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笛 樊晓旭
摘要:目前政府和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还不够完善,本文从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角度,结合国家、高枝、银行、社会、学生等多方面的因素,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贫困生资助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政治辅导员建议
我国政府和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全国各个高校都存在。作为一名政治辅导员,我想从下面几个问题来分析贫困生资助方面的问题。
一、资助手段的局限性
在高等教育收费阶段,高等学校办学经费不再由国家全部承担,学赞是高校重要的经济来源。对于经费紧张的高等学校来说,减免三两个赞困生的学费,对学校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但就我现在的西安石油大学来说,现在贫困生的比例达到40%左右。如果平均每人减免一半学费,学校就将少收入16%,减免1/4的学费,学校将少收入8%之多,这不是一个小数宇,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开支。因此,靠减免学费来解决贫困生问题不是根本办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减免学费作为无偿资助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针对极少数的特困生,对于大面积的贫困生,我国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有偿资助上,加大助学贷款资金投入量、健全和完善助学贷款的相关制度和具体的操作方式。
二、资助资金的局限性
有限的资金不能满足数量相当多的贫困家庭学生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据我们现在的了解,奖、助学金的来源主要有国家拨款、学费提成及社会捐助三个途径,但就现实情况来看,社会捐助很少,资金来源主要靠前两项。而前两项中的大部分又被规定用作奖学金和各种补贴,因此,真正能用作贫困生的解困基金非常有限,根本不能满足解困的需要。由于基金有限,学校的解决方法有两种第一,集中资助以解决个别贫困生的问题,第二,为了照顾到面,将基金分配到每个贫困生手中,但造成的必然是减少每个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两种形式的结果是更多贫困生的问题没有解决,只是暂时“缓贫”而已。资助过后,他们依然贫困。
三、资助制度规范性的局限性
我国现行的学生贷款制度主要用于弥补学生生活费用之不足,但是,随着收费制度的深化改革。现行贷款制度的不足与缺陷越来越明显,其资助面和资助力度远远达不到贫困学生的要求。最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使贫困生们看到了希望,社会各界把它看成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法宝,但是国家助学贷款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很大的进展。就西安石油大学来说,学校方面很努力地希望贫困学生都能贷款上学,可银行方面程序的麻烦,办事效率不高,都造成了国家助学贷款虽然一直在进行,但进程总是不能令人满意。对于银行,也有银行方面的考虑。现在的银行大多都属于风险自负的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也是一种长期的无担保信用贷款,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地,银行担心无法收回贷款,担心出现呆坏账,不但收不回利息,甚至本金都难以收回。因此银行采取了表面上热情,实际上冷漠的态度,导致了助学贷款进展缓慢的局面。
四、贫困生资质鉴定的局限性
区分贫困生。国家和各省市都有自己的标准。如,按陕西省的规定,月均生活费不足120元是贫困生的分界线,但是这标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学校管理部门无法准确掌握贫困生的实际生活费支出和学生家庭实际状况。由于学生就餐可以不到学生食堂去,就餐卡上统计的数字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水平。而一个家庭的收入情况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出入也很大,家庭能否承担得起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学校更不得而知。有的学生在填报家庭收入时尽可能少报或不报,然后拖欠学费不交,申请学费减免或资助。他们能够到地方开来证明,而学校不可能因为一个学生几百元的资助到每个贫困生家里去调查,由此出现因弄虚作假而受资助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也有一些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和家长知道高校有贫困生解困资金,于是提前备齐了申请贫困资助的一系列证明,成为所谓的“贫困生”,接二连三地向学校申请减免学费并得到资助。这就造成了那些来自信息闭塞地区的、真正的贫困学生失去了得到资助的机会。
五、资助工作中的贫困生心理问题
强烈的自尊心使部分该资助的贫困生没有得到资助,这种情况虽然不是很多,但却存在,而且多发生在性格内向的同学身上,这些人出于强烈的自尊,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家境贫寒,宁可节衣缩食,忍饥挨饿。也不愿意接受“施舍”。这部分学生往往独来独往,自我封闭,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同学们很少了解他们的情况。其中有两类人:一类是在贫困中奋起,利用课余时间悄悄外出打工挣钱,自食其力:另一类是忍饥挨饿,熬不下去了就找其他理由退学,如果有人发现其秘密公开予以资助,却会遭到拒绝。长期的生活压抑,使其具有自尊和自卑的双重人格,甚至导致性格和心理的扭曲。
六、资助工作后遗症的问题
这几年我们在帮助学生办理助学贷款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缴不起学费又不愿贷款的学生,这些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岗位少,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担心还不了贷款,但是也不能排除有的学生及其家长想迫使学校减免学费这种想法。因为他们很清楚,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基木政策是“不能让每个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辍学”。他们完全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不思进取,也不想勤工助学,发生了思想变异,成了经济贫困和思想贫困的“双团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首先要解决他们“思想贫困”的问题,资助越多就越不利于他们自身人格。
七、学习与勤工助学的冲突
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好办法,周恩来、邓小平等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靠边打工边学习才完成海外求学生涯的,现在我们仍然把勤工助学当作贫困生自救的最佳途径来提倡。但是。勤工助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校园内能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很少,助教、助研、文秘、图书馆这些文职岗位几乎饱和,后勤所能提供的有限的体力劳动岗位不但少,满足不了贫困生的要求,而且有的贫困生出于自尊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去做:第二,校外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也并不多。据统计,90%以上是从事家教,但从事这份工作的多是性格开朗,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不少贫困生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被学生家长看重。其他勤工助学岗位由于同样的原因使贫困生所占的份额也很小,再由于社会上中介公司中存在太多的虚假信息,不被校方推荐为好的勤工助学机会。所以,贫困生从事勤工助学的机会要比其他同学少得多:第三,勤工助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一些学生因为勤工助学影响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尤其是从事商品经营的学生,进货、售货等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成绩不够好,助学贷款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勤工助学变成了“勤工误学”。
八、奖学金是否具备“助困”功能
各高校制定了比较高额的奖学金。用以奖励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贫困
生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奖学金,将是学业和经济的双丰收,因此,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奖学金被放在了首位,但实际情况是,能拿到高额奖学金的贫困生虽然也有,但在贫困生中的比例很小。根据西安石油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004-2005学年对获得一、二、三等奖学金的学生的统计,全院共发放一、二等奖学金400余人,次,获得一等奖学金的特困生5人,次,获二等奖学余的特困生7人,2004-2005学年共发放一、二等奖学金400余人/次,获一等奖的特困生4人,获二等奖的特困生6人。这倒不是因为贫困生学习不努力,而是因为与城市学生和经济发达地区学生相比,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培养不同。在很多方面都相对处于弱势,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追赶过程。贫困生经过刻苦努力,虽然也有一部分脱颖而出,成为班上的尖子,拿到了高额奖学金,但其中的多数与高额奖学金无缘。
九、诚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现阶段确保贫困大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其中,贷款拖欠就是一大难题。导致大学生拖欠贷款这一问题的原因,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方面没有调整前,双方面都有原因,而在国家调整了还款年限后,主要的问题就集中在学生个人的诚信方面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故意拖欠贷款,导致了国家助学贷款较高的拖欠率,这是不容忽视的。
一些贷款学生采取毕业后不要文凭,做一个自由职业者的办法,或者利用目前社会人才流动性大、人才管理与学生贷款信用制度欠缺这一特点,谎称失业或收八过低,有意逃避偿还贷款的义务。也有贷款学生取得国家助学贷款后,不珍惜学习机会,使教育投资不能真正转化成人力资本,导致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不能按时还贷,使助学贷款的社会效益遭受损失。银行在对学生偿还贷款的信度怀有疑虑的情况下,不放心发放贷款给学生。诚信问题在学生贷款偿还拖欠率的问题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最终影响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
建议和想法:
1、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从低年级做起,我们一直倡导“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理念,让学生第一要学会的就是学会做人,思想品德的端正才能决定人生方向。加强学生的诚信自然也能增强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资助的贫困生也将越来越多,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在校内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尽量少让学生到校外去寻找兼职等工作,能让贫困同学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做到学业和经济的双丰收。
3、增加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从精神上脱贫,对干一些自尊心极强的学生,我们要尽量让同学摆正心态,学习洪战辉精神——“贫穷不是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