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宝贵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在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际中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实际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教训
中图分类号:D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1-0011-03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理论能够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能够加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是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为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冯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程,在结合问题上曾遭遇挫折无数。根本的问题就是能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正确认识与把握中国国情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首要问题。中国国情包括中国的社会性质、各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矛盾与特征、人民的利益要求、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等。认识与把握中国的国情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开创了研究社会问题的正确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国情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指明必须具体地历史地看待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中国的国情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应当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特点做具体的分析。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能够详细了解中国的国情曾多次深入实际展开调研活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对湖南农村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著名的调查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为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一理论在当时没有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低潮,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割据变化的形势对中国社会的性质、社会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地位、社会各种力量的对比重新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试图将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日本侵略中国能够使中国各阶级对中国革命态度发生转变的事实的分析,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会到中国人民反对战争赞成和平的要求,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并积极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与此同时,通过对国民党假和平真独裁的意图的分析,在和平谈判的同时不放弃打内战的准备,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具体历史实际的具体分析,制定出符合历史要求的政策措施,从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走了不少弯路,这里有历史经验不足的原因。但同时也与没有能够具体的分析中国当时的具体情况有关。在中国社会的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的主要任务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仍然用革命年代的群众运动、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进行建设,难免会出现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的教训,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式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法,使中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中国共产党人也逐步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分析中国国情提供了又一法宝。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发展的系统的整体系。普遍联系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今天的中国不是与历史断裂的,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继续。中国共产党人在分析中国的实际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历史传统反应着中国人民的心理特征、生活习惯等,为中国共产党认识今天的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横向来看,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的政治、经济局势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局势影响越来越大,正确认识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其次,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以矛盾的形式存在的。在分析中国国情时,中国共产党不仅要认识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要解决的普遍矛盾,同时也要认识到在中国这个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过程的特殊矛盾。既要认识到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也要认识到次要矛盾,在抓主要矛盾的时候也要注意到次要矛盾,否则次要矛盾可能会转化为主要矛盾。再次,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上升的。尽管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但是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的灭亡,在遭遇挫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会吸取历史教训获得新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立场、方法和原则分析中国的问题,从而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个重要关头都能够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钥匙,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在处理中国实际问题中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如何把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实际中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整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互为一体,不可分割。整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就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就要熟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内容都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当中。熟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不仅能够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且能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得出何种结论,从而能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作深入的研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张闻天、陈云、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其毕生的精力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从整体上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此基
础上分析中国国情,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历史上,也曾有某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断章取义,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在过去的某时某地发表的对某种事物的观点为己所用,用来随便发号施令,致使中国的革命建设遭到巨大的损失。这些人不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另一方面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当前的实际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个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与各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B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同时,马克思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也是各国革命建设实践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对欧洲社会的分析的基础上而创立的。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发展,各国的实际都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历史传统的差异,各国的实际也不尽相同。要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必须要结合本国的实际。如江泽民所言:“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是看能否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早在1930年,就告诫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法,毛泽东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有的放矢”,即“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来去射中国革命之的。”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也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从党的历史上看,什么时候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好。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因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更加自觉和全面。就能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避免和减少在工作中出现片面性、绝对化和左右摇摆。”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摸索,今天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中国的事业之所以取得成功,“根本的一条”,就是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到了并坚持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
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认为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始终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实际结合起来。对中国而言就是要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同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的世界形势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宝贵的经验加以总结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时代的要求和本国的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拥有强大无比的生命力。如江泽民同志所言:“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邓小平理论也是这样。”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与时俱进就是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把握住时代的特点,立足于新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破习惯和偏见。才能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落脚点,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正确认识事物,正确把握不断变化的事物;与时俱进是要求,不论解放思想也好,还是实事求是也好都要把准时代的脉搏,否则根本无法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八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能够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艰苦的探索,经历了无数挫折与失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同时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与经验进行总结,产生了第一次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第一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第二次理论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不断发展的世界形势、国内党内的实际情况,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总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十六大以后,在以胡锦涛为领导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面对中国将“坚持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中国能够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并不断地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等一系列成果,是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只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就能够战胜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理论,就能够凝聚人心,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取得胜利。
责任编辑张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