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杏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障碍因素和解决途径

2009-04-29 00:44于希志
落叶果树 2009年5期
关键词:障碍因素解决途径产业

于希志

摘要:分析了影响我国杏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杏;产业;障碍因素;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S6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910(2009)05—0007—05

杏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果树,分布比较广泛,以黄河流域纬度带栽培最多。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李杏资源研究与利用协作组”成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政策及营造“三北”防护林系统工程,推动了杏产业的发展。至2005年,全国杏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比1985年增加了4倍和5倍多。但由于栽培品种的自身特性和栽培地域的气候障碍,加之栽培技术滞后,产量低且不稳、产品质量低下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认识杏产业发展中的障碍因素,研发应用兴利除弊的科学技术,是我国杏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障碍因素

1.1雌蕊败花多

杏是两性花。有发育完全的正常花和发育不完全的雌蕊败育花两种。正常花,雌蕊和雄蕊均发育完善,雌蕊比雄蕊略高、等高或略低,柱头丰满,柱柄粗壮,子房膨大,呈深绿色。柱头接受花粉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能正常结果。雌蕊败育花,柱柄细短,柱头退化,子房瘦小呈绿黄色,开花后即脱落。

杏是雌蕊败育花多的果树。我国原产栽培的杏品种尤其多,败育花率通常在30%~50%,高者达90%以上,在核果类果树中是最高的(表1)。

杏花雌蕊败育既是种性,又和品种关系密切。仁用杏品种雌蕊败育花少于鲜食、加工的肉用品种,肉用杏的小果品种少于大果品种,而大果优质品种的雌蕊败育花尤多。与栽培的立地环境、管理水平、树体营养状况也有密切关系:立地环境适宜,栽培技术科学合理,生长健壮的树和粗壮的花束状果枝及短果枝雌蕊败育花少;衰弱树,长果枝、秋梢和副梢上多。杏树的结实率通常是按完全花计算,达到10%以上能基本获得丰产,高比率的雌蕊败育花是杏产量低而不稳的首要原因。加强杏园的土肥水管理,采收后及时追肥,复壮树势,保护叶片健康完整等可以减少雌蕊败育花的产生。

1.2开花早且花期短

核果类果树开花早,杏树又是核果类果树中开花较早的。在山东泰安,几种核果类果树的开花期是:山桃3月中旬,杏3月底至4月初,中国樱桃3月底至4月初,杏梅3月底至4月上旬,中国李4月上旬,桃4月上中旬,欧洲李4月上中旬,欧洲甜樱桃4月中上旬。杏的开花期比山桃晚,与中国樱桃同期。由于开花早,杏和中国樱桃花期遭受晚霜冻危害的机率远比杏梅和中国李高,而开花较晚的桃、欧洲李、欧洲甜樱桃一般不会遭受晚霜冻害。

我国杏的栽培区,依据张加延的区划,主要在黄河流域纬度带的华北、西北各地和东北辽宁。开花期集中在3月下旬和4月份。影响开花的因素很多,但温度是最主要的。杏适宜的开花温度在8℃以上,与温度有关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都对开花有直接影响。在山东,杏的开花期从西向东渐晚,鲁西南是3月下旬,鲁中是3月底到4月上旬,而胶东沿海地区是4月中旬。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新疆等省(区)则由南向北渐晚。但是,各杏产区的开花期都在“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的晚霜、倒春寒等灾害天气的频发季节。杏一般品种盛花期平均气温为7.5~13℃;花期遭受冻害的临界温度为蕾期-5℃;初花期为-2.8℃,盛花期-2.5℃,落花期-2.8℃;幼果期-1℃可使当年严重减产。开花期晚霜冻和倒春寒的频发是我国杏产量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如赵峰等调查河南渑池县气象资料对仰韶黄杏产量的影响看到,该县1986—1999年14年中有10年花期或初幼果期遭遇-1.3~-6.3℃的低温冻害,而1990—1999年10年间只有1999年气候正常,其余9年均因低温冻害造成大幅度减产乃至绝产。

杏树开花期短,成龄杏园同一品种的开花期多为3~5天,幼龄树7天以上。由于开花早,花期短,加之开花先于展叶,更加重了晚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程度。

1.3自花不实

我国杏的传统栽培,长期处于自种自食的小农业经营为主,商品交流为辅,栽培分散,管理粗放,所谓“生产基地”“栽培产区”多为众多小规模杏园连结构成。在品种搭配上多是实生繁殖存优汰劣和嫁接繁殖并存的多品种、实生类型的混栽园,形成自然的异花授粉环境。所以,我国栽培杏品种的白花不实特性未能表现,更未被栽培者认识和重视。自上世纪80年代“全国李杏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协作组成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杏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鉴定、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发现并推广了一批地方优良品种。这一时期栽植的杏园,重视了优良品种选择,促进了栽培品种更新。同时,白花不实的危害也随之显现出来,协作组十分重视并开展了研究,认识到我国原产的杏品种自花不实,同一个品种的花粉授粉后不能受精结实或结实率很低;异花授粉还有单方不亲和与交互不亲和现象,对授粉品种具有严格的选择性(表2);多品种异花混合授粉结实率显著高于单一品种异花授粉。因此,栽培时必须配置足够数量的亲合性好的授粉树才能获得预期产量。但是,至今我国杏生产中授粉品种的合理搭配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区的杏园依然存在授粉品种不配套,授粉树数量不充足,致使受精不良而产量低、经济效益差。欧洲杏品种白花结实,同一园内栽培单一品种也能丰产,但异花授粉更好。

杏花粉发芽适应的温度比较广泛,在10~23℃的范围内都能发芽长出花粉管;在17~23℃下适宜的培养基上2小时即可发芽,6小时达到高峰。因此,虽然开花早,一般花期温度通常可满足花粉发芽、受精的温度需要。但杏花为虫媒花,开花期遇到旱风、多雨、阴冷天气则会妨碍昆虫传粉,造成授粉受精不良而减产。

杏开花后随着时间的延迟,雌蕊柱头分泌的粘液减少,逐渐干燥,失去接受授粉、花粉发芽和受精的能力。赵习平观测,开花后0.5-4小时内雌蕊柱头处于接受花粉的最佳状态,开花后10小时雌蕊柱头接受花粉能力明显下降,到48小时下降更甚。赵习平指出,杏授粉的最佳时期是在开花后4小时以内,最迟不能超出48小时。因此,在杏开花期遇到较短时间的灾害性天气就会对结实造成危害。

1.4果实成熟期集中,市场供应期短

我国栽培的杏品种大多集中在5月下旬到7月中旬成熟,历时60天左右。通常年份鲜杏市场供应期70天左右,同一品种不足20天。

杏果实耐贮性差,货架寿命只有7天左右;由于贮藏保鲜技术尚未完全解决,大宗鲜杏贮藏时间不足30天,并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品质迅速下降,以至失去食用价值。因此,鲜杏供应期短而集中。以鲜杏作为加工原料的企业作业时间短,并以产地加工为主,这就容易出现旺季忙,淡季闲,欠年价格高,丰年价格低的产销矛盾,并导致专用加工机械利用率低,损害产

供销各方面的利益。新疆南疆各地利用充足的太阳光热能资源将鲜杏晒成杏干,延长了原料可利用时间,扩大了加工地域,缓解了鲜果供应期集中的矛盾,但这种原料的加工产品档次不高,难以适应人们日益提高的质量要求。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协作组推广优良品种和基地化生产,倡导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成熟采收时间,缓解了采收、销售过于集中的矛盾,但受杏果实特性与栽培习惯制约,成熟集中、市场供应期短的问题仍然存在。

1.5鲜食杏市场销量少,加工产品数量、质量不稳定

杏成熟期正值春夏之交的鲜果供应淡季,对丰富市场供应有重要作用。果实色泽艳丽,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又有很好的医疗保健功效,是人体保健佳果,属食药两性果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保健意识的提高,杏果实及其加工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但鲜杏对人的胃肠有刺激作用,食用稍多就会引起胃肠胀满不适和腹泻。因此有“杏伤人”的共识。新疆杏产区的经验,在吃鲜杏时同时吃杏仁可以预防腹泻。由于苦杏仁有毒性,此法只能在吃甜仁杏时应用,并仅可预防不能治疗。加之多数杏品种果实酸味较浓,会使食者牙酸而不能多食,所以鲜食杏的市场销量很少,限制了鲜食杏的发展。

适于加工的肉用杏,果肉金黄,肉质硬韧,含酸较高,耐高温蒸煮或烘烤,具有很好的加工性状;加工产品可实现杏果的周年供应,既可保持营养,又能保存其医疗保健功效,因此,发展加工业是拓展杏果实销售市场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国目前的杏生产还存在栽培品种良莠不齐、栽培管理技术滞后、产量低而不稳,使加工企业缺乏与加工产品配套的、数量充足而稳定的原料供应,致使加工产品的品牌多,单一品牌的产量少,档次低,难以向市场提供数量充足而稳定、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2解决途径

2.1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质量

对现有杏园,在栽培管理上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予以完善提高:土壤贫瘠的低产园,通过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肥能力;品种混杂的劣质园,树龄若尚小则高接改换优质丰产品种;授粉品种不配套或授粉树不足的,高接或补栽适宜的授粉品种;对花期晚霜冻和低温危害频繁的杏园,应关注花期气象预报,采取防治措施,并注意花期放蜂或人工授粉提高结实率;加大树体与果实管理力度,提高产量与果实质量;对已无栽培管理价值的杏园予以淘汰。

新建杏园应严格选择园址,保证适地适树。在品种选择上以加工品种(肉用杏适合加工的)和仁用品种为主,鲜食品种为辅。宜肉用则肉用,宜仁用则仁用。仁用杏中宜甜仁则甜仁,宜苦仁则苦仁,早中晚熟品种科学搭配。尽量避免或减少障碍因素,建立以市场为目标的优质高档专用产品杏园,建立优质、丰产、稳产、无公害的原料基地杏园。

2.2多途径优化杏品种

我国原产的杏品种,既有资源丰富、果实大、色泽艳丽、风味独特、品质优异等优点,也存在花期容易受晚霜冻等灾害气候危害、产量低而不稳、果实不耐贮运等缺陷,成为杏产业发展的障碍。通过选种、引种、育种等多途径培育适于我国栽培的丰产优质品种是保证杏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利用我国丰富的杏资源和研究成果,选育丰产、稳产、优质的专用优良品种与配套的授粉品种,经过试验后推广,投资少、见效快、易推广,切实可行。河北巨鹿县于上世纪80年代用串枝红杏为主栽品种建立了加工杏生产基地,发展了以杏加工为龙头的杏产业,富裕了一方人民;张家口地区从仁用杏中选出了龙王帽、白玉扁、优一等优良仁用杏品种,在“三北”仁用杏栽培区广泛推广。利用我国丰富的杏资源,深入持久地进行选种,定将陆续选育出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欢迎的特色优良品种。

积极慎重地引进符合我国栽培需要的优良品种,特别是具有白花结实、雌蕊败育花少、开花晚、丰产稳产等性状的欧洲杏优良品种,以丰富我国栽培杏的品种资源。山东省果树所上世纪90年代引进丰产早熟的金太阳杏和白花结实、丰产晚熟大果欧洲杏品种凯特,获得成功;山西省农科院果树所从引进的亚美尼亚杏中选出了单果重70~110g的亚美尼亚1号,该品种抗晚霜、丰产、果实较耐贮运,已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引种收效较快,但应严格手续,经过严格试栽,确定其推广价值,并注意避免带进检疫病虫。

利用欧洲杏或近远缘树种与我国栽培的优良杏品种进行杂交育种,有望培育出既保持我国栽培杏果实大、色泽艳丽、风味独特、品质优异的特性,又具有自花结实、雌蕊败育花少、丰产稳产、果实较耐贮运等性状的优良品种。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于1998年在国内首次将凯特杏自交亲和基因引入了中国杏,育成自交亲和的山东凯特新1号、山东凯特新2号两个杏新品种。育种所需时间长,难度大,但这是实现种质创新,从根本上克服我国栽培杏不良性状的有效途径。

2.3发展适应我国杏性状的加工业

我国栽培的杏品种,既有适于加工的诸多性状,也有成熟集中、不耐贮运等不利因素,致使企业加工时间短而集中,人力物力利用率低,产品的综合成本高。在尚未根本改变我国栽培杏品种结构和作为原料的鲜果的供应状况之前,发展适应我国杏性状的加工业是可行的,即将加工企业发展成既能加工杏鲜果,又能加工杏干、杏仁;既能加工杏,又能加工李、桃、苹果、梨等果品及至蔬菜等的综合企业。对杏鲜果,还可在收获旺季先进行初加工贮存,待旺季过后再进行终端加工,以减少鲜果原料的积压和损失,延长加工期限,提高成品率和企业人力物力的利用率。

目前,新疆的南疆杏产区利用充足的太阳光热资源,先在露天把鲜杏晒成杏干贮存,再运销给企业进一步加工的做法,缓解了鲜杏原料集中与加工企业消化能力有限的矛盾。但存在风沙、卫生、腐烂等问题,难以生产出高档次的产品,需研究改进。

2.4组织科技攻关,不断为杏产业的发展增添新动力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李杏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协作组成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杏种质资源考察、收集、鉴定、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20多年来,取得了一批批成果,解决了杏生产中的诸多问题,推动了杏产业的发展。

2006年召开的第十次全国李杏学术交流会上,协作组针对我国李杏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产业的需要,确定了11个重点攻关方向,设置首席专家组织科技攻关。深信,随着科技攻关的实施,将不断为我国杏产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猜你喜欢
障碍因素解决途径产业
低频脉冲电治疗在妇科快速康复护理临床应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途径探究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商用建筑项目运营维护阶段成本管理障碍因素分析
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