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民
对于吟诵,很长的时间,我把它当作一道遥不可及的历史风景,虽古朴悠远却也蒙蒙。与徐健顺先生的结识,让我得以兴味盎然地走近吟诵,并开始思考吟诵进入课堂的可操作性问题。有媒体报道,某些机构在组织、指导孩子学习吟诵时,让孩子们统一穿上长衫马褂。
我以为,如果是表演之用,自然无可厚非。不过,作为自然状態下的学习活动,就值得斟酌了。这一行为其实折射出组织者的价值取向,即课堂里的吟诵到底是吟诵是方法还是目标方法还是目标?首先必须承认,吟诵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具体的价值定位上,应该区分不同的受众。对于相当一部分孩子而言,我以为目标定位在了解、欣赏这一传统文化现象层面为宜,有时还可借助吟诵中的平仄规律加深对诗词内涵的领悟。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孩子表现出超越一般的兴趣,便可将这部分孩子组织成诗社等兴趣团体,集中起来作进一步的提升学习。
无论是大众的了解、欣赏,还是小众的精修研学,都并非简单的复古行为,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冶炼。前不久的“中华吟诵周”期间举行了数场展示活动,其中杨一先生的吟唱获得了年轻观众的热烈响应,盛情难却之下又加吟一曲。相比之下,少数前辈的吟诵虽原味十足,但在年轻人听来终有隔膜之感。
杨一先生是民谣歌手,他的吟诵已经融入了音乐元素,在尊重吟诵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其实已经在旋律、节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再加工,兼之富于磁性的音色、准确的音准以及激情的表演,自然获得了观众的青睐。由此想到,处于媒体包围之中的孩子,要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潜下心来专注于学习节奏缓慢、旋律性、节奏感都不很明显的吟诵,难度不小。老歌唱家戴学忱女士也曾就这个问题坦率与我交流,她认为吟诵的传承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需要进行适度的音乐化处理。
我们听广州陈琴老师带领孩子学习的吟诵调,里面其实已经糅进了许多的流行音乐元素,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风情,很符合当下孩子的审美趣味。自然,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对吟诵的特别爱好者,则可以让他们学习原汁原味的吟诵调。此次“中华吟诵周”活动有一个创意我甚感兴趣,即安排了多组不同方言吟诵同一诗作,我们得以饱享不同地域语言文化风貌。
而在论坛发言中,更有多位前辈学者痛陈当下方言趋于消失的危险,力推方言吟诵。数年前,我本人也开始钟情于方言的教学问题,在一些童谣诵读课上尝试着让孩子们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诵读,效果非常好。令人遗憾的是,我外出上课的过程中,也不时遭遇已经不能操一口纯正方言的孩子。
我觉得,个体遗失了方言,等于失去了母体文化的一张“身份证”。就吟诵而言,方言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方言中大量保留了古音,比如闽方言、粤方言、吴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吟唱起来,平仄分明,韵味很足。
叶嘉莹先生曾经带点遗憾地说:“因为我是在北京出生的人,我只会说普通话,我不能读出正确的入声字来。但是,为了古诗的声调听起来能够谐和,合乎古人的声调,我尽量把入声字都读成第四声仄声字。”所以我认为,我们在倡导普通话吟诵的同时,也应该给方言吟诵留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