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世德
在中小学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其根本在于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自今年3月起,吉林省抚松县中小学校前后分两批开展了为期1年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贯穿教育局全年工作的一条主线,紧紧围绕“推动县域教育科学发展、内涵发展”这个主题,把握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学校,怎样办好学校”这两个根本问题,着力突出了三项工作重点——创新教育发展理念、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和关注教育发展主体,积极举办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教育思想报告会,启动实施与东北师大合作的“县域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研究项目”,开展教育“大调研、大讨论”主题活动,推进读书学习活动等多项活动,以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重新反思当前的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探索和解读县域基础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长期困扰中小学发展的硬件问题逐步得以解决,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凝练区域教育的品牌与特色,成为我县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聚焦点”。在学习中,我们意识到:要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关键是挖掘和培育各中小学校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而这种潜力和后劲源于学校的文化建设。由此,我们确立了“文化立校、内涵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在充分、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我们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合作,制定了《县域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研究项目三年规划》,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建立起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科学教育管理、有效课堂教学、高效教师发展等三大体系,探索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新模式。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着眼于培育学校文化,更加重视使学校文化获得师生的认同并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持久动力。为此,教育局下发了《学校文化建设指导意见》,专门成立了学校文化建设项目推进组,每所学校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校文化建设三年规划,每年确定一个建设主题,由低到高,由浅入深,通过园林化校园建设——课程文化开发构建——凝练培育精神文化的“三步走”策略,带动和促进学校的制度文化、学生活动文化和教学文化的建设与形成,并以校长论坛、专题培训、落实项目、撰写反思、专项督导、流动观摩等六项机制推动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经过各中小学校不懈的努力,园林式、生态式、花园式、田园式校园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学校文化特色初露端倪,学校的主流价值观逐渐形成,各中小学校开始向深层次方向发展。
素质教育不仅是县域教育发展的主题,更是县域教育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的难题,我们一直在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如何将科學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县域素质教育实践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建立了“德育课程化、队伍全员化、过程人性化、内容生活化”的工作机制,加强德育工作的课程建设,把德育内容、过程和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与学科教学、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德育工作符合学生的实际,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出台了《抚松县教育局关于深度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意见》,引导中小学办学由关注学生成绩,转向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体验,形成了以“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班班有合唱”、“经典名曲欣赏”以及集广播操、集体舞、传统体育项目“三合一”的体育大课间等为主体的文化、科技、艺术、体育四大类校本课程体系。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制度的保障。今年中考中,抚松教育局改变了将升学考试成绩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分数的形式与学业考试成绩相加,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录取之间实现“硬挂钩”,并形成了相应的信息技术软件支撑系统。
此外,教育局下发了《抚松县教育局关于规范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行为的六项规定》,严格规范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行为。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取消了早晚自习,实现了所有年级在节假日、双休日及寒暑假不上课、不补课,并取消了快慢班和重点班。
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于教育系统来说,教育主体的发展是县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教育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实现校长、教师、学生等教育主体的成长和发展,这种发展是有质量的发展、均衡全面的发展、有潜力和有后劲的发展。第一,打造专家型校长队伍,提升校长的职业素养。
近几年,我县相继采取多项措施打造校长队伍:连续开展四届校长听评课比赛;坚持开展理论性培训、案例式培训、菜单式培训和体验式培训四种培训方式;制定校长“四个一”读书学习制度:教育局明文规定校长要做到每天思考1个教育问题,每天读书1万字(或读书1小时),每学期阅读1至2本教育专著,每天写1篇教育思考日记;严格推行校长每学期深入一个教研组、总体规划学校改革与发展、确立一个学习研究主题等“七项工作”;从今年5月份起,先后举办了三期“双休日校长主题式教育沙龙”,引领校长队伍的专业化成长。第二,加速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的步伐,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成立了师德建设办公室,每年确立一个师德活动主题,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师德建设。
在此基础上,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全县中小学中推行四项校本教研制度,即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主题会诊制度和学习制度,以校本教研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制定了《中小学专任教师格级认定管理实施方案》,教师格级认定打破了学历、职称和年龄的限制;构建了10个“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打破了校际教师之间的壁垒,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实质性问题展开研讨,共同提高。县教育局还要求各中小学校敦促教师撰写教育叙事,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第三,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促进县域教育协调发展。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为实现学校间的均衡发展,我们坚持以机制创新来推动工作创新,探索推行了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新机制——捆绑管理,实行捆绑结对一定即三年不变的管理办法,直至薄弱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2009年,我们着力删减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那些制约学校个性、特长发展的内容,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减负瘦身”,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实用,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我们改革了中小学教育质量和管理成果展示的操作办法,以“星级评定”的形式衡量学校的发展,使之成为交流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平台。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对中小学科学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有了更为完整和深刻的认识:一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入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二是要克服中小学教育发展中的功利主义色彩,有勇气放下眼前的教育短视和短期行为,把县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三是要敢于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有胆量去选择做那些眼前不一定见成效、但将来一定能见成效的事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永续的工作,在“大调研、大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力求抚松县的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要形成一份科学发展兼具文化内涵的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创新,勇于实践,扎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巩固落实工作,实现抚松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