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丽欣
早就听说浙江的教研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近几年省教研室在提高教研员素质方面有一些新的举措,如室本研修、教研员培训、教研工作策划等,在全国的教研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一探究竟,本刊对浙江省教研室主任刘宝剑进行了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教研员在中小学教学当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我曾经到一个省,当地的教师称省语文教研员为“语文省长”。刘宝剑(以下简称“刘”):确实,教研室、教研员在整个基础教育架构中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可以这么说,一个地方如果有一个机构健全的教研室,有一批素质较高的教研员,这个地方教师的整体素质就会比较高,教学质量也會比较好。
在基础教育走入内涵发展的今天,教研员的作用更是不能低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只要教研员的认识到位、工作到位,当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般是比较顺利的。假如教研员的观念落后、工作消极,其“杀伤力”也是很大的。
记:正因为教研员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说这批人的素质也很关键,如何提高教研员的素质就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刘:目前,我国还没有比较刚性的教研员准入机制,也没有针对教研员的专业培训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教研员需要一种职业自觉,一种自我审视,意识到我们是怎样的一群人,我们的职业使命是什么,我们的角色定位应当如何,我们的专业优势又在哪里……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们提出“教研员要加强自我修炼”。
记:这个提法很好。那您认为教研员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自我修炼呢?刘:我概括为五句话:一是传播先进思想,将理论通俗化;二是协助教育管理,将政策规范操作化;三是组织教学研究,使教学行为科学化;四是服务教师成长,助教师群体专业化;五是丰富学术成果,促教育科学实用化。这五个方面,既是教研员工作的价值所在,也是教研员自我修炼的“必修课”。
教育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教研员的作用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设桥梁。
记:确实,教育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教研员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刘: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提出让理论落地,让实践开花。
教研员要做“揉面时蘸水的那只手”,把干散的面粉揉成一团,然后做成包子、饺子、花卷、馒头、面条等。记:“揉”的过程既是把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将经验上升为规律的过程。刘:没错。
要想“揉”得好,教研员就应该具有实践的经验、行政的视野、理论的修养、研究的能力和服务的本领,我称之为“五项全能”。一个教研员如果做到了“五项全能”,他的“修炼”就比较到家了。记:这就要求教研员成为复合型人才,我们的教研员能达到这个要求吗?刘:实事求是地讲,现在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教研员还很少。
2003年调到省教研室以后,我明显感觉到一些教研员只关心自己的学科,热衷于自己的活动,思路比较狭窄,视野并不开阔,缺乏宏观、综合把握教研工作的“行政素养”。当然,行政素养的缺乏与教研员的经历有关。教研员大多来自两个渠道:一线的优秀教师和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一般没有教育行政工作的经历。
为了提高教研员的行政素养,我们有计划地邀请省教育厅的领导来做报告,让教研员知道教育厅领导都在关注哪些工作,浙江教育将是怎样的走向。听多了,再加上一些思考和讨论,我们教研员的视野慢慢就扩大了,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记:我听说为了促进教研员进行自身修炼,浙江省教研室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否谈谈主要的做法?
刘:我们坚持了几年的“室本研修”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每个月前几个工作日为集中学习时间,没特殊原因“雷打不动”。主要有三个板块:一是形势报告或政策辅导;二是教育学术报告,我们已经邀请了几十位国内知名专家来作讲座;三是“教研智慧论坛”,由本室教研员自报主题,轮流上场,原则上每年每人都要讲一次。我常对教研员说两句话:一个教研员要能讲出一些让其他学科教研员也听得进去的东西,这说明你已经“悟”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教育规律;如果你能从其他学科教研员那儿听出一些“道道”来,说明你已经开始超越你的学科。
事实上,每个教研员都很珍惜在全体同仁面前亮相的机会,也希望把自己最精彩的东西讲出来,这就逼着教研员去学习和思考,实现自我修炼和自我提升。
记:“教研智慧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内部交流、互助、提高的平台,能否举例谈谈具体是怎么做的?
刘:每一期的“教研智慧论坛”都是先确定主题,比如有一期是“教研活动策划”,在自由申报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综合实践活动、技术、小学科学等“新兴课程”的教研员,还有数学、化学等“经典课程”的教研员,以“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教研活动”为案例,介绍主题的确定、人员的组织、时间与地点的选择、活动的流程、成效的体现以及事后的反思等,其中特别要突出“策划”阶段的思考维度、操作过程、成效评估等。讲台上的教研员如数家珍、有感而发,下面听的教研员频频点头、会心会意。
记:这种交流和学习有利于团队的发展,会形成一种合作、共享的研究氛围。
刘:合作共享的教研氛围确实很重要,它有助于增强教研员的综合思维能力。我们在部门设置时就非常强调“综合”,设立了很多的综合性部门,如课程部、教材部、评价部、研训部,当然也有高中部、初中小学幼教部等,综合性部门中多数都是学科教研员。
这些学科教研员除了完成学科教研任务之外,还要担负一些综合性工作,而且学科教研员要在不同的综合性部门之间“轮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教研员“基于学科、超越学科”,从全面育人的高度来看待学科的价值与责任,这对教研员的自我修炼是非常重要的。
记:这样的“综合”有助于打破教研员“学科本位”的思想。
刘:是的。如果教研员只关注自己的学科,总是强调本学科的作用,他就会很少关心学生的整体发展。每个教研员、每个教师都只说自己学科重要,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减不下来,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记:是啊,这就要求教研员树立一种大的教研观。
刘:大的教研观要基于大的教育观,实际上就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其实,教育并没那么神秘,就是把孩子培养好,让每个孩子都喜欢学习、喜欢思考,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梦”,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有些教研员过于关注学科,往往把教育的终极目标给忘了。
记:在这个过程中,您认为教研员的作用怎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刘:我认为,教研员应该是一个多面手,善于“借力”也是自我修炼的一部分。教研员借力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研究政策,借助行政的力量;二是注重实证,依靠学术的力量;三是培育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四是合作共享,发挥集体的力量。当然还要再加上一条:完善自我,显示自身的力量。
记:现在,学校与学校、学科与学科、教师与教师之间都有竞争,有时候“生杀大权”就掌握在教研员手里。比如教学论文的评比、课堂教学的评比,很多时候都是教研员组织的。这种情况下,不仅在专业素养和能力方面,而且在职业道德和行为方面也对教研员提出了要求。
刘:确实如此。在规范教研员职业行为方面,除了常规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外,我们制定了《浙江省教研员廉洁自律守则》,把教研员的廉洁自律提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
我们还注重机制建设,比如:我们有三项主要的教学评比:课堂教学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研成果评比。这些评比基本上是分学科组织的,教研员的作用真是很大。为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我们每年下发一个文件,明确当年评比的学科、学段、项目、奖项设置、参评要求等,我们还建立了各学科的评审专家库,对评比标准、专家补贴也都有明确的规定,评比结果先在教研网上公示,无疑义后由省教研室统一发布,获奖证书的制作、盖印和发放也有严格的规范。
整个过程由几个部门分头把关,目的就是弱化教研员的个人权力,避免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由于我们做得过硬,市县也仿效我们的做法,所以“三项教学评比”在浙江的声誉很好。
记:教研室建制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您对教研室的职能定位怎么看?
刘:关于教研机构的职能,目前最权威的说法是国务院2001年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有这样一句话:“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我们认为教研机构的职能还应有“管理”的职能。当然,这种管理通常是专业性的,非强制性的,除非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明确授权。
记:省教研室和市县教研室的职能定位还是有区别的,省教研室的职能是什么?
刘:确实如此。就我们省教研室来说,在直接接受省教育厅领导的同时,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人员优势和信息优势,主动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是我们的主要职能之一。另外,我们可以把教学问题简单分为三大块:一是教什么、学什么,这是课程与教材的问题;二是怎么教、怎么学,这是方法与过程的问题;三是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这是检测与评价的问题。省级教研室更需要关注两头:一头是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另一头是质量检测、教学评价。
至于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我们也需要关注,但由于这是一个非常具体、很个性化的问题,应当主要由市县教研室和校本教研来解决。省级教研室还有一个特殊的职能,就是规划全省教研事业的发展,指导并管理市县教研室的工作。
记:在明确了各自的职能以后,您认为省、市、县三级教研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刘:我们是合作伙伴,是一个团队,省教研室是这个团队的“第一方阵”。我们非常重视这个团队的建设。浙江省、市、县三级共有近2500名教研员,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浙江的教研员”,而不是“浙江省教研员”。各级教研员的工作侧重点虽有不同,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肩负的使命是共同的,面临的挑战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真诚合作、抱团前行,努力打造全国一流教研团队。
除工作上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外,每年9月上旬,我们都要举行“省、市、县教研员共度教师节活动”,我们省教研室的全体教研员轮流到一个市,和当地的市县教研员一起座谈、一起联欢。通过这种多方位、零距离的沟通交流,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三级机构和教研员的关系非常融洽。
记:在引领和指导市县教研工作方面,省教研室应该怎样发挥作用?
刘:我们始终认为,教研工作必须植根于学校、植根于课堂、植根于教师,而省教研室不可能“一竿子插到底”,县或市级教研室是桥头堡,处在最前沿,有最鲜活的东西。省教研室的引领和指导,更多的是体现在带有方向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方面。比如,新课程实施已有数年,涌现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应当将这些成果推而广之。于是,我们研究制订了《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指南》和《浙江省义务教育学科教学建议》,然后印发给市县教研室,由他们提出补充意见后发到当地学校,在施行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记:这样的教研是一种引领性的教研,这样的服务是一种引领性的服务。
刘:是的。每年的12月份,我们会把下一年度的工作思路和主要活动计划制订出来、分发下去,这对市县的工作安排是有指导作用的;另外,我们还通过教研课题立项的选题建议、教学评比主题的确定,定期召开的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全省教研室主任会议等多种形式来发挥我们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记:难怪省教研室会有那么大的影响,说明省教研室的口碑很好啊!
刘:浙江省教研室这几年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县两级很看重我们。当我们不被看重的时候是很难受的,当很被看重的时候,压力也是很大的,有点诚惶诚恐。
教研员专业培养是当
记:浙江省教研室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教研员培训,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刘:这要从教研员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说起。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从规模扩张转到内涵提升的阶段,这对教研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其一。正在不断推进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教研员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来研究,這是其二。其三,三级教研系统是一个强大的团队教研员专业培养是当前的迫切任务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上许多专家都躬下身子到中小学传播教育思想,使得一线教师接触最先进理念的机会有可能多于教研员,教研员的专业权威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还有,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中,专门针对教研员的培训几乎没有,社会上的一些培训也缺乏整体的设计,有的还商业味很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2007年开始,对全省近5年内进入教研系统的近600名新教研员进行了培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些老教研员也希望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培训。
记:为什么会想到先对新教研员进行培训呢?
刘:我们的想法是以新促老。新教研员进岗时间不长,没有什么框框,就像“一张白纸,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他们又很想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做出一些成绩,所以对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愿望也强烈一些。培训应当考虑受训者的需要和动机。
记:请您介绍一下具体的做法。
刘:有三个特点,一是基于教研员能力结构的研修规划。我们对教研员的能力进行了分析,把课堂教学观察、指导和评价能力、作业与命题的设计能力、区域教研的组织能力、校本教研的指导能力等四个方面作为核心能力,并转化为培训课程。二是基于实践的理论,原来有一些培训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成熟理论的传递,而我们安排的很多内容都是在教研实践中生成的,理论性不是很强,但很鲜活,与教研员的工作联系非常紧密。
我们强调滚动生成,这一次研修生成的资源就是下一次培训的内容。三是关注教研员如何进行工作策劃和开展研究,目的是唤醒教研员的工作智慧。而教研员的专业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在教研活动能不能策划好。
培训采用模拟情景、专题讨论、案例解析等形式,新教研员积极参与,情绪高涨,气氛活跃,普遍反映很有收获。
记:浙江省的教研员培训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目前,教研员继续教育还没有单列,有的是放在教师继续教育系列,毕竟教研员有自己的职业特点。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刘:确实,教研员也应该有一个定期轮训的机制。我们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更多地关注、重视教研员这支队伍,进一步发挥教研机构、教研员的独特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应研究一下教研员队伍的素质要求和专业发展问题。我们呼吁把教研员的继续教育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中单列出来,要有专门的课程、专门的师资、专门的经费。教研员继续教育应该有学分的要求。教研员培训应该有专人来做,而且应该非常当回事地来做。
记:听说你们今年还组织了教研室主任培训,是否想通过教研室主任培训来带动和引领各地的教研员培训?
刘:今年,我们举办了一期面向市、县教研室主任的教研管理高级研修班,重点研讨教研机构的性质与任务,内部运行与管理,教研员队伍建设,区域性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实践下来,效果还不错,明年还想再搞一期。这样的培训给市、县教研室做了示范,多数的市教研室也组织了全员性培训。
毕竟,教研员培训不能全靠省教研室,重要的是全省教研系统形成一种自我修炼、同伴互助、制度支持的良好氛围,使我们教研员的整体素质“与时俱进”。记:当前,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教研员的成果更多体现在教师的成长、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学质量的提升等方面,自己的成果往往不是太多。这也导致对教研员的工作很难评价。
刘:没错,最难考核的就是教研员的业绩、工作量,教研员的工作是“良心活”。为此,省教研室搞了一个面向教研系统的三项评比,教研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教研员、优秀教研成果。优秀教研成果分三类:学术研究、调研报告、教研案例,从这三个方面来引领教研员平时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我们对教研员的绩效提出五条标准:有没有使教师的专业功底更加深厚,有没有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有效,有没有使教师的自我反思更加深刻,有没有使教师的同伴交流更加自觉,有没有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更加强烈。
记:这五条标准还是难以量化,仍然需要教研员自己凭“良心”来衡量。
刘:这就要求教研员主动作为,为教育行政部门服务、为教师服务,最终的目的是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行为,让学生发展得更好。
记:唤醒教研员的职业自觉,提升教研员的专业智慧,既需要教研员自身修炼,也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愿各方共同努力,让我们的教研系统发展得越来越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