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玳燕
德国的教育历史悠久,其先进的教育和成果在世界颇具声誉。教育的“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理想,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也是德国大学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核心。它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这种“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一所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对大学至关重要。它重视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素质提高,立足于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作者根据自己在德国留学的经历,试图通过对德国大学在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方面的阐述和分析,对高校“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发展
1、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一洪堡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大学理念的一种实践。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威廉·洪堡的“以人为本”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有所不同,科学代替了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1810年,威廉·洪堡创建柏林洪堡大学,提出“大学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统一”以及追求科学发展的办学思想。大学的职能表现为教育与科研并重,大学开始进入社会的中心。
2、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正在“与时俱进”
德国大学发展到今天,最终承担了“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也就是说,大学兼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但培养人才不能排斥其他两项职能,否则,就不可能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
在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19世纪初,威廉·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给德国大学注入了新的“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直到今天,德国的大学仍把洪堡的这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自己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不教。这种“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就是要促进师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为社会生产发展提供科学研究和创新服务。
1、要办好大学,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和能激励教师的一套机制
德国人认为:一个学校“校魂”的缔造,主要依赖于“师魂”的弘扬。一所好的大学,不能没有好的大师。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办学的核心。有了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基于这样的办学思想,从洪堡创立柏林大学起,德国的大学一直确立“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这些办学思想。在办学方面,他们遵循的是“以教师为本”的原则。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去实现的。
在德国,大学教授既是一种职称又是一种终身的荣誉。大学教授可以决定系里一切与教学相关的事务。只要是教学方面的事情,一切都是教授说了算。校方领导无权干预教授的这方面决定。普通教师在自己所教的专业里也有相当的话语权,涉及上课的形式与内容,考试的时间与要求等,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
德国大学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实行“自治管理”。凡是学生的事情,都是由学生自己或学生会负责管理。学校的行政人员也非常精干,他们都是为学校师生服务的。大学的后勤工作也与教学工作完全分开,学校许多后勤方面的事务都面向社会、实行社会化管理。
正因为这样,学校才有可能降低办学成本,才有可能提高教师的待遇,从而反过来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德国大学教师的薪金与一般工人的差距很大,属于高收入阶层。当然,想在德国大学谋一个教师的职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想评上教授,则更是难上加难。
2、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校培养人才以培养各类能力为主
德国大学在教学上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大学的课堂是学生真正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讲堂。
德国大学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许多课程的教学重在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教师只是当好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实现教的最终目的。
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来读书,尊重学生个性和特长,鼓励学生自觉独立地完成学业。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了充分自由的空间,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德国大学只规定某一专业在某一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至于修课的先后顺序,学校并不作硬性规定。德国的大学没有班级的概念,因为大学不设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起上课。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大班与小班授课。
德国大学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德国人觉得学习是绝对不可以勉强的,学生只有喜欢学才会学得好,一切全都靠自觉。但不要认为这样一来德国的教学质量就会无法保证。因为大学虽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却有严格的考试制度。
德国大学的“以人为本”最终落实在“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上。他们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才作为学校办学和教学的最后落脚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德国大学的课堂教学融思想性、能力性、方法论为一体,致力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技能。德国人认识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只靠教师传授便可以实现,更多地要依靠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认知。
大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项目课”教学模式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例证。这种师生之间教与学双方互动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不拘泥于书本教材中的知识,而是侧重于人的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相互配合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项目课,正是德国大学“培养人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运用。
3、对德国大学“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及关系的认识
德国大学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培养能力。这是整个教育体系“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科研既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为社会生产提供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有效手段。学校教学是科研的基础,是为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服务培养有用的人才,而社会生产服务则是教学与科研通向“以人为本”终极目标的另一种形式,因为学校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就是一为人。
科学研究代表了人的发展,代表了可持续发展。而社会服务与教学的结合,则是通过办职业学校来实现。德国的高职院校学制四年,比普通大学少了一年。德国的大学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分开,大学教育培养的主要是科学研究型人才,与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有明显区别的。
德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学校办学应以教师为本;教学工作应以学生为本;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三者应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培养人才应以能力为本。可以这么说,这种“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德国大学的教育思想在今天新形势下的一种“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