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国锋 薄红英
第一部曲:转变教育理念,统一思想
多年来,我们一直按照高考要求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扣教材、选习题、以考促教,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科知识本位,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发展需要,一节课上大多时间都是老师在表演“独角戏”,学生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这种教育模式必将产生越来越多的差生,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也必将使我们的教学陷入怪圈。
所以,在课程改革之前必须对全体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包括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教学任务、新课程教育技术、新课程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培训,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我们这三年里是为什么,要干什么,要怎样才能干得更好,怎样检验干的效果”等教育的深层问题。搞不清楚这些问题就很难明明白白地做教师,就难免陷入教学的怪圈。
把这些基本问题想清楚了,“我们的教育事业是为了人的幸福,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就不是一句空话,也自然就有了教师角色向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等方面的转变,也自然就有了教学方式向关注学生、结合课程目标“以学定教”等方面的转变,也就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凸显,每一节课的科学设计和关注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探究。这样,原本枯燥的课堂成了师生教学相长、充满生命的课堂,还愁培养不出好学生?
第二部曲: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大家对教学模式的看法不一,普遍认为“教”有原则、教无定法。但笔者认为,在目前新课程推进的起步阶段,还是应该集中学校、学区、系统内的优秀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研究,细化解读课程标准、细化解读教材,准确把握学情,明确每一节课教与学的目标任务,形成更加科学可行的课堂达成目标任务的方法与途径,确保改革的方向和改革的成效,确保广大学生和老师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促进学生成才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强化并丰富集体备课,集中学科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一起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演练、反思课程改革省份的高考试题,从而明确教学任务;一起研究分析当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段学习规律,从而“以学定教”,由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疑难点等来确定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教学预设,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案”;一起反思、研究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关注教与学的过程,通过学生课堂反应、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来检测教学任务落实的情况,及时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纠偏。这样。通过研究、说课、做课、评课、同课再上,我们的教学行为就自然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加了科学性、可行性、高效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预防了新课程改革中老师的徘徊、被动甚至是失误,能够更加有效地提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
另外,我们还根据学科特点、模块教学特点、学段特点、班级学生特点等确定不同的教学研究策略,如我们在高一开展新概念讲授课课型研究、活动课课型研究、研究性学习课型研究等,在毕业年级开展高效课型研讨活动等,开展体现我校“以学定教”思想的“教·学案”实验课型研究等。
校本研究重心的下移,形成单元教学的有效模式。近几年的实践极大提高了我校课堂教学的效能,也带来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第三部曲:打磨课堂,形成风格积淀课堂文化
在共同摸索出单元模块教学的高效模式基础上,要根据教师个人的特点,不断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
我们鼓励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能够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遵循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科兴趣、形成学科能力、奠定学科思想基础的原则,按照为学生发展奠基的要求,大胆创新教学,不拘泥于千篇一律,提倡异曲同工于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式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