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校风建设的机制与途径

2009-04-05 17:19张昌波章瑜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风校风学风

张昌波,章瑜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集中反映,是学校精神的凝聚。它具有学校特质,新建本科院校在常规管理、规划建设和战略发展中,培育优良校风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建设优良校风,对于学校建树形象、凝聚人心,推动学校建设和持续发展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校风问题,进而采取多种措施来切实推进校风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富有价值。

一、校风的内涵及其功效

校风是指一所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拥有的、具有校园特质的集体心理气氛和行为风尚。具体来说,是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日常管理等活动中,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共同信念、风格、价值追求及行为方式,它是学校的领导作风、教师教风、职工工作作风和学生学风的集中反映。校风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风气,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心理行为状态,它不是个性表现。只有所有的师生员工认同学校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景,并在行动上达到和谐一致,才能形成一所学校的特有风气,即校风。我国一些著名的大学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十分优良的校风,如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传统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风,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风,这些优良校风熏陶和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北大和清华学子。

一般来说,校风包含领导作风、教风和学风三个方面。领导作风指学校各级领导的事业心、管理风格和服务态度。教风指学校教师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学风一方面指教师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另一方面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道德风貌。领导作风促进教风,教风带动学风,学风集中体现校风。“三风”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凝聚为校风。

校风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学校整体素质和品位的具体反映,可通过校徽、校训、校歌、校园精神等元素来体现。它既是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的长期积累,又是学校未来持续协调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教育性、稳定性、深入性、自觉性、综合性和持久性等特征。

校风通过强大的心理影响力和群体舆论,感染并熏陶每一位师生员工。它不是借助行政权力,而是靠集体的心理气氛影响每个成员,使处于这个环境中的师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影响,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学校中个人的理想、价值观念、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都会受到校风的影响,这种集体心理气氛,能够使师生员工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言行,与学校集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融为一体。由此可见,校风在学校中起着引导、示范、熏陶、规范和激励师生的作用。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学校营造共同愿景,有利于贯彻学校决策和实现管理目标,有利于降低管理和运行成本,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人际氛围,它为学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是学校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校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风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关系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培育优良校风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新建本科院由于建校时间不长,办学传统和校风建设积淀不足。因此,这类院校更应该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主动推进校风建设,通过切实的行动来培育优良校风。与此同时,校风建设也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

由于存在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从优良校风形成的长期性和综合性来看,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校风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从校园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文化多元化及个性多样化趋势增强;另外,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高校内部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这些对学校校风建设都会产生影响。二是从校园内部来看,各级管理和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校风建设参与程度还不够。三是由于很多学校只是侧重于学风建设,对教风带动学风的认识不足,导致对教风建设重视不够,教师参与程度不高。四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为师生搭建广泛多元的交流、学习和实践锻炼的平台建设方面显得不足,需要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具体表现在:适合师生公共性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场所有限;各级各类互动性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密度还不高,学生参与面不够;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亟待进一步的引导、丰富和加强等。

三、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优良校风的途径和措施

基于以上对校风的理解和认识,并从优良校风形成的综合性和长期性来考虑,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多措并举,统筹协调,切实推进校风建设,努力培育优良校风。

(一)建立健全校风建设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培育优良校风的基础,它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在管理机构方面,高校可成立校风建设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保证校风的常规建设和长远规划。校风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和推进校风建设工作,统筹协调学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及后勤服务等环节有关校风建设的事宜,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开展校风建设理论研究,从长远的高度来统筹规划校风建设,谋划制订校风建设中长期规划和目标;统筹协调校风建设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实施年度重点建设与常规管理相结合,持续深入推进校风建设工作。

在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首先,建立各级领导校风责任追究制度。高校校风建设,是高校各级领导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将其纳入领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第二,严格教师管理,对教师教学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评优奖励、职务评聘挂钩,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第三,严格管理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抓好学生管理。严格执行大学生管理规定,做到奖惩分明;树立榜样,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大学生刻苦钻研、积极向上。

(二)以作风建设推动教风,全面落实“三育人”

学校领导是校风的重要推动者,其作风不仅直接影响自身的领导力,而且还对学校教风、学风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应做到:第一,加强自律,发挥好带头和示范作用,树立良好的领导风范。应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到廉洁奉公、公道正派,作风民主、心胸开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第二,加强自我修养,养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应努力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和理论水平,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第三,加强与师生的联系,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应经常深入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第一线,虚心听取师生员工的诉求,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

此外,学校在以教书育人为主渠道的同时,还要认真落实好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要努力提高学校各类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认真制订并切实落实好教师教学规范、机关人员管理规范和后勤人员服务规范。增强广大教职员工“三育人”的自觉性、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广大管理人员、教师和服务人员中形成育人合力,在各个环节中培育育人因素。

(三)以教风带动学风,认真抓好教风建设

教学是校风建设的主渠道。第一,要深化师德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产生影响。学校要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师德标兵,认真落实教师道德规范。要求广大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以自己的崇高职业道德、丰富学识、严谨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感染和陶冶学生。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好榜样,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第二,通过教风带动学风,要求教师认真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全面关心学生成长,把学风教育渗透到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批改作业、辅导答疑、指导实验、实习、考试、指导毕业论文、课余活动等教学全过程中,使学生从中受到影响、得到教益。同时,要在考勤、课堂纪律、成绩评定等方面严格要求,从严治教,培养学生遵章守纪、文明规范、严谨治学的优良品质。

第三,通过实施教学名师工程以及师资培训、进修、教师自学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对教师的新要求,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生专业学习和人生发展的良师益友。

(四)创设条件和氛围,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进取向上的学风

学风是校风的重要体现。一般认为学风就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但笔者认为,它应包括学术风气和学习风气两个方面。

学术风气主要指教师的学术道德和治学态度。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第一,要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教师道德自律水平。广大教师要修身正己、自我约束,自觉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师道尊严,做优良学风的维护者和弘扬者。第二,要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要不断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惩处制度。第三,要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推进“阳光工程”,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著作出版、论文发表、成果奖励等过程中,实行信息公开,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关于学习风气,它也不仅仅指学生的学习风气,还应该包括教师的学习风气。对于学生学习风气来说,第一,要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利用班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培育优良班风。

第二,通过开展学术报告、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在学校大力营造开放多元、具有校园特质的学术氛围。首先,可邀请更多校外专家、学者前来做客论道。其次,可充分利用高校教授和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学有专长的特点,发挥资源优势,请他们为学生讲解其研究领域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学科发展最新前沿进展,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再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媒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和文娱资源,不断充实学生的课余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为师生提供充分的学习、交流及文娱场所,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人文环境。如建设好功能齐备、学生自习够用,集学习、阅览、查询以及会所于一体的图文信息中心;建设具有一定档次和格调的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并运行好校园广播电台,建设室内或露天剧场,定期播放中外经典影片,开辟学生英语角等。

第四,按照“学校搭台、学生唱戏、教师参与、党政支持”的思路,推进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学、戏曲、摄影、体育、制作、表演、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各类社团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相应的社团找到其兴趣所在,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锻炼自我的机会和发展自我的空间。

对于教师学习风气来说,学校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教育引导,营造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氛围,激励广大教师不懈学习,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和新的教学要求。而且,教师也要从自身发展要求出发,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使学习成为一种工作和生活状态,在追求上进和探求真知上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五)塑造形象,培育精神,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风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需要有形的元素来营造和表现,这就要求对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进行运筹和管理。首先是学校理念识别系统,包括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歌等。其次是学校行为识别系统,包括师生形象、公共关系策略等。再次是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学校建筑物、学校名称、校徽、校名标准字体、信封、信纸、工作证、学生证、贺年卡、邀请函等。这些均是校风的具体载体,学校要有意识地对这些元素进行塑造和管理,在设计这些元素时,要有较高的品位和格调,要体现教育性、艺术性和延续性,要蕴含一以贯之的学校精神、理念和风格,要让校园内的师生在使用这些元素时,有归属感和荣誉感,使校园内外的人对其产生深刻、良好的印象。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制订规章来规范这些识别元素的使用,以切实维护好学校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石中英.公共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4-244.

[2]张莲英.浅谈高校校风建设的几个问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5-127.

[3]朱秀云.高校校风和学风建设初探[J].江苏高教,1999(6):18-20.

[4]朱天利.论现代大学校风建设及其时代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30-32.

猜你喜欢
教风校风学风
说 校 风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高校教师教风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分析研究
杨贤江校风思想: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梳理
校风校训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路探索
浅谈新课改对初中教师的要求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
学风建设——高校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