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玉海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题,在当今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要完成这一任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强化校本培训无疑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因为通过校本培训,能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技巧,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只有在校本培训中具备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提高教学能力,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理念,打破“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灌输式”、“强迫式”的培训定势。着力把校本培训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做到“两化”,即培训教育教学化,培训教研科研化。使培训的目标、内容、方法与学校工作重合或部分重合,使培训寓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逐步提高的全过称中进行,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动力支持。具体应起到如下几方面的主导作用:
一、提高认识指方向
校本培训,对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乃至整个学校办学特色的养成,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校长,首先应该成为观念转变的急先锋,同时还要使全体教师清醒地认识到校本培训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因为校长的表率作用往往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可以想象,一个对校本培训及新课程理念知之甚少或尽说外行话的校长,校本培训会是一种怎样的糟糕景象。因此,只有上下同心、齐抓共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将观念的转变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校本培训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二、制定计划贴实际
在校本培训过程中,研究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培训计划,是其能否真正得到落实的关键一步。校长要带领学校领导干部认真分析本校教师的实际,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形势,按照新课程改革关于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性学习为宗旨的要求,把计划分批分步骤地设置成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例如,认真实施“三项工程”,即“终身学习工程”、“学科研究工程”、“名师指导工程”。突出展现培训者的“五种角色”,即学科研究的参与者、课改理念的实践者、教改现场的评议者、研究创新的先锋者、推广成果的组织者。积极强化“四项工作”,即强化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强化校本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强化课题牵动战略的实施,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开展“十个一”活动,即每单元精备一堂课,每单元写一篇说课讲稿,每周观看一节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每周写一篇课堂教学评析,每月坚持一个自学提高日,每月举行一次总结交流会,每学期研究一个教学专题,撰写一篇教研心得,举行一次教学科研大比武,每学年推出一个课堂教学公开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从动员中的豪言壮语、培训计划的完美无缺,到培训过程的大打折扣,培训结果的合作造假,摆脱说起来激动,听起来感动,事后一动不动的培训尴尬境地。
三、积极参与抓脉搏
校本培训,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校长只有自始至终地参与,才能把握培训的脉搏,才能解决培训中的新问题。例如,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听课、评课,写出高水平的教案和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与案例式讨论,担任聚焦主题的关键点拨人。将教师们交流结束后的各种观点以点评的形式“拢思想”,从而聚焦主题,点亮价值,指向行动,使校本培训始终健康地向前发展。
四、营造气氛创环境
校长要以校本培训促成教研文化的形成,并营造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要形成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每个人都乐意帮助他人,也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大家都可以无所顾忌地对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里,教职工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和内耗,可以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其次,要形成民主平等的学校生活氛围,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为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贡献自己的智慧,体验成功的感受。再就是要构建教师成长的学术环境,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困惑的问题,并在真实的情景下开展研究。这样,使教师在培训中享受生活、发展自我,始终昂扬着校本培训的正气。
五、监督检查促培训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固然重要,但对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特别是在教师并没有真正接受校本培训,并没有真正养成良好的教研习惯的时候,这种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校长要将培训任务分解到每一个领导干部、教研组甚至教师身上,人头要落实,责任要明确,以便随时可以去问责,对计划执行的过程进行督察和控制,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随时可以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促使校本培训不走过场。
六、奖励机制做保证
校本培训能够顺利开展,建立健全奖励机制是一条重要保证。学校要为全校教师建立培训档案袋,将在校本培训中使所有有价值的资料记录在案。内容包括:个人培训计划、培训学习记录、荣誉称号、来自不同方面的评价、成果记录、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精彩的教案、说课讲稿等其他个性化内容。年终进行总结表彰,以此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校本培训虽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起来难免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但只要校长能够扎扎实实做好上述六项工作,校本培训就一定能够落到实处,教师专业化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