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楚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上海 200433)
兰陵之名,自古已然,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代已经设县,楚国春申君以荀卿为兰陵令,后荀卿卒,葬于兰陵。《史记·荀卿列传》:仕齐为祭酒,“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后卒,因葬兰陵”。故址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汉晋时期,属东海郡。《汉书·地理志(上)》、《续汉书·郡国志(三)》、《晋书·地理志(下)》:东海郡皆领有兰陵县。这一时期,不少著名学者是兰陵人,有的官至高位,故兰陵为世家士族之乡。
《史记·儒林列传》:申公以《诗》为训以教,“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申公弟子“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董仲舒弟子“兰陵褚大至梁相”。《汉书·儒林传》:孟喜,东海兰陵人,父孟卿,“善为《礼》、《春秋》”,喜受《易》,“举孝廉为郎,曲台署长”;高相治《易》,授兰陵毌将永,“永至豫章都尉”。《汉书·疏广传》:疏广,兰陵人,明《春秋》,家居教授,徵为博士大中大夫,后为少博,“徙为太博”。《汉书·毌将隆传》:东海兰陵人,“哀帝即位,以高第入为京兆尹,迁执金吾”。《南齐书·高帝纪》:太祖高皇帝萧道成,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孙,何子酂定侯延生侍中彪,萧何居沛,“侍中彪免官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
由此可见,汉晋时期,东海兰陵是有名文人出生地,是世家士族聚居之乡,是北方著名的县。西晋元康元年(291年)分东海郡置兰陵郡,郡与县同名,乃取之于县名,郡治承县(今枣庄市南峄城区)兰陵县属之。
《晋书·地理志(下)》:“元康元年,分东海置兰陵郡。”《宋书·州郡志(一)》:“兰陵太守,晋惠帝元康元年,分东海立”,领昌虑、承、合乡三县。《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兖州府峄县:承城,县西北一里,“晋为兰陵郡治”,兰陵城,县东六十里,“晋属兰陵郡”。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起事,反抗晋王朝的封建统治,旧史所谓“五胡乱华”,中国北方陷于“五胡十六国”纷扰割据战争之中。晋元帝司马睿偏安江南,建立东晋王朝,晋中原地区的世家士族为避兵乱之计,大量南迁江表,为安置侨流士族,设置侨置州郡县,皆取旧壤之名。兰陵世家士族萧氏南渡江南寓居于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侨置南兰陵郡,治兰陵县,并加以南名,以区别于北方的兰陵郡。
《晋书·地理志(下)》:晋元帝渡江之后,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以江乘置南东海、南琅邪、南东平、南兰陵等郡”。《宋书·州郡志(一)》:南兰陵太守,首县兰陵。《咸淳毗陵志》卷一《地理一》:“元帝太兴元年,侨置南兰陵郡于武进县。”
侨南兰陵郡,治兰陵县,在今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万绥镇。
《南齐书·高帝纪(上)》:中朝乱,齐太祖萧道成四世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兰陵人也”。
此云“晋陵”,即晋陵郡。据《宋书·州郡志(一)》载,晋陵郡,西晋永嘉五年(311年)改毗陵郡置,治丹徒县(今镇江市东南丹徒区),东晋太兴初徙治京口(今镇江市),后又徙还丹徒,义熙九年(413年)移治晋陵县(今常州市)。
武进县,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分丹徒(今镇江市东南丹徒区)、曲阿(今丹阳市)二县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常州武进县:“晋武帝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梁武帝改武进为兰陵,入晋陵。垂拱二年,又析晋陵西界立武进县于州理。”据此,晋武帝太康二年设立的武进县,梁武帝改为兰陵县,是在唐代丹阳县(治今丹阳市)东五十里。但明清志书都记载在武进县(治今常州市)西北。成化重修《毗陵志》卷六《县治》武进县:“晋太康二年析置县在郡城(常州府城)西北八十里千秋乡,今通江乡。”《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常州府公署考同。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八十七《常州府·古迹》亦载:武进故城,在武进县西北七十里,晋太康二年置,“唐垂拱二年,复分晋陵西界置武进县于州郭内,至今因之”。自唐垂拱二年(686年)设置武进县于常州郭内,明清因袭不改,为常州府治,而西晋设置的武进县在明清武进县(治今常州市)西北八十里(一说七十里),地名千秋乡。而千秋乡有万岁镇,明清时称为阜通镇,《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常州府武进县:“府城西北六十里为千秋乡之万岁镇,今名阜通镇。”《嘉庆重修一统志·常州府·关隘》:“阜通镇,《九域志》:晋陵有万绥镇。今名阜通镇,在武进县西北九十里。”二书所记里距数有别,亦与上引明成化志及《古今图书集成》所记里数差异,但千秋乡之万岁镇,为西晋武进县所在地是无疑的。今常州市西北万绥镇,“岁”、“绥”,近音,当是。
其实,唐代贞观初以后,设在丹阳县之东五十里的西晋武进县,梁武帝改置为兰陵县,其境地已并入晋陵县(为常州郭下县,治今常州市)。《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常州武进县:“晋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二邑立武进县。梁武帝改为兰陵县。隋文帝废。唐武德三年又置。贞观元年并入晋陵。垂拱二年分割晋陵西三十六乡又置。”据此,唐贞观元年(627年)设在丹阳县东五十里外的武进县及梁武帝改名为兰陵县的境地已并入常州郭下晋陵县,上引《元和郡县图志》文“入晋陵”上脱缺“隋文帝废,武德三年又置,贞观元年并”共十五字。《隋书·地理志(下)》:江都郡曲阿县(唐天宝元年改名丹阳县,治今丹阳市)“有武进县,梁改为兰陵,开皇九年并入”。可见,在隋代,武进县(梁改名兰陵县)境土并入曲阿县,唐武德三年重置武进县,唐贞观元年并入常州晋陵县,故上引明清诸志都记载西晋武进县及梁兰陵县在武进县西北,而无记载在丹阳县东者。
《南齐书·高帝纪》记载晋陵郡武进县之东城里,为侨南兰陵郡兰陵县治。考《咸淳毗陵志》卷二十七《古迹》:武进县,“兰陵城,在县北八十里千秋乡万岁镇西南。齐四世祖淮阴令萧整侨居之地。按万岁寺,旧有伪吴天祚中石刻云,寺西去萧梁帝祖宅三十里。有无此石刻有待考证。东城寺,初名皇基,更名皇业,寺后百七十步即其城也”。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三十一《古迹》载同,该书卷三《乡都》:武进县十都,“城后,古兰陵城也”。东城里是萧齐高帝祖先寓居之地,是萧氏南渡后发祥之地,故名皇基,又改名皇业,其地在万岁寺后,万岁寺在万岁镇,故东城即在万岁镇,亦是兰陵县城所在。所谓“东城”,乃武进县之东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兰陵城,常州“府城西北六十里。晋太兴初,始置南兰陵郡及兰陵县于武进界内,宋因之,亦曰东城,以在武进东也。萧道成高曾以下皆居武进之东城里,因为南兰陵人也”。顾氏之说东城是武进县之东城,与《南齐书》记载萧齐高帝四祖萧整寓居武进县之东城,即侨置之南兰陵郡兰陵县相符合。故顾氏确定兰陵县在万岁镇,云“千秋乡之万岁镇,今名阜通镇。有古青城,城南为圆坛,西为方坛,盖萧齐篡位后,以兰陵为其汤沐邑,因置此为郊祀之所,稍西南,即兰陵城也”。其实,早在南宋《咸淳毗陵志》和明成化重修《毗陵志》已经论及,顾氏是进一步予以证实和确定。
西晋武进县及东城里(即兰陵县城)两地相距甚近,故成化重修《毗陵志·县治》载:“晋太康二年初置县在郡城西北八十里千秋乡”,《古迹》载“兰陵城在武进县(常州府附郭)北八十里千秋乡”。是在同地。而《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西晋太康初别置之武进县在常州“府城西北七十里”,而东晋太兴初侨置之南兰陵郡及兰陵县在“府西北六十里”,所记里数与上引《毗陵志》有差别,但据此可知,武进在西,兰陵在东,相距十里,为咫尺之地,后者为前者之东城。
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置侨南东海郡,治郯县(治今镇江市),武进县属之。侨南兰陵郡仍治兰陵县。
《宋书·州郡志(一)》:南东海太守,“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东海为治下郡,以丹徒属焉”,首县郯,领丹徒、武进等六县。南兰陵太守,领县二:兰陵、承、首县兰陵。《咸淳毗陵志》卷二《地理二》:“文帝元嘉八年于京口置南徐州,并置南东海郡为治,析丹徒、武进二县归之,于是晋陵、南兰陵二郡亦属南徐州。”
南齐武进县仍属南东海郡,革南兰陵郡,兰陵县改属南琅邪郡。
《南齐书·高帝纪上》:宋昇明三年(479年)三月,封为齐公,“以青州之齐郡,徐州之梁郡,南徐州之兰陵、鲁郡、琅邪、东海、晋陵、义兴,扬州之吴郡、会稽,凡十郡,封公为齐公。”则宋末仍为南兰陵郡。据《南齐书·州郡志(上)》,武进县仍属南东海郡,而兰陵县已改属南琅邪郡,郡于永明时徙治白下(今南京市金川门外,幕府山南麓)。
梁武帝萧衍实行土断,重新调理地方行政区划,于天监元年(502年)改实土的南东海郡为兰陵郡,又将其祖先寄寓于武进县的侨兰陵县撤除,改实土的武进县为兰陵县,致使兰陵郡和兰陵县成为名实相符的本籍。
《梁书·武帝纪(中)》:天元年四月,“改南东海为兰陵郡”。《隋书·地理志(下)》:江都郡曲阿县,“有武进县,梁改为兰陵”。《元和郡县图志》常州武进县:“梁武改武进为兰陵。”《太平寰宇记》也有同样的记载。《咸淳毗陵志》卷二《地理二》:“梁天监初,乃改南东海为兰陵郡,武进为兰陵。”
南朝陈复改南兰陵郡为东海郡,兰陵县仍属之。
《隋书·地理志(下)》:江都郡延陵县,“旧置南徐州、南东海郡,梁改曰兰陵郡,陈又改为东海。”《咸淳毗陵志》:梁天监初改南东海为兰陵郡,武进县为兰陵县,陈复改南兰陵为东海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东海郡及兰陵县,自东晋太兴元年(318年)止,维持了271年,宣告结束。
《隋书·地理志(下)》:延陵县,陈改兰陵郡为东海郡,“开皇九年(南徐)州郡并废”。曲阿县(唐改名丹阳县):“有武进县,梁改为兰陵,开皇九年并入”。《咸淳毗陵志》:隋平陈,“省东海郡,并丹徒县入延陵,兰陵县入曲阿”。唐武德三年重置武进县,贞观元年并入常州晋陵县。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
[2](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唐)房玄龄.晋书·地理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5](南朝梁)沈约.宋书·州郡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
[7](唐)魏征.隋书·地理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10](宋)史能之.咸淳毗陵志[O].(清)赵怀玉,校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