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唐媛芬
摘要:文章从经济、生活和心理三个方面描述了高校贫困生的特点;针对贫困生特点,提出了经济帮助、学业帮助和心理辅导的有效措施;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必须全方位、系统化。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特点
帮助
管理
高校贫困生是指那些已经取得高等学校学籍而又在经济上无力维持正常学习生活的在校大学生。据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为8%,部分学校贫困生比例甚至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高校贫困生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帮助这些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贫困生的特点
(一)贫困生经济压力大,生活困难
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全面“并轨”。学生实行收费上学,加上不断升高的生活费用,给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其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2005级121名贫困生中,月生活费不足150元的占60%以上,个别特困生的月生活费不足100元。贫困大学生经常饥一顿饱一顿。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无力购置必要的换季衣服、无力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无力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班、不敢参加需要花钱的聚会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在经济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二)贫困生学习基础差,学业困难
高校特困生主要有来自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父母双亡或单亲子女无经济依靠的学生、家庭突遭不幸或受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火灾及家人重病、致残、伤亡等的学生、农村多子女家庭,供几个孩子同时上学的家庭的学生、城市因企业效益差而下岗的职工家庭的学生等。文化环境缺乏,家庭教育不足,使贫困生普遍表现出视野狭窄、知识面不宽等缺陷。他们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十分缺乏。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基础相对薄弱的贫困生自然对学习感到吃力。
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等新概念所倡导的人才模式则是这样一幅前景: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仅要有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更耍有创新能力: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更要有自主、和谐、健全的人格特征和素养:不仅要懂专业,而且还要善于人际交往。然而,大部分贫困生过去很少有机会走出家门,接触的人群较为单一,对人际交往中的复杂多变感到疑惑,这些都制约了他们交往行为。同时无力承担交往费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社会交往是作为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与健康的心理、能力的锻炼和知识信息的获得密不可分。贫困生的人际交往困境使他们学习的热情下降,学习的途径更为狭窄,遇到学习困难也很少去寻求帮助。
(三)贫困生容易出现不良心理
1.贫困生外表争自尊,内心多自卑。贫困大学生和其他的大学生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从表面上看这种自尊意识的强烈程度甚至超过后者,他们渴望在同学中间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但由于经济困难,生活学习条件差,见识狭窄,导致他们又很难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在矛盾冲突当中,他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把经济上的不如人,见识上的不如人深化扩大到能力的不如人,以至扩大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强烈的自卑心态之中,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从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否定自己的长处或对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中采取逃避方式。
2贫困生情绪忧郁、冷漠,对生活缺乏激情。贫困的生活条件,给贫困大学生身体和心理上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从身体上看,他们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经常生病,影响其学习效率及成绩。从心理上看,总感到事事不尽如人意。无心做任何事情,反应迟钝:情绪低落,心境忧郁,有一种无兴趣、无望、无助的感觉;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
3.贫困生敏感、过度自我防御,向往但逃避着人际交往。由于长期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贫困生遇事不断自我权衡,难以决定。常常担心某种行动会带来自尊的伤害,思前虑后,情绪上始终保持较高的紧张状态。贫困大学生来到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同样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渴望参加集体的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体现青春活力。但是,很多贫困生由于见识狭隘、对自己能力不自信,又害怕参与活动,害怕自己在活动中不能作出优秀的表现而受到同学的耻笑,使自尊心受到更大的伤害。为了自尊他们选择逃避,一些人因此而自卑,敏感多疑、自我封闭、更加不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与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潮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常常给人以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贫困大学生中出现的几种不良的心理之外,还有嫉妒、过度掩饰、感情脆弱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学习、心理的“多困生”。
二、有效帮助贫困生的具体措施
(一)贫困生的经济资助
1贫困生界定是贫困生经济资助的第一步。新生刚入学,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贫困的主要依据是县乡村三级贫困证明,但仅凭学生家庭所在地所开的证明作为认定的唯一依据是不够的。贫困生的界定应该包括个人申请与诚信承诺、生源所在地贫困证明、贫困信息公示与学生监督、管理部门审批、贫困跟踪调查与逐年调整、虚假责任追究等,它应该是动态的、全方位的。这样才能确保贫困生界定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要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国家实施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以来,许多学校从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出发,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包括“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在内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3还皮积极寻求社会资助,筹集社会资金,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贫困学生。如西安石油大学寻求石油、石化企业资助,设立的各项行业奖学金、助学金。但是,这些资助都属于救济式扶贫,虽然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也容易使个别贫困生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在资助过程中,应该注意方式方法,通过给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劳动中得到资助。
(二)贫困生的学业帮助
贫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既有早期文化环境限制、学习工具匮乏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心理上的原因,诸如专业思想不稳定、自卑、人际交往困难等,应分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深层、长远地帮助他们走好人生之路。
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同时,要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有个别特困生对教育制度改革和国情缺乏了解,对贫富差距不理解,把造成家乡穷、自己经济困难的原因归咎为社会。放弃自身责任。对于这类学生,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和家庭境遇的改变
和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以及自己的努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使他们把自己的前途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理想,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自强不息。鼓励他们“人穷志不穷”,敢于面对现实,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用知识的营养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为贫困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解决贫困生的具体学习困难。高等院校可以对特困生在进校之初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在课程学习之外帮助他们进行人文社会知识的补充,请有关老师分析他们的具体问题并进行课外辅导,开展帮学活动,请高年级或本年级学业优秀的学生指导学习方法,解决学业困难,甚至让学习成绩拔尖的特困生去辅导学习成绩不好的特困生,效果更好,也可以将此作为一种勤工助学方式,一举两得o
(三)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和学业帮助的同时,要做好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开设心理讲座帮助学生更新健康观念、人格观念和素质观念,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健康人格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帮助贫困学生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强不息,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对于严重心理障碍的贫困生,要个别辅导,采取情绪疏导、认知调整和行为指导等基本辅导步骤和方法,分析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支撑起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强化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积极追求知识,发展自我。
三、贫困生的管理教育
(一)建立贫困生档案。
为每个贫困生建立档案有利于全方位、动态地掌握贫困生信息,从而做好对贫困生的帮助、教育和管理工作。贫困生档案应包括贫困生的贫困证明相关材料,在校基本情况,受奖励和资助情况以及心理档案等。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经济状况、学习状况、心理状况动态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教育和管理。
(二)帮助贫困生建立自强、自助的信心。
贫困生资助不是单纯依赖外界力量的资助,对贫困生的真正帮助还应包括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树立自信和自助意识,使他们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克服困难,完成学业。这样做,既减轻了学校压力,培养了贫困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健全心态的养成。
高校贫困生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的贫困生工作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安全、和谐发展。让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关注高校贫困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根据贫困生特点,建立完善的贫困生管理、教育、帮助体系,为高校贫困生工作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