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英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课程整合还处于尝试和研究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策略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定位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来论述在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人文素养;教学策略;师资培训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6-0039-0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今课改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国内外著名学者的研究和教师的实践和尝试,已经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各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课程整合仍处于尝试和研究阶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疑惑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实践表明社会的发展单纯地依靠科学技术,不能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因而教育,也不能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地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因此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人生观、价值观等还处于形成阶段,并不成熟,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但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不少老师都谈到了利用信息技术来构造一个教学环境,似乎更多的都局限于一种资源环境的构造,很少或几乎没有提到利用信息技术来构造人文环境方面的内容。在整合课程的实践中,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学习的重点仍然是科学文化知识,只是换了一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而已。尤其像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类学科,人文文化方面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整合实践中,只是强调应用信息技术理解、探索公式和真理等等,或者说是加深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那么如何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一些与高考无关,但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在教学资源中扩展学科的内容,网络海量的资源可以补充人文内容的缺失,同时可以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对于元素——镭,仅仅了解这是一种放射性很强的元素,并且有很大的医学价值,由居里夫妇发现的,这是远远不够的。“不,镭是一种元素,它应属于全世界!”居里夫妇的这一句,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强烈的震撼,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是很有帮助的。更令世人钦佩和崇仰的是她伟大无私又谦虚质朴的高尚品格,她在科学探索中表现出的坚毅刻苦、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这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和激励是无法预测的。但同时,为了使学生在网络的海洋中不至于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正确选择、区分信息,并自觉地内化为激励学生爱国、守法、服务社会的情感和独立创新、坚韧不拔的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学策略的安排
一般认为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应该包括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它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课堂教学实施问题。纵观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对于整合课程的实施方式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网络主题教学、研究性学习。尤其是网络主题教学,成为教师的首选方式,似乎提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非要用到网络,尤其是整合示范课,形成了一个模式(如图1)。
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可以培养与人交往和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讨论中BBS、博客的引入,更让每一位学生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不用有所顾忌,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但同时,BBS、博客中身份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是否全部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发表言论是否文明等等。同时,教师确定学生是否真正地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学习存在着难度。此外,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大部分被计算机与学生之间交互所占据。而实践也表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话语的激励、情感的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是计算机无法取代的。例如,学生练习时做对一题,电脑显示“你真棒!完全正确!”对学生的感受与教师赞扬的话语、鼓励的眼神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是活生生的,而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冷冰冰的。因而在这类教学方式中,并不是将学生交给网络、交给计算机就能实现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与学生共同探讨和评价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再者,“并不是每一种知识都适合探究,中小学的学生以接受间接的知识为主,探究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观察能力,如果让学生探究电是如何来的,灯泡是如何做出来的,有可能一辈子也研究不出来”,这是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讲过的一段话。由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中,总是以探究性教学方式进行也是值得商榷的。只有按照整合的内容,结合实际,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或优化组合几种教学策略,才能具有普及和推广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定位是什么?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还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同时其本身又作为整合课程中学习研究的对象?这里认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整合的内容是关键。
一类观点认为,信息技术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工具性的作用。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作用,获得更好地课堂效果和教学效果,例如怎样使课件在课堂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发挥网络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等等。那么,是不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为“加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运用”更贴切?此外,虽然现在中小学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与各学科的需要可能不一致。例如教学中,需要学生到网络中搜索相关的资料时,而学生没有学习过相关知识。因而会出现不能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资料的现象。
另一类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不仅要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而且信息技术本身也成为学习研究的对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发挥优势,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学科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完成信息技术内容的学习。按照这种观点,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有两个:掌握学科知识和掌握信息技术。那么在具体的实施中,如何区分两个目标的重点呢?同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同时完成两个目标呢?比如:利用“几何画板”来探究函数图像的规律教学中,首先要先学会使用“几何画板”,再利用几何画板进行下一步的图像研究总结。而学生对于软件的学习的速度是很难估计的。对于掌握得比较慢的同学,教师将如何调节教学进度呢?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绝对化是不合理的,在实际教学中要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使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能力,加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同时,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安排,尽量能够和其他学科的要求进度相符,不符的情况下,在学科教学中专门探讨学习。各学科要求的特殊信息技术能力,在课堂中学习外,也可以和信息技术教师协调,共同完成。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师资培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能够理解、接受并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整合,同时要求教师要具有课程整合的能力。最基础的就是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从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尝试中,可以看出要开展整合,每一位教师自身应该先具有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主题学习网站、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探究学习等等过程中,都是以教师比较熟练的操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要让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者,对每一个学科的教师,具体应该掌握哪些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比如:美术教师对Photoshop、Fireworks、3DS MAX等图像的制作和处理软件应用能力要求比较高;数学教师要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几何画板;化学教师、物理教师要能够制作动画来模拟一些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等等。而现在,虽然提出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但实际操作中,从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时间安排、培训的方式上都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培训内容一刀切,培训多以讲座为主,教师实际操作的时间非常有限,培训集中在几天内,走了过场就算。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普及,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做到“因材施训”:立足实际,确定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内容,又要科学地安排分学科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多样化;建立长期有效的考查机制等等,真正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一轮课改的热点,只有不断地改进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除去教师心头的疑惑,才能推动课程整合的普及,继而推进课改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刘成新,李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解析[DB/OL]. http://www.yakai.org/n1397c27.aspx.
[3]刘铁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DB/OL]. http://www.vschool.net.cn/english/gccce2002/lunwen/
NEIF/86.doc.
[4]何克抗.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DB/OL].http://www.ckzl.net/Article_465/200571616740814-1.asp.
[5]吴卫国.中学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DB/OL].http://www.mbzx.com.cn/jyky/kylw/lw01.htm.
[6]金艳,杨晓振.新课程下人文精神的培养[DB/OL]. http://www.flcai.com/text/ShowArticle.asp?ArticleID=762.
(编辑: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