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2009-04-21 09:45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思考

蔡 钦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实施新课程要真正实现跨越和质变,就必须先有渐近和积累。新课程实践的兼容并包原则可以为新课程提供一个多样性的对比参照与互补互取的平台。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是有益的学习方式,二者应该优势互补,同时要注意探究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既要接受新理念、新方法,也要继承过去教学过程中留下的精髓,更要在不断的反思中调整,走出误区,使新课改达到真正的成功。

[关键词]课程改革 若干问题 思考

新课程标准赋予教学新理念,告诉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于是,课堂上师生互动对话、生生合作探究,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情景。新课程改革也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契机,展示的新课堂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振奋人心。在满怀热情的赞叹之余,如果教师不加思考、机械照搬会偏离课改的初衷,在实践中不进行反思仍旧会停滞不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笔者就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实施新课程——全新还是渐近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事物的发展是先有量变后有质变,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课程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期望一步到位、立竿见影,是不现实的。

新课程实践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实践中克服原有习惯的阻碍,发展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技能,这些都需要实践来逐步达成,需要有一个过渡阶段。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老教师,他们已习惯老教材和老教法,想一下子转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所以,在新课程实践中有必要先作一些细致的准备和铺垫性工作,以处理好新旧过渡。值得注意的是,渐近性特点虽反对急躁冒进、急功近利,但也反对固步自封、畏首畏尾、拖拖拉拉。

不可否认,对于实践者来说,面对新课程,每个人都是新手,大家需要边学习边探索。可以先从某个部分或某一点开始,一点点地向前推进,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我们应防范在新课程实践中出现“猴子搬包谷”的现象,即只顾一味向前推进,而不知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所以,新课程实践要真正实现跨越和质变,就必须先有渐近和积累。

二、新课程实践的兼容并包——非“破”不“立”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构成体。事物发展的根源就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就新课程实践者而言,对立统一规律为其确立了容忍对立。包涵差异的兼容并包原则,这将使新课程的内涵更加丰富,新课程的发展更有生命力。

在新事物发展中,人们容易陷入一种认识误区,即非“破”不“立”,认为要确立新事物,必须消灭旧事物,要确立一方,必须否定另一方。这种认识也出现在新课程实践中。例如,为了主张教学生活化,而放弃对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的利用与唤起。凡此一例,不一而足。这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它将极大的局限新课程的丰富内涵,削弱其合理性。

事实上,欲“立”并非得先“破”。例如,生活与课程、认知与情感、独立与合作、探究与讲授、自主与引导,等等。虽然表面上是对立范畴,实际上是相伴而生,相辅而成的。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结果和学生的生活、兴趣脱节,限制了教学资源的利用,局限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所以以生活化来补充。但这种补充不能变成替代,因为学生的学习毕竟是以间接知识为主,学生个体的生活阅历与生活世界也是有限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课程实践的兼容并包原则可以为新课程提供一个多样性的对比参照与互补互取的平台,新课程的发展可以从中获取深厚的滋养。

三、学习动因——外压式还是内驱式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共同生活的基本时空。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冲破以往传统课程文化封闭、僵化的氛围,使之成为学生这一生命实体在良好条件下自然、和谐生长发展的土壤,就必须改造以往外压式的学习动力为内驱式的学习动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只靠自己的设计向学生传授既定的课程文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大多花费在配合老师的展示、被动地掌握教师所教的具体内容上,学习动力主要是外压式的,因此课堂缺少生命活力的跳动,经常处于枯燥乏味的状态。教师和学生是有共同目标的集合体,他们之间实际上有着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单一的、单向的认知活动关系。

一方面,学生作为社会未成熟者,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使自身零散的经验不断融合于主导文化的习得中,逐渐成熟并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另一方面,教师的引导又要在关爱学生,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需要和兴趣的前提下,才能使学生信任老师,接纳老师的引导,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

当整个课堂学习的活动能在教师科学组织下由学生自己来探究、来发现、来解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火花就能在教师巧妙的点击下不断燃烧,课程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的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课程的学习,也能为教师智慧的发展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可以不断引发出新的认识和体验,吸取到在课堂以外不可能获得的有益信息。

四、接受性学习——放弃还是继续

新课程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接受性学习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但是,教师在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值得思考。

首先,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也要打好知识基础。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得有实践让学生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等等。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学中一味强调探究,势必影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其次,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是有益的学习方式,二者应该优势互补,不可偏废。现在有一些地方上观摩课,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都课改了,你怎么还像以前那样上课?”“这节课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似乎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接受性学习就是落后的。这在认识上是个误区,需加以改正。事实上,接受性学习能让学生对知识点很好的把握,能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如果能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同时适当插入接受性学习,学生将会对知识有个更深刻、更完整的认识。

第三,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要注意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目标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曾经有位教育工作者观摩了各学科新课程的示范课,发现每门学科课上都有探究活动,有的探究活动甚至变成了“做游戏”。然而仔细推敲这些探究活动的必要性,却发现有的探究活动是多余的。因为这些知识是学生只需稍加引导、点拨就能获得良好的认知,像这样花大量的时间去做没必要的探究,只会降低课堂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想清楚某些探究的必要性和实效性。

五、多媒体教学——当主角还是配角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很大。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科书这三个要素构成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赋予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丰富的创作空间,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也以其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冲击学生的思维点,能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认识,促进了课堂教学面貌的改变,使教学新鲜、活泼、丰富起来。

然而,在多媒体教学用得越来越多的同时,首先,我们要认清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否则,将会事倍功半。有学生反映,现在很多老师上课每堂课都用课件,以前黑板上应板书的内容现在都在课件上直接打出,以至学生由于长时间看屏幕而引起眼睛处于疲劳状态,对知识点的把握也不如板书来得深刻。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认为用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生是一种伤害。对于一些较抽象、学生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应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动画、录像,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所以,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应置于辅助教学的位置。

其次,要加强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要清楚用的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有些教师即使教材中已有了精美图片也非得再用多媒体展示不可。甚至有些地方评优课如果教师没有用多媒体就评不上奖。所以,当教师为了一节评优课或公开课费尽心思、绞尽脑汁,耗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制作课件时,不禁会茫然:多媒体教学的高效率到底体现在何处?殊不知,我国还有很多地区并没有条件使用多媒体。所以,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蔓延值得我们深思。

六、新课程下的教师——是“一桶水”还是“一条奔河”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多年来,各学校的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由单一知识结构教师教出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由于新课程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的教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新课程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建构新课堂,新的气息让人应接不暇。新课程是一次探索性的实验,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大胆的尝试。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既要接受新理念、新方法,也要继承过去教学过程中留下的精髓,更要在不断的反思中调整,走出误区,使新课改达到真正的成功。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思考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