项O。所以,自然界和思想之间的二项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自在客体一主体一观念客体这种三项式,即主体及其思维结构充当着自在客体和观念客体之间的转换器。这个三项式的结构,实际上突现了思维的建构性问题:(1)观念客体的形成,受到自在客体的决定,表现为输入系统;(2)在这三项中,主体表现为唯一的主动者,它以自己已经具有的思维结构去选择、处理输入系统,形成输出系统,从形式和功能过程来考察,这恰恰是主体在建构着客体,即主体以自己的思维结构分解、过滤、转化自在客体的信息,建构成观念客体。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特有的知识的、社会的、实践的等经验主义内容又决定着对自在客体特定的选择、理解和解释方式。它们表现为这样的关系:自在客体—逻辑结构一观念客体。逻辑结构不同,对自在客体的反映也就不同,具体表现为对信息输入的选择不同,加工角度和程度不同,信息被规范、建构的方式不同,从而观念客体也就不同。所以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而“移入人的头脑”的过程就是社会实践的过程。
以客观主义认知观为基础的语言观的基本观点是:(1)语言是一个具有完全自主性的自足系统,可以作为一种算法系统来描述,并且其描述不必考虑更为广泛的认知问题。语言学成了跟逻辑和某些数学领域相类似的形式科学。(2)语法尤其是句法是独立的语言结构,理由是语法范畴以形式特征为基础,而不是以语义特征为基础。(3)如果语义属于语言分析的范畴,也只能是用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形式逻辑来描述。(4)自然语言具有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意义,是与客观现实相对应的,语义研究即是研究语言符号的客观意义,研究语言表达如何与客观世界相对应。其它认知、思维过程则是纯心理的,与语言研究无关。
认知语言学家声称,客观主义认知观在本质上就是纰缪的,因为它忽略了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两个哲学观的对话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反映论原理的基础上,把实践的观点提到第一的地位,使反映原理和实践观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真正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论观点从本质上讲与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点是一致的。
经验主义传统与实践论的形成经历了几乎相同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经验主义传统是在同客观主义(objectivism)的斗争中确立的,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扬弃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才得以形成的,因此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同一性不仅仅表现在经验主义传统与实践论的统一上,而且还表现在客观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在哲学主张上的基本一致。客观主义认为,“一切现实由实体组成,实体有固定的属性,实体之间无论任何时刻都存在固定的关系。”实体、属性
以及实体间的关系具有唯一的、正确与完整的结构。这种结构独立于人的理解。所以。客观主义认为理性具有超验(transcendental)的性质,即独立于人体的特征和身体的活动,在从客观到主观的反映过程中人只是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
Lakoff&Johnson对客观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客观主义就是古典现实主义(classical realism),它看到的是物理现实,而不是文化的现实或人的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也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是唯心主义虽然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认知语言学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基础是基本现实主义(basic realism)。Lakoff认为,基本现实主义的哲学主张包括五个方面:(1)承认真实世界的存在。真实世界包括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也包括人的经验世界;(2)认为人的概念系统与现实的其它方面之间存在某种联系;(3)基本现实主义的真理观不仅仅基于客观世界的内在一致性;(4)承认关于外在世界的稳定的知识的客观存在性;(5)反对对概念系统等量齐观的观点即反对所有的概念系统具有同等合理性的观点。
基本现实主义吸收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但同时又认为意识并不取决于物质,所以Jones(1999)认为“认知语言学的经验现实主义(即经验主义)不是一致与一贯的哲学主张。而是游离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哲学主张,而且偏重于后者。”这种唯心主义的倾向在认知语言学的多位理论家的论著中频频出现。Lakoff在讨论government这一概念时认为:“政府是真实之物”它们存在“但它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构想着它们。并按着那么一种概念框架规范自己的行为”简言之人脑的意想之物在构建现实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和文化现实中。认识论高出于形而上学(即世界本体)之上,因为人脑能够创造社会机构,并在人的行为中使这些机构真实地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府属于上层建筑。应由经济基础来决定。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现实主义则认为政府存在于人们的“构想”之中,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这种唯心主义倾向在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中表现得更加明显。Lakoff和Johnson认为,用唯物史观来解释社会结构和社会变革的观点是“先验的论证”(prioriphilosophising),因为它是通过对哲学史的重新审视所得出的结论,而哲学史是通过对自然科学和大量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的材料的仔细研究所总结出的成果,而不是通过由这些思想所指引的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斗争的经验,即“成功与失败”所得出的结论。认知语法大师Langacker的学生Bruce Hawkins(inJones,1999)和Willem Botha(in,10nes,1999)说得更加直截了当,前者认为“压迫这种社会政治现象只是植根于压迫者大脑中”,后者则认为“意识形态起源于人(或人群)的认知系统”。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现实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高举物质决定意识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大旗,所以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家们对客观主义进行批评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客观主义”时,列宁毫不忌讳地说:“唯物主义者贯彻自己的客观主义,比客观主义者更彻底、更深刻、更全面”,“从感觉出发,可以沿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我论,也可以沿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存在两方面的共同之处,一是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的观点都认为人脑中的概念结构(即理想认知模型)连接着客观世界(自在客体)与主观世界(观念客体),概念结构和理想认知模型都是经验(或实践)的产物,都是人类认知所不可缺少的中介环节。不仅如此,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的观点都经历了相同的发展过程,即它们分别是在与客观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从客观主义认知观及其语言观转变为经验主义认知观及其语言观标志着人类认识水平和语言哲学研究的进步。
五、结论
经验主义及其认知观是同长期统治西方文化与哲学的客观主义及其认知观相对而言的。Lakjoff和Johnson在批判分析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绝对化错误的同时,也犯了绝对化的毛病,因为他们反对任何超验的东西,有用绝对的一元主义的体验论代替绝对的二元论之嫌。如果只有体验的现实才是真,那么现时状态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用客观的术语来界定。然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现时状态是多重现实构成的多重系统。而且如果体验理性思维植根于实在现实。怎样解释早已存在的现实的起源与定义。如果承认身体内存在不确定的现实,就不能认为现实全是体验的。Lakoff和Johnson在研究过程中强调材料的丰富性与翔实性,但在理论概括的精确性方面留下了遗憾。如:古希腊哲学家就开始用引力和磁力等物理现象来描述人类的社会情感,方向相同的力为“爱”,方向相反的力为“恨”,如果LOVE IS A PHYSICAL FORCE。那么也可以说PHYSICAL FORCES ARE LOVE(and HATE)。问题在于我们怎能同时需要隐喻x理解Y和隐喻Y理解X。
客观主义理论认为。所有意义都是直义的,隐喻没有表达真理见解的能力。同时,隐喻表达相似性的观点也意味着,所有的概念必须是直义的,必须命名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客观存在的范畴,相似性必须由客观存在的共同特征来界定。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性语言是隐喻性思维的反映,隐喻思维是首位的,隐喻性语言是次位的,是日常语言的一部分,隐喻思维是常规的,而不是变异的,表达概念隐喻意义的某一个词可能失去隐喻意义,但是其概念隐喻却可以保持其活力。他们开辟了认知科学研究、认知语言研究和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其理论勇气和创新的精神,对意义问题的关注与探索等做出了非同一般的贡献。但是,作为语言学家,他们不可能对所有涉及的问题都达到理想的深度和广度。论述过程中,观点的偏激、逻辑上的不当在所难免。
尽管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哲学基础上是不一致的,前者奉行的是基本现实主义。游离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而且常常倾向于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所以被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家们批评为客观主义;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批评的唯心主义也无疑包括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主张。可见,这两个学科虽然具有近似的认识论基础,但哲学前提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认为这两个学科很有必要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认知语言学可以剔除其主观唯心主义的不良倾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能在发挥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对各门具体学科指导作用的同时,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责任编辑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