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培养人们的“人文情怀”

2009-04-26 03:32王淦生
唯实 2009年4期
关键词:朱先生中学阶段分科

王淦生

前些时候,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先生在“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人才培育与教育创新”的长篇演讲,猛烈抨击了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顽症”。首当其冲者,便是在高中阶段施行了数十年大家都已习以为常的文理科分科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模式。

朱先生的观点是: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导致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使得科技工作者人文情怀缺失,甚至这也是我国诺贝尔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佩服朱先生的快人快语,其演讲堪称单刀直入直言不讳。在反对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教学这方面,我坚定地站在朱先生一边,因为既为“基础教育”,高中阶段规定开设的每一门课程每所学校都应当无条件地开好,每个学生都应当无选择地学好,在学科上“挑肥拣瘦”甚至“严重偏食”,只能导致知识上的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到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但朱先生将“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分离”甚至“诺贝尔奖的缺失”等方面的责任,都简单地归结到文理分科上,我觉得就未免有些主观武断了,似乎也夸大了中学文科教学的功用。我们的科学家“对人类问题、民族文化、环境污染等方面很少关注”,难道仅仅是由于高中阶段缺乏“历史、政治、地理的学习”,缺少“与思想家的对话”所致?

细读朱先生的演讲稿,你会觉得与其说朱先生是极力主张“取消中学阶段文理分科”,还不如说是在尽力推崇“强化中学阶段的文科教学”。因为他的那段演讲从头到尾都是在强调中学阶段淡化文科学习的灾难性后果,至于文科学生(未来的文史哲政法工作者)因不学物理、化学、生物而缺乏“科学精神”(甚至必要的科学常识)的弊端和后果却是只字未提。朱先生乃文学博士,偏爱文科这可以理解,但他在言谈中不经意流露出的重文轻理的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他这则演讲的信度和力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工作者(甚至包括每一个人)的“人文情怀”,难道真的是靠高中阶段的那几本历史、政治、地理教科书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吗?作为一个长年置身教育界、对教育现状颇有研究的专家,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觉得未免失之天真。还是对我们现行的数理化与政史地教材作一番比较吧,平心而论,你觉得是前者还是后者更能给孩子们真正的知识?甚至更能开启和培养孩子的心智?前两天,我读到一篇短文,是一位中年作家写的给孩子中学选科的经历。这位作家写道:“我三十多年前高中所学的数理化公式定理现在的中学生仍在学习、使用,可我读过的历史、政治其内容早已成为不折不扣的垃圾。学文学理,还用选择吗?”君不见我们的文科教材(尤其是政治、历史)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甚至前后内容龃龉观点相悖。政治书上,昨天计划经济是人类最完美的经济体制,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成了世间最完善的经济形式,政治老师总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行;再说历史,什么时候才能给孩子们提供一部真正的信史?什么时候才能客观评价中国农民战争和那些“农民起义领袖”?什么时候才能全景展示抗日战争的事实?什么时候才可以公开党内斗争的真相?……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历史教材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种政治宣传品,不要说从中获得一种人文滋养,就是要借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诚实的品性恐怕都成问题。如果说凭几本文科教科书就可以教出“人文情怀”来,那么人民大学师生间的“肢体冲突”、政法大学学生的“拔刀相见”也就不会轻易地发生了。

究竟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倘若不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乃至教育内容,不改善我们的校园乃至社会氛围,光凭读几本教科书,又谈何容易?□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张功杭

猜你喜欢
朱先生中学阶段分科
基于手机管理的初中班主任工作
“码字”的朱先生
悼朱光潜先生
探析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复数学习中的四个误区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
如何使物理的教与学变得简单有趣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