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学专业弱势学生的声乐学习问题及对策

2009-04-15 08:10何飞舟
艺术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音乐学声乐歌唱

何飞舟

内容摘要:在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中,学生出现术科能力差异较大的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学生声乐演唱能力偏弱。这些“弱势学生”在面临社会的选择时往往缺乏应有的竞争力。本着和谐发展的原则,文章根据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反思,列举这些学生的心理以及审美等方面问题,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个中缘由,提出解决对策,试图让这些“弱势学生”走出困境,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顺利完成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学习,使之成为优秀声乐艺术的传播者。

关 键 词:弱势学生 声乐学习问题 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渴望学习音乐艺术。受高校扩招的影响,高师音乐学专业的生源成倍增长,面对源源不断的学子,笔者在欣喜之余,也看到了一些切实存在的问题,学生出现术科能力差异较大的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学生声乐演唱能力偏弱,这些副修声乐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较大的困难,表现在思想上失去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缺乏与教师之间的正常沟通,课后不坚持练声与练唱,从而不能顺利完成作业。这种现象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声乐演唱水平下降,这类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与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笔者把这类学生称为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学习中的“弱势学生”。

这些弱势学生虽然都经过了省联考的专业测试,具备学习声乐演唱的基本能力,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他们在学习上普遍存在自卑和消极心理。自卑常常表现在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过低的评价。自卑是青年人常有的心理表现,人进入青年期后,自我意识发展很快。青年人开始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在这个阶段,青年人除了评价别人外,也极其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关心“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一旦他们发现自己的弱点,尤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遭受到某些挫折后,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对某些有竞争性的活动,就很容易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显示出一种自卑倾向。还有一部分学生并未从声乐课中获得学习的愉悦,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没有兴致,他(她)们害怕回课,甚至对声音训练和考试测验有种畏惧感。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能遇到这些消极、应付的情绪,换言之,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在“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时发现、解决上述这些弱势学生声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声乐课程的重要作用,不仅是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高师声乐课程改革、完善的需要,这也正是笔者选择该论题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本文通过列举四大类问题,以案例的形式,试图分析个中缘由,找到解决对策,以帮助这些心存困惑的学生解开内心的疑团,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从而顺利地开展科学有效的声乐学习。

一、审美问题类

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是根据自己头脑中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声音形象,经过内心的构想成为实际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此类学生受入学前影响,往往偏爱某一种声乐作品或是唱法,从而影响他(她)接受新的、有陌生感的声乐作品和唱法。

[案例1]

学生A,女,从小生长在山区小寨,当地群众流传山歌,均以本嗓歌唱,学习音乐以后,专挑难度很高的、以真声演唱为主的歌曲来模仿,如《山路十八弯》《青藏高原》等。由于她嗓音条件和乐感都不错,在学校的声乐比赛中能频频获奖,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校园歌手。进入大学以后,在第一堂课上老师就指出了她声音上的问题,在课堂上不允许用以往有些根深蒂固的本嗓演唱习惯,造成了她用嗓和听觉上的不习惯,心理上产生排斥感,原来的声音明亮、好听,很受欢迎,怎么就变成是错的了呢?

对策:教师应站在科学发展的观点,从改变学生审美观入手。从思想上先让学生明白,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音乐基础教育的师资,而不是演员。科学的演唱应该是用真假混合声来演唱,混声演唱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科学方法,是最具艺术生命力的演唱方法,而用本嗓演唱是一种特性演唱方法,不适合普遍流传,更不适合声带娇嫩的少年儿童,所以作为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更应掌握这一已经为大众接受的主流方法。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教师应该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采用一些容易掺入假声的歌曲来教学,例如《洪湖水、浪打浪》、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等。教师还应介绍一些中外优秀的音像资料让学生聆听,使之耳濡目染,重新建立起混声音响观念和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观,顺利地度过适应期,为今后的顺利学习打下基础。

[案例2]

学生B,男,来自经济发达的城市,酷爱流行歌曲和摇滚音乐,对美声和民族歌曲有排斥感,认为只有流行音乐才是最好听的。

对策:此类学生性格上往往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而流行音乐是商业文化的产物,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像潮水一样,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冲击着传统文化,它以突显和张扬个性、成功的商业包装吸引人们,而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人群是青少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审美态度。要改变他们在音乐上的审美意识,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经验和包容的心态。教师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办法,要在心理上采取疏通的办法,才能和学生进行顺畅的交流,才能在气势和学识上征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甚至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让这类学生演唱,让学生理解演唱任何作品,都需要良好的呼吸支持和科学的用声方法,例如《弯弯的月亮》《童年》等流行歌曲,都是让学生介入科学唱法的优秀之作。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科学唱法的理念以后,教师可以选一些旋律流畅的歌曲引入教学,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飞蛾》《游移的月亮》等。

二、缺乏兴趣类

此类学生对声乐演唱缺乏兴趣,他(她)们通常在器乐方面有出色表现,从小学习器乐的学生有大量的技术训练经验,往往习惯用手里的乐器来表现音乐,对声乐演唱则缺乏自信。

[案例1]

学生C:进校时钢琴水平名列前茅,课余时间几乎均用于练琴,对声乐学习则提不起兴趣,认为弹好钢琴就可以顺利过关。

对策:教师应从思想上让学生树立起对声乐艺术的正确认识。声乐艺术是最古老的、普遍的音乐种类,它的普及性、群众性和社会功能的直接、迅速,始终领先于其他音乐种类。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当的声乐演唱水平,才能胜任今后的教师工作,试想一位音乐教师如果唱不好歌,将是一件令学生和家长啼笑皆非的事情。这样的学生通常在音乐素质上有过人表现,对西方音乐接触良多。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选择与学生所学的器乐有关的歌曲展开教学。对钢琴基础好的学生,西方古典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例如舒伯特的《摇篮曲》《我亲爱的》《我心里不再感到青春火焰燃烧》等,这些古典风格的歌曲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音乐素养,旋律优雅,钢琴伴奏风格和古典风格的钢琴练习曲相近,可以让学生在学会演唱以后进行自弹自唱练习,发挥其钢琴专长,同时能增进学生对声乐艺术的了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

[案例2]

学生D:以二胡为特长考入大学,从小接触民族音乐,有很好的独奏和协奏经验,同样对声乐不感兴趣,认为二胡和声乐隔行如隔山,无法正常上好声乐课。

对策:教师除了做好思想工作以外,应向学生强调二胡作为民族管弦乐中的旋律乐器,和人声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它表达音乐的方式往往具有很强的歌唱性。对此类学生应多选择旋律感强的民歌开展启蒙教学,例如《跑马溜溜的山上》《伊犁河的月夜》《延水谣》等。这类学生由于从小学习弦乐器,视唱练耳往往比较出色,可以挑选一些有变化音的歌曲来教学,用以长补短的办法来鼓励学生,让他(她)们以自身特长发现声乐艺术的闪光点,从而引发学习热情。

三、学习条件限制类

此类学生的嗓音条件先天不足,面对有一副好嗓子的同学,他(她)们认为自己天生条件不如别的同学,自己不是唱歌的料,在学习中具有明显的自卑心理。

[案例]

学生E:女,由于体态娇小、喉器小,说话的音量也很轻弱,性格偏内向,认为自己嗓子条件太差,跟其他同学相比差好几个层次,对声乐学习缺乏自信心,上课时羞于启口,怕老师笑话,平时更不敢在琴房练唱,怕同学笑话。

对策:教师应从科学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好的歌唱主要是依靠歌者身体内部的器官合理运动而来的,好的思维能力可以让歌唱发挥得相当出色。嗓子条件的好坏并不是学好声乐的决定性因素,学习声乐并不是要当歌唱家,何况很多歌唱家的嗓音条件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教师还要从精神上给学生以动力,使其克服自卑心理,轻装上阵。在教学要求上适当降低难度,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上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这些学生由于害怕唱歌,心理上往往趋于内向的性格表现,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开朗、活泼的歌曲让学生演唱,例如《踏雪寻梅》《鳟鱼》《茉莉花》等,激发学生长久压抑在内心的潜能。对待性格内向的学生,需要教师善于和学生沟通,和学生交朋友,注意观察学生的内心并与之交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找准时机点亮学生内心的那盏明灯。

四、挫折经验类

此类学生原本热爱歌唱,由于在以往的声乐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受挫经验,导致其丧失学习动力,不想或是不敢再面对声乐学习。

[案例]

学生F:自幼热爱歌唱,嗓子条件好,曾经把唱好歌当作自己的终极理想,于是频繁地求学于多位声乐教师。由于浮躁的学习态度,平时练习不得法,导致声音毛病一大堆,声带有病变迹象,不能完整演唱一首歌曲,在心理上害怕上声乐课,害怕在课上表现不好,对自己的演唱没有认同感,更不用说让老师满意了。

对策:解决此类学生的心理问题难度较大,稍有疏忽就会抹杀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在教学态度上主张采取鼓励为主,在演唱技术的教学上要严格要求。教师应从思想上彻底解决学生的浮躁心理,告诫学生,要想学好声乐首先要静下心来,用平常心对待学习,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做好任何事情。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热爱歌唱的心理表现,认真分析学生的歌唱特点,绝不能主观地一棒子打死,要从宏观上看问题,不让学生做声音的奴仆,客观分析其声乐演唱的优缺点。这些学生由于从小热爱音乐,在音乐感觉、音乐表现力方面往往有过人之处,教师就要抓住其优点来做文章,选择一些学生熟悉、喜爱的歌曲,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只有在自己熟悉的音乐中,学生才有可能放松心态,抛开压力去面对学习。哪怕是一个音、一个乐句,学生唱好了就要鼓励,同时介绍一些恰当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反复聆听,使学生对正确的歌唱方法产生客观认识。针对学生声音上的问题,教师应该明确教学方向,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纠正学生的错误,不能模棱两可,留下技术上的隐患。对于学生歌唱时的恐慌心理,要告诉学生:歌唱就像是吃饭、睡觉一样,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唱得不好没关系,老师不会责备你,再来一遍就是了。在心态上克服不良因素,努力让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学意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重新燃起歌唱的欲望和信念。

结语

近年来,我国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本科教育模式已从之前的精英式教学转向普及式教学,大量的毕业生在走出校门以后,就业压力日趋明显,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一专多能的毕业生,使学生在面临社会的选择时能够拥有相当的竞争力。随着和谐社会、和谐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面对“弱势学生”的困惑,作为授业解惑者没有权利把他(她)们拒之门外,声乐教育有其特殊性。而这特殊性也就表现在每一位学生身上所呈现的信息不同。要帮助这些学生解决认识上的片面性,教学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心理观念的成长和调整,要指出其学习动机的错误以及错误动机的不良后果。今天成百上千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天成百上千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试想假如一位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较高质量的范唱,他(她)的学生们怎么会对“美好的歌唱”有一个正确理解?作为声乐教师,我们有责任从心理和思想层面上进行探索,找到解决这些“弱势学生”学习问题的方法,使他(她)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开拓歌唱的潜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声乐学习,出色地完成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的学习,使之成为优秀声乐艺术的传播者,真正让“美好的歌唱”进入课堂。

参考文献:

[1]朱浩亮.大学生自卑心理初探[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6):13.

[2]杨立岗等.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333.

[3]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19—120.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鞠向玲)

猜你喜欢
音乐学声乐歌唱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